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面临着严重的自杀问题。由此,当时社会的一些有识之士和官方当局为控制和解决此社会问题纷纷从原因、方法、社会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止自杀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一些预防自杀的措施和对自杀未遂者进行具体的救济,从而在社会中初步构建了一个由官方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自杀预防和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政府和社会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救济工作,灾民也采取了力所能及的自救措施,但是由于政局动荡等原因,救灾效果很不理想,饿殍遍地、人民流离失所。本次旱灾救济工作,在防灾方面的教训是能够抗御旱灾的水利设施严重废弃,面对旱灾,广大人民束手无策;同时由于政局动荡等原因,民间存储虚空,无力应对连续四年的大灾。在救灾方面的教训是政府忙于战争,无心也无力救灾;交通不善,严重地制约了救灾工作的开展,土匪横行既加重了灾荒的程度,也限制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由于特殊的历史状况、经济状况,美国的20世纪20年代成为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时代。菲茨杰拉德是一位以反映2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见长的作家。通过分析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富有代表性的酒、汽车和女性等文化符码,可以解读20年代美国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社会与文化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幕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研究成果.前苏联对他的著作禁了20年,20世纪50年代解禁后,其作品才得以译介到西方.20世纪80年代,很多美国心理学家及教育者开始热烈拥护维果斯基的观点.对维果斯基的理论有深入研究的两位美国学者--劳拉·贝尔克和亚当·温斯勒--合作撰写了<鹰架儿童的学习--维果斯基与幼儿教育>,概括整理了维果斯基社会互动的理论,并借历来的研究发现和方案应用,做了理论与实务的说明与验证.  相似文献   

5.
辛平 《考试周刊》2010,(48):63-63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开展了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有着许多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电影史的草创时期,也是北京电影市场的重要发展时期.本文从当时新式电影院的营建、改造,电影放映、电影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影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等角度描述20世纪20年代北京电影市场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对北京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民间香社与乡村社会性质著名学者顾颉刚在20世纪20年代调查妙峰山香会时,认为“香会”即是从前的“社会”,与社祭有密切的关系,后来由于佛教的传播,固定的“社会”逐渐演化为流动的“社会”。香社活动大约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与佛教祭祀有很大关系。后来香社活动逐渐普及到民间社会中去,到明清时期,成为民间祭祀活动中的组织主体。现存最早记载泰山香社的资料,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山东地方文献资料而言,泰山香社却是在明中期以后成为民间香客朝拜泰山的组织主体,明嘉靖万历时期,德州、临邑都已经出现了祭祀碧霞元君的香社,章丘善人张自成连结同志,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莉 《早期教育》2006,(6):10-11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从“常识”到“社会”的变化过程。该过程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去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9.
邓玉文 《文教资料》2011,(20):106-107
现代社会科技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实质为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在于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热浪在世界各国相继掀起,分析研究国外教育改革,借鉴吸收其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教育改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涂元玲 《教育学报》2005,1(5):50-56
美国人类学领域中的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作为人类学研究附带产品的教育研究;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教育问题作为研究主题的教育研究;20世纪70年代之后——作为人类学独立研究领域的教育研究。每一时期均产生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严重的窘困状态,“救济农村”、“复兴农村”成为当时人们关注的热点。南京国民政府对此很重视,1933年5月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从该机构的成立、工作运行及设立意义等可以看出,这一机构的成立虽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客观上对农村经济的复兴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它所组织的一些农村调查及出版的一批作为日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留下了颇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2.
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新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美国“新女性”在行为、就业、教育和两性关系方面呈现新的特点。她们特立独行,就业和教育呈上升趋势,两性关系朝平等的方向发展。这种新的变化,与20年代消费社会的出现、性革命思想的影响以及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密切的关系,并对妇女运动、美国社会的妇女观和妇女的自我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学课程改革的背景,然后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学课程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救济是20世纪30年代救济农村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对今天的农村经济建设有以下三点启示:(1)筹建完善的农业金融制度是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2)推动农民组织化、农产改良和农产品商品化应是农村金融业的重要经营原则;(3)发挥农村金融救济的效果要考虑到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宁夏省对科技的应用是在晚清基础上逐步展开的,先后应用于邮电交通、水利与农业、畜牧科技、工业、医疗领域,对区域社会控制、政治统治及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一定作用。这表明民国时期宁夏经济已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因素及现代企业制度雏形,也表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宁夏经济及科技现代化的缓慢起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运用计划经济体制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基于经典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资源配置方式的思想,苏联模式的示范效应,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危机,中国革命战争年代采用计划经济的历史经验以及中国当时重工业战略选择对计划经济的需要,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于述胜 《中国教师》2008,(23):28-29
<正>温梓川(1911—1988年)是著名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家。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曾就读于上海的暨南大学。他在回忆录《文人的另一面》一书中,讲述了一则发生在暨大关于教育学的故事。故事的传主邓胥功(1888—1976年),曾先后留学于日、德、美,做过暨南大学教育学教授,存世之作有《教育学大纲》(该书分上、下两卷,由华通书局分版于30年代初出版)等。该故事就是关于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地区,严重影响着沿淮农业的生产发展.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对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益与不足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择校是西方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主题之一。在我国,择校现象存在已久,但作为问题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最初在小学、中学范围内的择校,发展到今天对于高等院校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了以钱择校的情形,并且愈演愈烈。择校问题的凸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并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甚至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择校现象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上海社会的劳资关系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成为了了解上海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上海劳资关系呈现出相对缓和的局面,但这一表象却是当时各方社会力量之间相互影响与制衡的结果。本文将以新颖视角,从探究这一时期的劳资纠纷情况入手,进而考察这一时期与此相关的社会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