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项搞笑     
“老项”是我的作文培训班老师,那为什么就叫他“老项”呢?“老”指的是他在我们学生心目中地位非常高的意思,可别以为他是老人噢!说到“老项”,他可是报社的记者,还是我们的“搞笑大使”啊!我可真是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来作文班上第一节课时,第一次见到项老师,他高高的鼻子,宽宽的肩膀,一对有神的眼睛,脸黑黑的,活像一位农民。在这节课里,老师给我们讲了语文的意思,“语”指的就是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文”指的就是作文写作能力。要学好语文,不但要有很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要有非常好的观察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他接着给我们…  相似文献   

2.
听魏书生的课,常常会听到一种感慨:“魏老师怎么把学生调动得那么好?咱们就不行!”与正在开展教学改革的老师们交谈,也常常能听到一种抱怨:“同样是魏书生的教法,可咱的学生就是干启不发,就是不和你配合!”——问题出在哪里呢?魏书生说:“改革本来就是师生两厢情愿方能奏效的事。”魏书生一语遭破了一条真理,进行教学改革,不能只靠教师的一个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两个积极性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动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吴姝  朱正校 《湖北教育》2003,(22):61-61
笔者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经常有老师反映:某某学生太调皮了,没法教;某某学生屡教不改,是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羹;某某学生不可救药,朽木不可雕。对那些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老师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处理这类“问题学生”的办法一般是讽刺、指责,甚至打骂,或者就是将其打入“冷宫”,不予理睬,放任自流。 听到老师的诉苦,笔者不由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笔者去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听到一个故事。杜郎口中学的校长崔其升有一次听到学生的言论:“老师讲的课,还没我们自己讲得好呢!要他们干什么?”这给了他深刻的思考,经过深刻的思考,崔其升决定让当时教学成绩最差的一位老师做一个大胆的实验。他没有把自己的考虑对这位老师和盘托出,怕伤了老师的自尊,只是说希望这位老师对课堂教学作一些调整,  相似文献   

5.
童心不可欺     
最近听一位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到某校借班上公开课,这位老师非常重视朗读,注意以读代讲,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一开始,该老师便对学生说:“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你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台马上要招播音员。这一课,谁读书读得好,老师就推荐谁去。”学生一听,个个兴趣盎然,课听得非常认真,读得也十分投入,令听课老师啧啧赞叹。课后,一位听课老师问授课老师,你怎么知道这所学校要招播音员呢?他坦然地说,骗学生的。我一听,不禁一愣:说得好轻松,骗学生的!古人云:“童心不可欺”。作为教师,面对圣洁的童心,欺骗学生,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6.
“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 (第一课时 )”的 6篇课例读后对我触动很大 .就这节课本身而言 ,平淡、朴实 ,没有多少难点 ,但要讲得精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 6位老师却能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 ,设计出 6篇各有侧重 ,又能完成教学计划的好教案 .6篇课例整体上体现了“因材施教”、“教需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 .但其中有几个共性的问题 ,即对学生的思维是“牵”还是“引”值得探讨 .下面谈点个人看法 ,供大家参考 .“牵”和“引”在汉语里意思相差无几 ,放在教学上却有本质的区别 :“牵”的主体是教师 ,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 ;“引”的主体是学生 …  相似文献   

7.
日前有幸在“金帆课堂”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给如东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上的一堂语文课——“走近李白”。说心里话;课前拿到孙老师的教学设计时我是心存疑虑的,给小学生讲李白不容易,一堂课要讲四五首古诗,更不容易。可是孙老师却把课讲得深入浅出,生动精彩,轻而易举地达成了他的教学构想。不禁深深折服于名师对文本解读的独到。对古诗诵读的引导、以故事串联结构的匠心。短短五十分钟,似乎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教学生”。这样的课堂效果与他贯穿课堂始终的闲聊、闲情和闲话是分不开的。现就孙老师课堂前后的几处闲笔反思其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8.
新疆各大专院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设置的汉语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语言课是比较抽象的,又须反复操练,再加上汉字难记,难写,难认,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学习汉语产生兴趣,就更有必要了。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学习汉语产生兴趣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主要讲一讲“寓教于乐”这一中外教育家早已总结出的教育原则在汉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现实中常听到学生议论:“我最爱听某某教师讲的课”,“某某老师讲课真有意思。”“某某老师一讲课我就来精神!”同样的一门课程,…  相似文献   

9.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我个人理解这些话:一个老师应该下工夫让孩子喜欢自己的课,下工夫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因为没有人喜欢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今年我校六年级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题,让学生写出至少三个历史故事成语。这道题我班学生答得非常好,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写了十个以上。有老师问我:“你是…  相似文献   

10.
咱们握握手邓丹莹是这个学期刚参加我们五年级“口才兴趣组”的,接连几次话题她都讲得非常出色。(通常话题经讨论确定后,同学们准备一周,下一周交流)这次讲《假如我是一名……》,她讲的是《假如我是一名老师》,有条有理,声情并茂。我情不自禁走上前说:“来,咱们握握手。”我紧紧握住邓丹莹的手“,今天我要给你打100分!不仅仅因为你讲得好,更因为你一贯的认真!假如你真的成为一位老师,一定会很优秀!”我又对大家说“,同学们,你们知道邓丹莹为什么刚参加兴趣组,却能讲得那么好吗?是因为她的口才特别好吗?不,最主要的是她非常认真。对每次确定…  相似文献   

11.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课《师恩难忘》中,著名作家刘绍棠回忆了自己上小学四年级时教他语文的田老师,田老师“口才、文笔”都很好,特别是上课喜欢讲故事,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所讲内容的意思和其中蕴涵的道理。在课文中,刘绍棠回忆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按理说,语文老师是教语文的,特别是在课堂上,他的语言应该起示范作用。但是,有些语文老师由于自身语文修养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上,常常说出一些病句。"请轻声默读课文。"默读便于思考,而且不影响别人。课标中从第一学段就要求老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要求学生默读,但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师都很欣赏于永正老师,学生们也都非常喜欢于老师的课,为什么呢?杨再隋教授在为于永正《教海漫记》写的序言中曾作了十分精彩的概括:“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原因非常清楚,是于永正老师蹲下来和学生们对话了!同样,数学教师只有蹲下来,和学生一样高,才能像思维科学家张光鉴说的那样“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4.
一次,我跟朋友谈起班上那些“教不好的学生”,朋友给我讲了一个他小时候“赖作业”的故事: “我小学时,作业从来不做,是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坏孩子。五年级,班上调来一位新老师。第一天, 我就因为作业没做,被课代表拽到办公室,老师问我:‘真的没做吗?’  相似文献   

15.
祁文娟 《新疆教育》2012,(18):169-169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就是我们的舞台,如何让我们的舞台精彩起来也就成为了每一位老师追求的一大目标。现在,尽管我们的老师都知道“以学为主体”,但真正到了课堂上,不少教师还是“以教为本位,以讲为主体”。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恹恹欲睡。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利,对学生的发展不利,那么如何突破传统,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呢?  相似文献   

16.
尹华 《湖南教育》2007,(7):9-10
什么是理想中的语文教材?一个很有诱惑力的话题。作为教了十来年那个叫做“语文”课的一位一线老师,我对“语文”的难教深有体会。经常听到有同事  相似文献   

17.
我相信,每一位想教好学生的老师,都希望学生重视自己所教的学科并且有兴趣。然而,实际效果却大不相同。学生对有些老师的课“爱得入迷”,而对另一些老师的课却“恨得要命”,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教育编辑李振村老师曾经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故事啊!语文教材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向孩子们传递着关于语文的各种知识,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富有故事感的课堂,把孩子们引入语文的世界.一本好的语文教科书,一定汇集了很多经典故事;一位好的语文老师,一定非常善于讲故事."的确,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具备故事素养,善于用故事来解决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效率.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主要学习内容,但是由于量大难记、形多难写、音多难读,相比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其他方面的内容,就比较枯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如果在识字课上让故事的馨香润泽学生们的心灵,他们必定兴趣盎然,使识字课充满情趣,充满智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胡立根 《师道》2008,(12):11-13
我曾经遇到这样几件事:我原来所在的学校,一位名牌政治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能让学生听得很陶醉,而另一所学校的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教毕业班政治,没有经验,学生和家长反映很大。但高考考试的结果却很出人意外,那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所教班比那位名牌政治老师所带班原始分的平均分高了9.5分。  相似文献   

20.
这就是语文     
对于语文课堂,相信,在听了众多的优质课精品课后,如何回归最简单最朴实的常态课堂,是许多教师思索过的问题。薛瑞萍,一位仅得过市级赛课一等奖的普通老师,就以她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独特见解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本色语文”的课堂。她“胆敢”宣称:“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白纸黑字,这就是语文”,“和学生一起读写就是语文”!她究竟有什么独门功夫,使她能自信得近乎“狂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