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作者署名“鲁迅”,这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一九二○年底,他曾向他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许寿裳解释过笔名的来历:(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在《学灯》副刊上发表第一批新诗时,始用笔名“郭沫若”。郭沫若是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人,他曾对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范允藏说过:“我的名字‘沫若’是由我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等书初版时,都由作者亲自校对过。1945年郭沫若在校完《十批判书》清样以后,还写了如下的话:“《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对了几遍,但终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书之难。中国假如由我辈任校对,而有更笃实的学者著书,  相似文献   

3.
现代作家中从事职业编辑工作时间较短的,恐怕就是郭沫若同志。抗战后期,他在重庆主编的《中原》月刊是他从事文学活动以来所编的第一种刊物。他在该刊创刊号的《编者的话》中自己承认:“我自己并没有主编过任何杂志,往年创造社虽然也出过一些刊物,但多半是成仿吾或郁达夫主编,有时是我和他们合编,我自己来主编杂志,这回要算是第一次。”《中原》创刊于1943年6月,时在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之后,因此《中原》的命运可以预卜。它只出了6期,按月刊来说,到同年11月便可出齐,可是却拖到1945年10月才出了第6本,即2卷2期,共费去2年又4个月的时间。对此,郭沫若是颇为恼火的,他  相似文献   

4.
陈建功:《唐明皇》就失策走了郭沫若的历史剧的路子,然而没有郭沫若的才气,上下不靠。我觉得他们还自以为很高明,总要把这事给你说出来,唐朝的风采呀,唐朝的文化展示出来呀,担负了太多的教化使命和文化使命。这种东西在当代人的心目中  相似文献   

5.
正11月2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的《永恒的精神追求——周宏兴与二十世纪文化巨匠》在安徽省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首发。与同类书不同的是,该书的主人公、编著者都是对文学、文学巨匠充满敬仰之人。他们在为记者讲述这本书出版前后的同时,也告诉我们:郭沫若、茅盾、胡风、冰心、丁玲……一代文学巨匠的离去,让他们的身影离现今的人们渐行渐远。11月  相似文献   

6.
我对《机械公敌》(又译《我,机器人》)这样一部根据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小说改编的影片,原本没有太多的信心,因为对于思想厚重的阿西莫夫来讲,这部片子更适合拍摄成《人工智能》那样“沉闷”的形式。但导演亚历克斯·普罗亚斯毕竟不是斯皮尔伯格,他还没有大腕到可以拍一部电影而全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不仅是一位文学巨擘,还是著名翻译家。在翻译领域,他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翻译了数十部外国著作。其中具有代表性、开创性的译著《资本论》、《浮士德》等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译坛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我国第一部郭沫若史学著作全集,《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八卷本,经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整理编辑,已由人民出版社全部出齐。这部全集,收编了郭沫若从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七二年近五十年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的一系列专著、论文、考释、随笔、序跋和整理中国文献古籍的著述。郭沫若关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学、考古学方面的著述,另有《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十卷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它和现已全部问世的《历史编》八卷本互为姊妹篇。  相似文献   

9.
一1946年5月上旬,郭沫若举家从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迁居上海,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成立于40年代初的群益出版社,则于同年年初由重庆迁往上海。该社成立之初由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和他的侄子郭培谦(字宗益)出面申办,社名从两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寓意亦佳。该社主要出版郭沫若的著译,如这一时期连续创作的《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屈原研究》《十批判书》等研究先秦思想史的学术著作。周恩来称郭沫若是“革命文化的班头”,群益出版社在传布郭沫若著译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郭沫若移居上海后,该社经理吉少甫即向该社…  相似文献   

10.
张静庐(1898~1969)是浙江镇海(今宁波)人,早年曾任天津《公民日报》、北平《公民日报》、上海泰东书局和上海《商报》编辑。1925年以后,曾在上海创办光华书局、联合书店、现代书局、上海杂志公司,曾任经理。新中国建立后,他曾担任上海出版业联营书店总经理、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计划处副处长、私  相似文献   

11.
作家戴厚英最近在《新民晚报》发表《并非小气》一文,内中说,常常有人写信来向我讨我写的那些书,按说,我都应十分爽快地将书寄给他们,遗憾的是,我没有。所有的作品都仅存一本了,有的连一本也没有了。也曾购买过为数不少的样书,一本一本地送出去,可是总有送完的时候。在大陆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两本中短篇小说集,可是市场上卖完了,出版社没有再版,我自然也断了书源。还有三部长篇小说,一本散文集是在香港出版的,印数很少,价钱又贵,送出去几十本,就把所得的版税送掉了几分之一。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曾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过著名的"戊戌变法",是一位领时代政治风骚的风云人物。同样,他的文章也曾在近代文学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郭沫若先生在《少年时代》中称赞梁启超是"二十年前的青少年……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冼礼。" 在义乌市东河乡益公山村村民吴功佐保存的,于民国甲子年(1924)重  相似文献   

13.
散议三题     
旧话重提近读前辈编辑家赵家璧先生回忆鲁迅一九三六年编选《苏联版画集》的文章,内中转引了鲁迅先生给他的信: 如果印起来,我看是连作者的姓名和题目,有些都得改译的……《郭尔基》在中国久已姓“高”,不必另姓……(见《编辑忆旧》,三联书店一九八四年版)  相似文献   

14.
"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一首《酒干倘卖无》传唱28年,一部讲述养父女深情故事的电影《搭错车》无数次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15.
是先有编辑还是先有书,恐怕是一个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说不清楚的问题。这不去说。编辑和书倒是天生有必然的关联,不仅仅是因为工作,不仅仅是要制作书、从如下旧事里我们或许可以觅得一些启示的。 书目之争 1923年初,胡适曾给青年开过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初有190种书目,曾引起轩然大波。后精简为39种。而在此前的1920年后,开风气之先的胡适也曾拟有一个大致类似的书目叫做《中学国故丛书目录》。不过影响并不太大。 梁启超就很不以为然,也应《清华周刊》之约拟了一个书目(26种),并写了《评胡适之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和《治国学杂话》两文,其中指出:“胡君这个书目我是不赞成的,因为它文不对题。”又说:“一张书目名字叫做《国学最低限度书目》,里头有什么《三侠五义》、《九命奇冤》,却没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岂非笑话?”“若说不读《三侠五义》、《九命奇冤》便够不上国学最低限度,不瞒胡君说,区区小子,便是没有读过这两部书的人。我虽自知学问浅陋,但说我连国学最低限度都没有,我却不服。” 章太炎1924年在《华国月刊》上也开列了一个《中学国文书目录》计39种,自然他侧重的国学是以经学为主的。  相似文献   

16.
1982年,被迫寝刊17年的上海《新民晚报》复刊了。新组建的财务部门在清点旧账目时,发现报社的工会基金,原来是《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夫妇的私人钱款。那是在1953年,上海《新民报》公私合营时,报社工会没有任何资金来源,他们就垫出钱来,作为全社100多位同仁的借款基金的。于是,财务部门就致函在北京的陈、邓夫妇,请他们收回这笔钱。报社很快便接到由邓季惺执笔写来的复信,信中说:“过去怎么做,现在也就怎么做。”至今,报社四五百人仍得益于斯。我一查,是3300多元。我曾当面向邓老提及此事,她只是莞尔一笑而已。是啊,和他们毕生为国家作出的贡献相比,这几  相似文献   

17.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接见《新华日报》总编辑章汉夫及几位编委时,对《新华日报》做出了高度评价,他说:……《新华日报》是报纸,但是更是手榴弹,更是机关枪,因为它的目标也就是所有武器的目标: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所以,如果有人问我共产党的军队究竟有哪些的话,那么我就这样告诉他:我们除了有八路军和新四军,还有一支“新华军”……“新华军”的称呼始于此,指的就是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新华日报》全体将士(王明虽然曾短期担任《新华日报》的董事长,但他并没有真正掌握《新华日报》的领导权),“新…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郭沫若诞辰95周年和逝世10周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由该校新闻系副主任,副教授邱沛篁编著的《郭沫若与报刊宣传工作》一书。该书是编著者在多年研究郭沫若报刊活动的基础上编写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郭沫若报刊宣传活动的专著。估  相似文献   

19.
1980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系由谭汝谦博士主编,日本学者实藤惠秀监修的一部大型的综合性目录.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往虽有千年历史,但却没有一部综合性的书目产生,该书目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的结晶.《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收录了自1883年至1978年中国译日文书约六千种,内容之丰富翔实是其他书目无可替代的.近年笔者因参与《中国古籍总目·西学部》的编辑工作,在翻检大量书目和图书中发现该书目颇有疏漏,为使其臻于完善,兹以订正和增补两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博览     
陈诚曾答允郭沫若社长由中央机关支付开办费二百元,每月津贴二百元。但是,他们违反诺言,分文未给。经济危机之中,大家想到用演剧来筹款。剧本选的是夏衍在广州写好的《一年间》。重庆的文艺界同志热烈援助,郭沫若同志去看他们的排练,并于四月十日为该剧的演出写了《中国人的确是天才》一文。这次筹款演出,盛况空前。演出委员、导演团、演员,都是名流,声势浩大。白杨演新娘,郭沫若、于立群被拥出台,充当贺客,热闹异常。广西大学教授焦菊隐任导演、孙师毅任舞台监督、张云乔任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