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在全球化的时代,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可以跨越发展的。1.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历史通道;3.实行科教兴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关键战略;4.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跨越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要“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际上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在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学术界,许多学者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跨越理论所跨越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不可能跨越,笔者认为,这种解读是不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跨越理论所跨越的不仅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包括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现实社会主义在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完成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阐述的经典社会主义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认识到这种不同的基础上,开创了一条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从中国不能搞资本主义和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两个层面对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必要性作了深刻的论证,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途径,阐明了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条件特别是生产力条件,并领导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的成功跨越.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历史使命是巩固和发展制度跨越的成果,对已进入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正确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晚年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该设想指出跨越卡夫丁峡谷需要一定的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结 ,也是对马克思跨越设想的丰富、深化和发展。它说明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卡夫丁峡谷 ,但却不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唯物主义当代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出发以实证的方式充分印证了这一观点。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由于照搬照抄和对生产关系超乎实际的冒进,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正常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跨越发展理论从发展的战略、方式和过程上作过许多丰富论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生产力跨越发展的思想,是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当代时态。  相似文献   

6.
在对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理解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再次验证了社会革命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必然性。落后国家的率先跨越本身是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否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也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针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名设想,挖掘这一理论深刻的科学内涵,对于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东方落后国家未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资本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具体模式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不能超越、资本主义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肯定成果”不能超越、多国共同胜利论仍是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应遵循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分析俄国问题时,预见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社会跳跃发展的理论依据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形态更替是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的统一。社会主义中国也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也有着其本身的合理性、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代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跨越以资源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化阶段,建立以现代高科技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要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宏观层次来看,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别的前提下,对内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对外扩大开放,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坚定不移地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0.
杨玉华 《天中学刊》2005,20(3):12-14
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其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文化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相融性,而且作为改造社会的政治理论,也有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反映所适应的社会关系存在着整体耦合的现象。当然,在跨越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演进历程,又是不可跨越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实质平等,而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工业化和农村私有经济的自由发展在本质上坚持的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若任由其发展将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差别,最终消解这种实质平等。因此,工业化的结果似乎将使社会主义目标仪式化。对于这一矛盾的认识和寻求化解的途径,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历程中的曲曲折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不断发展起来的.文章主要总结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并探索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何能持续发展的缘由: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富裕思想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从现实情况和基本国情出发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造成了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化,致使各种利益矛盾冲突摩擦凸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极大的威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掏建依赖政府有效解决冲突的良性运行机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因素及其克服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从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着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和制度,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稳固的体制基础.同时要克服阻碍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后的、陈旧的思想观念,克服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小生产文化心理结构,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文化心理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和”、“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强大动力。它的直接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它必然会触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就涉及到怎样处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关系的问题。邓小平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强大的手段;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坚持的根本方向。邓小平同志大力提倡改革开放,但同时也并没有否认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重温和进一步探讨邓小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蕴涵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关联,闪烁着经济伦理的璀璨光辉。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社会主义道德,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注定了中国共产党应该而且能够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先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反作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正由于此,中国共产党要提高驾驭社会主义经济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先驱,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哈尼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了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族制、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哈尼族先民由于农耕活动时间较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当其父系氏族制开始衰落之时,汉族的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在哈尼族历来隶属于汉族封建王朝、受汉族封建社会包围的情况下,就丧失了单独建立奴隶制度的条件,有幸跨越了人类社会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奴隶制度。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和政治发展程度的标志。政治文明的建设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大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 ,影响社会主义民主的扩大、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最终阻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为此 ,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完善人大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20.
公民素质的全面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培育现代公民意识这一重大任务已被提到日程上来,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及其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公民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