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上古楚人的官书,楚金文的出现是楚人以自己地域文化的审美眼光对宗周金文进行“楚化”的结果。金文的“楚化”不仅表现在用笔、结体及构字法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楚人对大篆字体的变形、草化和装饰美化方面。“楚化”使金文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装饰性、抒情性等特点,也强化了书法的书写意趣和笔致韵味,极大地丰富了金文的表现形态和审美趣味,为汉字走上劳术化道路迈开了决定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自沉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当时的楚国文化是在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地区儒、道文化的精髓,结合当地的巫文化而演变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既鲜明地反映了楚地的基本风貌,又集中地体现了楚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关于《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从宗教文化环境,整理典籍的文化能力.特别是《山海经》中表现出来的战国时楚人特有的崇日、崇凤、尊帝俊等原始宗教意识看,《山海经》虽非一人一时之作,但其整理成书者当为楚人。  相似文献   

4.
荆楚巫术信仰剪纸在中国剪纸艺术中源远流长,具有最为神秘奇特的生存空间。林世柏剪纸艺术创作继承荆楚剪纸艺术传统,以其个性鲜明的艺术世界彰显着荆楚剪纸艺术的文化意蕴,折射楚图腾信仰和儒道思想,反映三国历史,展示荆楚传统民俗,表达楚人对自然美与人文美的追求,蕴含吉祥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楚辞文学,在其载体内外和因缘空间,表现出多样态的文化交流、整合、吸纳、排拒与融合的动态过程。楚辞的文化认同和冲突集中表现为楚辞的文化焦虑、楚辞的宗教文化特性以及楚人精神结构中的故国意识与历史观念,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楚文化的蜕变和兴盛。  相似文献   

6.
从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几方面探讨了英汉隐喻的文化特性.认为隐喻具有民族特性。它以思维为本源,以相似和联想为基础,其意义源于思维与认知客体的互动,是一种文化行为。这种行为制约于民族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以及民族历史与典籍,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九歌》十神系统中,二司命是一对配偶神,指的是天文系统中玄武宫的虚北司命二星,也就是神话系统中大禹的父母──鲧和修巳。这与楚人的天文系统、中原文化的玄宫方神、阴阳五行观念及楚人的祖先崇拜分不开,从文化深层讲,是夏原始初民自然恐惧、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农业巫仪等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的楚国地处南方江汉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习,形成了楚人具有个性特色的饮食文化。楚人饭稻羹鱼、五味调和、桂酒琼浆,既显出有别于中原的饮食习尚,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自先秦以来,王朝对于"天下"政治秩序的观念存在着一个丰富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楚人以文化特征的改变,一直在华夏和蛮夷两种称呼间摇摆;吴人对楚人的牵制作用,使得他们被赋予了周王室后裔的身份;越人在自身实力强大的背景下,逐渐摆脱了楚人的控制,为自己构建出大禹子孙的形象。伴随着国家的一统,楚人、吴人和越人所依托的政治体依次消失,但他们所蕴含的文化概念却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美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楚纹饰的表现对象、发生机制、深层内蕴进行了探讨。就表现内容而言,楚纹饰有自然形纹样和几何形纹样,其中又以龙纹、凤纹、鹿纹、圆涡纹、神灵鬼怪图案最富特色;从发生机制上而言,它乃是楚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积淀的结果,与巫官文化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同时,它又是楚人对自身艺术经验的总结,对前人艺术经验的继承和创变的结果;从深层内蕴而言,楚纹饰“艺术--巫术一体化”现象是楚人生命的符码化形态,它复现了楚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审美追求和浪漫情调。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是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具有其鲜明的特征。了解网络文化的内涵、主要特性、价值观念及定位对解读网络文化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楚人的视感与审美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艺术造型符号体系不仅是上古楚人的化创造行为,而且还是楚人的视觉体验与审美心态的映射。楚人的视感与审美心态有如下特征:对运动美的神往;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和对特征部分的敏感;对色彩美的感情;对空间境界的拓展。上述特征是上古楚人视觉与心理选择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楚艺术造型符号的特殊旨趣。  相似文献   

13.
清华简《楚居》为楚人始居地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楚人来自中原的说法,与楚文化“西来说”也存在一定呼应。但由于相关考古资料的缺乏,楚人始居地尚难论定。楚人来源“东方说”存在时代局限性,难以成立,但它指明了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联系,值得我们重视。《楚居》记叙了季连娶“盘庚之子”妣隹,实际上说的是楚商联姻的情形。而楚人之所以叫“楚”,与先为殷商大臣后为大神的巫咸有关。虽然《楚居》的记述多神话色彩,但其中楚商联姻及巫咸助产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关联。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在楚文字、《楚辞》等方面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4.
楚国辉煌的科技成就,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楚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直接影响到楚文化的各个层面。楚国科技成果体现出华夏民族文化中被两千多年的历史沉积物所掩盖的一种文化传统,这就是楚人积极进取,兼融并蓄,锐意创新,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楚人的科学理论思维充满了玄虚的色彩,天人合一、万物同构同感是其对自然认识的基本出发点。这对于当今的我们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仍不失其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史籍记载了几起典型的楚人复仇事件,其共同表象为君臣结怨,臣向君复仇。楚人借力复仇的方式与楚国特定的国情不无联系。楚人复仇的成功实施既得益于先秦时期大的政治气候与社会环境,也归因于楚人自身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6.
论区域教育政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区域教育政策不同于国家教育政策,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要员对区域教育政策的影响机制也不同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具有自身鲜明的特性,区域教育政策的决策必须以此为依据并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内部与外部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解读《离骚》重要的是从屈原的自叙中,看到华夏各族在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过程中已形成的共有文化心理以及楚人秉承着独异的文化精神走进民族的大融合。  相似文献   

18.
广播电视大学文化与其他大学文化相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建设特色鲜明的广播电视大学文化,需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着力进行网络文化建设,以凝炼办学理念为载体进行制度文化建设,突出形象文化建设,强化师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武陵源区在先秦时期,是土著人、巴人和楚人生息繁衍之地.土家族先民就是由古代土著人和以后流人黔中地区的巴人、楚人融合而成的.武陵源区巴人、楚人文物的出土.印证这一地区在先秦时期为“巴楚”之地。一、武陵源区古人类活动遗迹从近年来发现的石器时代遗址来看,武陵源区在远古时代就有古人类活动.1988年,桑植县文物啻理所的同志在朱家台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共出土三件打制石钻、一件砍项链,另同昨为石片,经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袁家荣先生实地鉴定,属于旧石钻中期人类文化激存.距今约10万年’“.1986年.在慈利县…  相似文献   

20.
课程文化狭义指教材文化,广义指课程教育本身的文化特征。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以群体间(主要为师生)的关系和活动为载体。电大远程教育虽仅三十年,但在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电大课程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即与时俱进的鲜明的时代特色,“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和”而不同的课程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