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出了商周数字卦之用六象筮法的假说 ,解释了数字卦用数变化的筮法性原因 ,否定了流行于学界的易卦源于筮数论 ,展示了商周易学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2.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3.
宋华强先生的《楚简数字卦的再讨论》一文认为楚简中的易卦符号是所谓数字卦,并反驳了李学勤先生对数字卦说法的质疑,但楚简中的易卦符号不是数字卦,而且早期出土材料中的易卦符号也都不是数字卦。研究出土文献中的易卦符号,应该区别经文和实际占筮,而不是以时期划分为数字卦和阴阳卦。  相似文献   

4.
阜阳汉简《周易》在卦、爻辞的后边,保存了许多卜问具体事项的卜辞。这些卜辞并非没有价值,它反映了卜筮从先秦时期卜史掌握的正统地位开始流落民间,开始"切于民用"的演变趋势。帛书《周易》卦序排列,是从通行本卦序向纳甲筮法卦序演变的中间阶段,同样是筮法演变的重要环节,这对易筮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贞悔考释     
"贞"、"悔"与《周易》古筮法关系密切.古人"‘贞'者内卦,‘悔'者外卦"之说虽有理,但其确切意义及其中所隐含的上古筮法却未为人明确揭示.上古人以内卦(或外卦)为"用事",即表问者所问事的类型,再以外卦(或内卦)为"直事",即占断祸福吉凶;以内卦"用事"的称为"贞"占,以外卦"用事"的称为"悔"占.据此,《左传》、《国语》中筮例的变爻的统计结果就能得到解释,前人不能说通的"之八"就能得到说明,考古材料中同一器物上的几卦内、外卦相同的现象也被揭示并纳入了解释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6.
对《周易》成卦所用揲?计算结果数的出现概率进行了分折,发现6、7、8、9这四个可能得到的结果数的出现概率分别为0.0517、0.2888、0.4483和0.2112。《左传》和《国语》中十四个筮例的相关数据印证了计算的结果,这个结论可以为揲?算法定型时期的下限为西周晚期提供一个旁证。  相似文献   

7.
对《周易》成卦所用揲扐计算结果数的出现概率进行了分折,发现6、7、8、9这四个可能得到的结果数的出现概率分别为0.0517、0.2888、0.4483和0.2112。《左传》和《国语》中十四个筮例的相关数据印证了计算的结果。这个结论可以为揲扐算法定型时期的下限为西周晚期提供一个旁证。  相似文献   

8.
对《周易》成卦所用揲劫计算结果数的出现概率进行了分析,发现6、7、8、9这四个可能得到的结果数的出现概率分别为0.0517、0,2888、0.4483和0.2112。《左传》和《国语》中十四个筮例的相关数据印证了计算的结果。这个结论可以为揲劫算法定型时期的下限为西周晚期提供一个旁证。  相似文献   

9.
赵彦卫倚重卦象、之卦等方法取象治易,对历代易家所津津乐道的卦气说持反对态度,斥河洛为荒诞不经之学;其重<左传>筮例筮法、<易传>固有之象的解易思维及偏考证辨订的扎实学风,与当时宋儒的玄虚之风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0.
《易纬·乾凿度》通过对易卦筮数的推衍,提出了“卦当岁、爻当辰、析当日”易卦配律历的理论体系,并构建了六十四卦卦爻主三十二岁的爻辰模式。《易纬》的爻辰说,体现了其对孟喜卦气易学和京房卦爻纳干支易学的继承、揉合与改造,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伏羲八卦,当以二进制数值度阴阳、序春秋;神农氏以八种自然现象为卦名序寒暑推移;黄帝取神农之卦名法伏羲之卦序衍为64卦,奠定了夏商周"三易"的天文学基石。《连山》继"黄帝易"用天干序日、旬月序时节创明堂九宫祀法;《归藏》取旬月之法而改为干支纪日,首创24节气"四分历"及周祭祀典;《周易》集《连山》与《归藏》,用64卦384爻序闰年白道月相,用72候序黄道晷影,用《周易》64卦名表年中置闰的月令,由此排定了19年7闰及祫禘大享的次序。《周易》64卦先天圆图也就成了一架智能天文仪或多进位制计算机。据此即可编制西周王年表及螺旋大享图。  相似文献   

12.
关于《周易》卦爻辞编定的年代,学者们虽然作了不少文章,但是见仁见智,至今众说不一。较有影响的有三说:殷周之际(持此说者居多)、西周末年、战国初年。后一说时代嫌晚,难以成立,前二说又未免把时代定得过早。先秦绝大多数著作,都不是成于一时,出自一手,《易经》这样的策筮著作,更是如此。《左传》、《国语》所引爻辞尚无爻题,近年考古发现,卦画中的阴阳符号直到西汉尚未定型,而独以为卦爻辞编定于殷周之际或西周之末,很难符合实际。本文想就卦爻辞的内容及《易》与《诗》、《书》、《春秋》的关系,结合有关出土资料,提出一些浅见,说明卦爻辞的编定已入春秋后期,但不晚于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不当之处,希望指正。  相似文献   

13.
《周易》即今人所谓《易经》,又简称《易》。它是儒家的一种重要经典。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全书最基本的是“阴”“阳”两个符号,“——”是阳,“--”是阴。由这两个符号,连叠三层,组成八卦,八卦互相重叠,又组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的(本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用九》、《坤·用六》二条爻辞)爻辞,是《周易》中《经》的部份。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传》解释卦辞、爻辞以及八卦的性质和起源,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七个部份,十篇,统称《十翼》,意思是说这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  相似文献   

14.
两种《周易》本,一指传世的王(弼)本,此种《周易》本与《左传》、《国语》、所载的《周易》本大体略同,简称为王本《周易》;另一种《周易》本,指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两种《周易》本从总体来说,虽然是同大于异,但其相异之处对深入钻研《周易》、进一步理解《周易》是很有益处的,故本文拟就两种《周易》本的卦名与卦序进行比较,以求对群经之首的《易经》及其相关学说有进一步的认识。就卦名而言,两种《周易》本共有34个卦名不同,具体比较如下卦名的不同,对进一步认识《周易》有什么作用呢?其作…  相似文献   

15.
《史记》列传之编次问题,自司马贞始论之,其所疑者,在西南夷之安置,其他编章之顺序则未尝提及。然其所疑,千百载下,莫得其解。《太史公自序》自本纪以迄列传之缘由,详叙其始末,可以为一说。然所言乃概述著作内容,于承先启后之要素,未能提及,故论之者众,亦难释其疑。审司马迁于《太史公自序》中所言,与《序卦》体例相同,在世家中亦可见司马迁曾读《序卦》,故其序言或受《序卦》之影响。《序卦》将《周易》六十四卦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并在其间通过意义的引申排比,作为今本《周易》卦序之导言,于六十四卦之了解,有莫大帮助。司马迁作自序,其体例与《序卦》同,皆是以陈一篇之旨,故其编次顺序,亦可由列传诸篇中得之。遍览七十篇列传,顺序似无固定法则,然自时间编排看,而得其要旨;复审其文,则可以知太史公当有编排之内在理路,而非"随得随编"。故于七十列传中,寻其连续之因,以申相继之理,得知在时序之外,或有以学风近似而相续之;或有事迹同类则串连之;或有处事相涉便贯通之;或有地域相近似故序列之。是皆可以见史公编排之妙趣,文中析七十篇,以察编次之理,试考史公之旨,以成一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以《左传》、《国语》中运用《周易》占筮的事例,探讨了春秋时人占筮时的若干心理,即占筮之前的倾向性心理;先卜后筮的舍逆取顺心理;取象和释意的随意性心理;联系事项的附会性心理;用占及评论的劝善性心理。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否删《诗》?这是中国学术界争讼千年的论题。隋朝以前无人否认孔子删《诗》,唐朝孔颖达则疑孔子删《诗》;至当代则有中国科学院《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等论著亦持否定孔子删《诗》说。本文依据《论语》、《左传》、《国语》、《墨子》、《庄子》、《尚书孔序》、《史记》、《汉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徐中舒《左传注》等丰富而有说服力的古今论据,特别是《论语》、《左传》引《诗》、论《诗》的可靠证据,充分论证孔子删《诗》。  相似文献   

18.
全面揭示《说卦传》千古失传的中天八卦内容,它连接多章,是该文的核心,是纳甲的;"易逆数也"是指"雷动"卦序的震九坤二,其正序是坤一乾二;帝即北辰太一,乘斗车周行,由"帝出于震"等推知中天震位在北辰,广义中天八卦序含太一,中天太极确定中天位序。使《说卦传》与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建立同质性,进一步确定了老子哲学的神秘母宫。  相似文献   

19.
天道概念源自于天命神学,最早产生于《左传》、《国语》中。《左传》、《国语》中的天道观有三层意涵:道德义、天人感应的神学义、普适天人的宇宙法则。《左传》和《国语》的天道观在儒家的天论中有重要意义,它涵括了儒家天道概念的三项主要意涵和两大天道观模式(天人感应和天道自然),为儒家的天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左传》和《国语》天道观的最大意义也正是在于,将对天的认识发展到"道"的水平和层次,而只有在"道"的层面上,使儒家的天论得以真正形成和展开。  相似文献   

20.
《易传》,是闸释《周易》经文的论说性散文,包括《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篇,故又称为“十翼”。作为我国春秋、战国之际学者精心撰制的论《易》专著,《易传》不仅对《周易》象数、哲理的阐述精到入微,而且在文章的修饰上达到颇为纯熟的境地。总《易传》的全部内容而言,最为突出的文学语言特色,莫过于其中大量骈偶、排比、谐韵句式的广泛运用。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