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虚室”一词,人教(2004版)高三册第16页注作:“指房间,也指人的内心。语出《老子》‘虚室生白’。”但究竟是怎样的“内心”,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句,高中语文第五册把“虚室”解释为“陈设简陋的屋子”(见118页注(14)),这恐怕是望文生义。“虚室”出自道家著作。《庄子·人间世》有“虚室生白”一语,《庄子集释》引晋人司马彪注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今人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把这一句译为“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来”。《淮南子·俶真训》也有“虚室生白”句,东汉高诱注为“能虚其心以生于道”。可见“虚室”是有特定含义的,它  相似文献   

3.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人教版高中《语》教材几经修订改版,均保留了这篇作品,且分量越来越重,由略读变成了精读。这是教材编订极有深见的选择。但课本对此诗“虚室有余闲”一句中“虚室”一词的处理一直存在问题。“虚室”一词在诗中是用了典、有出处的。先前的版本对此本该有所说明却忽略不作注释;最新版(2004版)对此词作了注释又失之粗糙且注错了出处(课本的注释为:[虚室]指房间,也指人的内心,在诗中是双关语。语出《老子》)。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20首,在陶集中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极高的艺术和赏析价值。把《饮酒》组诗的写作时间放在大的历史背景来看,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家庭困苦,这些客观因素严重影响陶渊明的心境。从《饮酒》诗中分析陶渊明的心理活动,试探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生死的看法,诗人有过内心的斗争,有思想升华的过程。最终,陶渊明通过“饮酒”从人所不能逃脱的人生三大矛盾中深化自我、找到自我、解脱自我,回归任真自得之性。  相似文献   

5.
董超 《现代语文》2010,(6):17-18
陶渊明诗歌表现出明显的和谐观念:其诗歌艺术上有一种和谐美,思想上表现出一种和谐生活观,从陶渊明诗歌还可以窥见其内心心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形成与他的个人生活遭际、时代的黑暗以及道家思想与魏晋玄学的影响均有一定的关系。崇尚自然的人生旨归、得意忘象的思想方法、虚极静笃的审美心胸使陶渊明达到了遗世独立、恬静自由、顺乎自然的“至人境界”。追求心境与物境融合的陶渊明在艺术上采用了“情景合一”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虚静 ”论与绘画精品谈的是画家的心境与绘画精品的关系极为密切,画家空旷澄澈的心境是产生绘画精品的前提,画家在内心上只有排除主客观的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倾注于创作客体之中,才有可能产生绘画精品。  相似文献   

8.
在陶渊明一百二十多篇诗歌中,涉及“固穷”的占三分之一强。特别是《咏贫士》组诗,对此表现尤为集中。在写作《咏贫士》前后是诗人内心矛盾极为激烈而急需寻找心理慰安的时候,此组诗正是诗人在能否将固穷之志坚守到底的矛盾斗争中升华的结晶。“固穷”在陶渊明的思想和创作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对陶渊明的思想和人生道路产生过重要影响,成为他精神的重要支撑。那些以《咏贫士》为代表的表现固穷题材的诗歌,直接影响到陶渊明后期创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人生理想境界的形成与他的个人生活遭际,时代的黑暗有一定的关系,道家思想与魏晋玄学的影响对他的人生理想境界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崇尚自然的人生旨归,得意忘象的思想方法,虚极静的审美心胸使陶渊明达到了遗世独立,恬静自由,顺乎自然的“至人境界”,追求心境与物境融合的陶渊明在艺术上采用了“情景合一”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与酒     
酒在陶渊明的生命历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在他涉及饮酒的诗作中能把握到三种意绪:感性愉悦、忧勤自任、逍遥自得。在饮酒中,诗人更多地流露出一种逍遥自适的心境。酒帮助诗人达成逍遥自得的生命境界,但起决定作用却不是酒,而是诗人“闲”、“静”、“远”、“虚”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人生态度,使得陶诗的风格有别于李白等一些以饮得名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1.
“鸟”意象在陶渊明作品中出现了四十多次,贯之始终。有“飞鸟”、“众鸟”、“归鸟”、“羁鸟”等等。陶渊明运用“鸟”意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中的心境,诗意地勾勒出了诗人思想脉络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陶静先生把阅读心境分为“欣悦”“抑郁”和“虚静”三种类型,认为“最适合阅读的接受心境是情绪的虚静状态”.作者则认为抑郁心境更适合阅读,理由有四:第一,陶静先生所谓的“虚静”,在现实生活中是极为少有的.第二,倘若认为抑郁心境“不太适合阅读”,这就忽视了文学的疗伤价值.第三,处于抑郁心境的读者,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第四,在抑郁的心境中阅读,尽管会改变原文的情感基调,使理解发生偏颇,但这是毋庸担心的,因为读者有权利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怨愤”作为一种创作心境 ,与“虚静”心境相对立 ,具有鲜明强烈的社会功利性、有我渲泄性、风格双向性等独特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4.
在儒释道开始合流的时代,陶渊明的"纯孺"思想显得曲高和寡,而在动乱时代的诗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从而陶渊明毅然地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归隐后的生活虽并不总是美好,他的心境有时也并不平静,然而,陶渊明终究是过上了适性的生活.归隐田园是他获得内心平静的无悔选择.  相似文献   

15.
“怨愤”作为一种创作心境,与“虚静”心境相对应,具有鲜明强烈的社会功利性、有我渲泄性、风格双向性等独特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究的;晚年苏轼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固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使自己随遇而安,进而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虚静”论与绘画精品谈的是画家的心境与绘画精品的关键极为密切,画家空旷澄澈的产生绘画精品的前提,画家在内心上只有排除主额观的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倾注于创作客体之中,才有可能产生绘画精品。  相似文献   

18.
《归园田居(其一)》凝聚着陶渊明对人生理性与自我实现的理解与感悟,通过“误入”与“三十年”的知行错位、“叙事”与“抒情”的表达错位、“虚”与“实”的感知错位这三重错位结构,展现他在仕与隐的矛盾冲突中徘徊挣扎直到超脱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国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在背逆情境下的人生选择及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人格模式。同时,该文对陶学研究上的“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 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固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在背逆情境下的人生选择及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人格模式。同时,该文对陶学研究上的“陶渊明以诗评议传世思想”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