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再现了美国主流文化和华人文化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从空间叙事学的视角分析《喜福会》中所反映的文化主题的空间对立、转化和融合,剖析《喜福会》的空间叙事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深刻历史、文化原因,以此品鉴华裔美国文学女性作家谭恩美高超娴熟的空间思维脉络和空间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2.
《马丁·伊登》展现了主人公马丁·伊登在美国梦破灭后自杀的悲剧。作者杰克·伦敦在小说中通过呈现马丁不同的空间运动轨迹,揭示了空间实践对美国梦的参与:奥克兰和伯克利两座城市,一方面,推动马丁物质上的成功,物化了美国梦;另一方面,参与了美国梦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工人阶级马丁的压迫,从而推动美国梦价值体系的国内帝国主义化。马丁在城市中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塑造,转而对南太平洋地区进行他者想象性建构,体现出美国梦的国际帝国主义化。《马丁·伊登》通过书写城市空间与南太平洋地理空间的社会性、历史性与政治性,从而呈现美国梦的拜物主义以及意识形态的帝国主义化,从而批判美国梦的虚伪实质。  相似文献   

3.
杨长云著《公众的声音:美国新城市化嬗变中的市民社会与城市公共空间》从新文化史的视角将研究对象聚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公共空间整饬和改革运动,是目前我国学者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中市民社会与公共空间较为深入的专著,拓宽了我国美国城市史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杨长云著《公众的声音:美国新城市化嬗变中的市民社会与城市公共空间》从新文化史的视角将研究对象聚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公共空间整饬和改革运动,是目前我国学者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中市民社会与公共空间较为深入的专著,拓宽了我国美国城市史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当属战后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作品摆脱了黑人小说惯有的主题: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讲述了主人公无名黑人青年探寻自我和自我觉醒的经历。小说通过空间规训、空间迁移和空间重构等书写技巧,揭示了美国种族隔离盛行时期非裔族群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身份迷失,再现了人物伦理选择的两难境地和意识觉醒,反映了美国非裔族群的伦理诉求,同时也表达了种族融合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6.
航空和航天是美国最强大的科技领域之一 ,对美国的工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得到联邦政府、国会、科技界、工业界以及公众的高度重视。21世纪 ,美国要在载人航天和行星探索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同时在空间对地观测方面将加强投入 ,也要争当主角。为此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发布了面向21世纪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美国做为世界上第一空间大国 ,这一战略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目前整个世界空间科技的发展趋势。以下介绍一下21世纪美国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的4个重点领域、发展方向及关键技术。一、空间对地观测…  相似文献   

7.
陈荷盈 《文教资料》2008,52(2):96-98
近年来,空间思维因其重要性而受到美国教育界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空间思维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介绍了美国当前空间思维教学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就空间思维教学的借鉴价值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对即将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空间思维能力测试的必要性。借鉴美国对学生进行空间思维测试的举措,给出了空间思维能力测试范围,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职业教育阶段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方面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98):18-19
《美国牧歌》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精心构筑的一部美国悲剧,更是小说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以普通美国人"瑞典佬"的形象,努力构建美国田园生活,却遭遇梦幻破灭的悲剧。以空间、身体和权利的相关理论,分析"瑞典佬"这一人物形象身体面貌、空间格局,以及在空间的权利运作下,成为一个悲剧人物的政治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0.
美国文学家辛克莱·刘易斯具有强烈的地理空间意识,在其作品《大街》中,刘易斯刻画了各具意义的地理空间,展示了美国一战前后城市与乡村变迁的缩影,及在城乡变迁进程中人追求革故鼎新,摈弃保守狭隘的生活愿景。文章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出发,依次探讨双城、格佛草原镇和华盛顿的地理景观,分析不同地理空间中人物关系的建构,例证刘易斯城乡空间建构中所展现的美国城市与乡村的对峙及卡罗尔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用44个短篇小故事叙述了小说中女主人公在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父权制多重压迫下的成长经历。作品着意淡化其成长的时间维度,在非线性逻辑拼贴的故事中突出小屋、墨西哥裔社区等空间意象。审视美国墨西哥裔女性成长过程中复杂的生存空间,从家庭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三个维度揭露了美国墨西哥裔女性在家庭空间遭受父权制剥削和在社会空间饱受种族歧视的艰难处境。物理空间的生存困境迫使她们在精神空间中追寻自我价值和意义,展示了女性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何乔娜 《海外英语》2023,(22):197-199
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长篇小说《地下铁道》自出版以来,以其冷酷的叙事风格和强烈的史观,书写了19世纪中期一个年轻的黑奴女性穿越美国心脏地带、历经磨难的逃亡之旅。文章运用空间理论,试从地志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维度解读其空间叙事特点。为受种族主义压迫,陷入身份困境的非裔美国人指明了方向:个体一方面需要坚持追求自由、平等的信念,进行反抗压迫和歧视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需要联合本民族的力量冲破黑白对立的壁垒,实现自我身份重构。  相似文献   

13.
闫丽静  王艳文 《海外英语》2020,(8):251-252,254
美国著名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智血》体现了丰富的空间特征,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民的生存状态.文章从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理论视角,以《智血》中的空间特征为基础,通过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三个空间为研究对象,进而探究空间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最后试图指出奥康纳《智血》中蕴含的性别、种族以及民族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14.
小说的"空间形式"理论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写的地域空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通过空间的不断变易推动了小说的叙事进程,多个意象的并置和叙述视角的独特设计都增强了这部小说的空间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由于空间权制度在解决空间利用方面具有的积极意义,美国、日本、瑞士、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均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空间权制度,并通过各具特色的制度安排加以规定,这些都对我国的空间权制度的建立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说《家》是托尼·莫里森全集中对黑人家园母题和隐喻探索最直接的作品。以罗伯特·塔利的处所意识为概念分析小说中空间、处所意识、创伤与身份之间的关联,揭示了黑人家园意识的变化及其原因。通过重新想象黑人与家园、与更大的美国社会空间的关系,莫里森展示了黑人家园这一亲密空间如何受到美国国家空间的挤压和渗透,同时也展现了黑人家园共同体的异质性和坚韧性。莫里森的家园共同体体现了坚强不屈的地方精神和兄妹情谊,揭示了对逆境的抵抗力量,彰显了莫里森对共同体的政治想象。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桑德拉·西斯内罗斯在1984年发表《芒果街上的小屋》后一举成名,成为奇卡纳文学的代表性人物。《芒果街上的小屋》成为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经典成长小说之一,并被列入美国中小学课堂推荐读物的目录中。本文重点探讨小说中房子的意象以及空间与自我的关系,认为房子内外——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都不可能为女性提供自由,只有通过写作才能培养女性的自我意识,创造出属于女性自己的心灵空间,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美国社区学院以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对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谋求更宽更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具有六个特征。这一理论需要澄清异质的涵义、异质空间的界定及其特征的适用范围。欧茨小说的主要场景基本符合异质空间的六个特征:美国社会是一个权力异质空间;是一个暴力的异质空间;是一种功能叠加的暴力空间;它与时间存在着多种非即时的联系,产生异托时空间;它具有包容性和排斥性;汽车作为一种异质空间,是美国当代文化的典型象征。在欧茨的小说中,空间的异质性反映出宗教压制、种族歧视和男性话语的暴力。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创客运动的繁荣,教育创客空间已然成为推进创客教育、培养创客思维的基础物理空间。在基于创客教育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美国教育创客空间全国报告》的相关内容,本研究认为美国教育创客空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个核心议题:创客空间活动设计的公平性与包容性发展、创客空间课程设计潜在的隐性偏见和创客社群中的文化塑造问题。展望未来,美国教育创客空间的设计者应首先考虑为全体学生营造创客学习的氛围,创设无边界、无限制的创客空间学习环境,而并非选择特定的设备或项目;新的创客空间建设者要侧重最大化地开放创客空间,尽可能地拓宽与创客社群的合作与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