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明清时期,漕粮主要是为了满足京师皇室百官和边防军士粮饷所需.因此,漕粮理应全部被运入北京、通州以及边防重镇粮仓.但实际上,明清时期,相当一部分漕粮被截留在天津.原因有3:一是某些漕船北来迟至,为了使其能按时南返,不误下年新运,从而将漕粮截留天津;二是天津以北运河因水浅涩或者涨溢导致漕船不能顺利通行,从而不得不将漕粮截留天津;三是为了赈济北直隶灾区或者筹措军饷,官府下令将漕粮截留天津.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众多漕船不能按规定时间到达北京和通卅I粮仓,而是被冻阻在天津境内的南北运河上。对于被冻阻的漕粮,明朝或选择近仓交纳,或兑军充作月粮,或陆运入通州仓,或择地露囤,清朝经常选择囤积天津,有时也会改作它用。对于被冻阻的漕船,一般由运送漕粮的部分弁丁和运河沿岸的一些地方官兵看守,官府给予漕运弁丁口粮,或者借予银两以示体恤。  相似文献   

3.
漕运在明清两代是一项大政,漕粮则是有漕各省的一项重大负担,有关漕运的政策,又会不同程度地左右这种负担。河南是漕运负担大省,由于各地交通状况不一,交通便利的县份便代交通不便的县份代纳漕粮,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此之谓“代替”。最初这是一件官民两利的事情。到了后来,这部分代替的漕粮就成了额定负担,以后形势发生变化,代纳漕粮之县份负担日渐沉重,原先的便民政策也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4.
正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本书作者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的知识与方法,就明清时期天津运河的管理、明清时期经由天津的漕粮、明清时期天津漕船、明清时期天津的海运漕粮、明清时期漕运对天津的商业、文化以及人口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详尽论述。书号:ISBN 978-7-5528-0019-7出版时间:2012年定价:56.00元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修和荒政建设,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也在地方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保障漕运的需要,明清两代河漕官员多次重修和祭祀南旺分水龙王庙。有明一代,汶上南旺一带水患频发,南旺分水龙王庙主要发挥了抵御水患、防洪护堤的职能。清代漕运的重要性被提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南旺分水龙王庙因而得到统治者更多的关注,成为河漕官员表达利益诉求和祭祀理念的重要场所。庙内供奉的龙神、宋礼、白英等神灵主要是为了满足明清国家保障漕运、平息水患等利益诉求,而关帝、观音、文昌、刘猛将军等神灵则体现了地方精英和普通民众在禳灾、教化和祈福等方面的信仰需求。在明清国家和地方社会的共同作用下,南旺分水龙王庙呈现出强烈官方性和正统性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民间色彩。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土家族与中央朝廷保持良好关系,离不开土司对中央地方关系的悉心经营.以容美土司为例,武陵地区土司利用朝贡机会以特产投上所好,利用军功表达忠心并体现重要性,利用金钱开道和以文学交友,成功结交皇帝和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员,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实现本民族的大发展.一旦土司丧失与皇帝、高级官员的私人情谊这种纽带关系,生存环境势必恶化,危及统治.  相似文献   

8.
元朝海运漕粮始于至元十九年(1282),至正十六年(1356)海运停止;至正十九年(1359),朝廷重新启动海运,至正二十年(1360)海运正式恢复,至正二十三(1363)年秋九月海运终止。刘仁本作为方国珍的幕僚、受朝廷委任的官员,参与了元朝末年的海运,并以亲历者的身份用诗文记录了至正十九年(1359)至二十二年(1362)的督漕过程、运粮数目等情况。其记录真实可靠,可补史籍之不足。  相似文献   

9.
清代,从东南地区运往北京、通州及边陲的漕粮时常由于漕船迟至、北运河不畅等原因被截留在天津,这些截留在天津的漕粮会在适当的时候再行转运.记载转运天津截漕过程的史料很少,雍正初年曾任兵部侍郎的李绂在其文集<穆堂别稿>中留下了一篇日记,详细记载了雍正二年转运天津截漕至通州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清代,重运漕船行驶在京杭运河上经常会遭遇风浪,造成漕船损毁,漕粮漂失,此即所谓的漕船漂流。为了减少漂流事件的发生,清政府制定了严格的规定。规定虽然严格,但在实际执行时往往实行宽免的做法。这种宽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漕运旗丁的负担,但却存在弊端。  相似文献   

11.
清代湖南地区有地方官学藏书近90处。藏书来源主要是明代官学藏书遗存、颁赐书籍、购置、接受捐赠、地方自刻等。地方官学藏书提供了生员教材,为官员施政提供了参考,保存了历朝上谕、地方献等,对于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河工部郎中又简称北河郎中,是明代主管天津到济宁段运河的重要水利官员,对辖区内的河工、驿站、治安、夫役起着综合调控的职能。虽然北河郎中的职衔仅为正五品,但因其上联总理河道、漕运都御史、巡河御史,下通兵备河道、管河通判、工部主事等官员,在国家河工与漕运中的地位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钱坑在历史上曾是宗族势力强大的乡村,民风彪悍,长期拒险对抗官府.元、明、清三朝,钱坑以林姓为多,人丁兴旺,经济发展,至清中叶尤称盛族.晚清时期及以后,钱坑境内民不聊生,风光不再.20世纪90年代,钱坑宗族似有复兴的迹象.但实际上复兴的只是家族的若干形式而已,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文化共同体,体现一种乡土家族文化现象,文化上的意义远远大于社会政治组织功能及功利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政策是。刑乱世用重典”思想的具体体现,对稳定明初的社会环境,整顿吏治,巩固明朝的统治有着重要意义,并对明清硬代的法律制度有着深远影响。本文考察了朱元璋“重典治吏”政策的具体措施,分析了朱元璋“重典治吏”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启示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跨越多个朝代。本文选取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事件,对其迁徙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对迁入地的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初江南分省,是清朝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大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一个研究的小高潮.出现了数种观点。回顾、总结这场讨论,给我们带来了学术启发,尤其是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清承明制”的理解。即:清朝不是简单地继承了明朝制度,而是有一个明制——清承明制——清制的转变过程。中央国家机关如此,地方行政制度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醒世姻缘传》成书年代新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醒世姻缘传》的成书年代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到目前为止有“崇祯说”、“顺治十八年说”、“康熙六十年说”、“乾隆说”等。这里,在“清代说”的基础上,通过对明清两代科考制度、服装颜色、职官名称演变等方面的考察,论证《醒世姻缘传》成书的上限应该是雍正四年(1726年)。  相似文献   

18.
千山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较为丰富地体现了千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当时官员和文人在千山的游历情况。本文对所选取的千山明清时期十二品摩崖石刻的内涵、作者进行了相关考述。  相似文献   

19.
生员是明清时期地方府学、州学、县学学生的普通称谓,是参加科举考试最主要的群体。明清两朝贵州都匀府都建立了府学以培养士子,本文利用有关文献资料记载,从都匀府学生员额定数、生师比以及生源范围等视角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明清两代都匀府学生员额定数相当但生师比较为悬殊;明代都匀府学生源来自全府所辖地区,而清代生源则被新建的独山州学、麻哈州学、都匀县学和荔波县学所分流,说明清代地方儒学教育较之明代更为普及。  相似文献   

20.
清王朝在取得对西北地区的军事胜利以后,制定了宏大的边疆治理政策,承历代"因俗而治"的边疆管理思想,推行历代所未有的边疆民族立法之策。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新疆、蒙古、青海地区,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进行了有所区分的立法。清代将国家立法推及边疆地区,形成了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这种法制结构有利于清王朝对边疆的有效治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分析了清代在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立法措施,对清代边疆民族立法的作用及现实借鉴意义进行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