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学校课程渗透社会、科学、技术的实践,其主要特点是: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技术、社会间的相互作用,强调教师、学生、社会的互动效应.把学校课程的社会层面与科学层面很好结合,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相似文献   

2.
王秋梅 《湖北教育》2007,(11):27-27
STS课程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的一门新型课程,即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该课程的宗旨是让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美国有些专家甚至把STS课程称为新的公民课,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学习的。我认为STS课程理念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基于自身经验,我将谈谈STS课程理念下实施人文类课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一、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一)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原因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国课堂教学注重知识本位、师本位,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缺乏功能性的学习小组,时空构成缺乏多维互动及师生角色扮演模式化,压抑学生的个性,忽视学生的生命价值,不利  相似文献   

4.
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近科学,体验实践,体会发现,已成为中学生最热衷的课程之一。能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学科教学相整合?怎样整合?笔在几年研究性学习课程实验中,就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传统科学课程忽视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科学课程的改革应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起点。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课程的价值基础,也是其动力源泉。回归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课程的目的,联系生活世界和科学课程的基本方式是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学生走进社会,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他们的另一个课堂,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是这个课堂的指导教师。如果社会各界人士不能以满腔热情来接纳学生,给予一切可能的支持与帮助,那么这种学习活动设计得再好,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研究性学习必然具有社会属性,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已经将课程改革的触角从教育系统内伸向教育系统外,它要求把支持、服务课程改革,视为每个公民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程改革中,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引入到中学教学中,无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本文就"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与组织形式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勉。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1、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开放性"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更多地依赖多个学科的教材、教师及校园外资源,而且学习的方法不一,研究的内容各异。因此,  相似文献   

8.
从2010年秋季甘肃省新课程开始实施到现在,已有两年多时间了。但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究竟应该如何组织实施、如何保证实施的效果,却一直是很多学校和教师比较迷茫的问题。虽然学校按照课程设置要求保证了这门全新课程的教学时间,但由于对该课程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也没有建立起完整配套的课程开设体系,同时课程的驾驭能力和执行能力不强,课程内容(课题)领域或方向不明确,课程的有效实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缺乏实践积累,规范系统的培训没有跟上,致使教师的指导不能做到科学、规范、有效;学生不能接受到科学有效的指导,面对研究性学习课程不知所措,加之高中学生需要应对高考等诸多原因,使得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效果不佳。既没有找到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必修选修课程(包括校本课程)的结合点,也没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延伸和拓展到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产实践等领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没有得到提高,课程目标无法达成。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教育,而不是一味的课本教学。探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广为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集理论,实践,以及严谨为一体的学科。如何开发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动手来获得科学知识。因此对于研究性学习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得到很好的实现,是广大教育者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本文就从探究性学习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实现作为主题,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大致分为三部分:何为探究性学习,教师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分析,以及如何运用其他资源进行更好的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转变学习方式,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着力培养学生相对薄弱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普通高中相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成都七中也展开了在学生中全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的实践探索。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全新的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引领性和技术挑战性,其实施质效遭遇了来自学校教学组织、评价激励、条件保障等诸多难题,提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成效是普通高中亟待突破的共性难题。  相似文献   

11.
林勤 《上海教育》2001,(22):36-37
研究型课程的构建实施,和研究性学习推进,是上海市二期课程教材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型课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特性化的发展,融合“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两种学习方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研究型课程的构建和实施,还积极促进了学校在课程建设、课堂  相似文献   

12.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问题性、社会实践性、过程性、应用性、差异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贵在全体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主动的学习和学会学习,注重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中小学教育,他们较好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会对中小学教育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在高师体育课程中也应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研究性学习核心内容在于:"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思维习惯,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和空间在学校、在课堂,学习的内容以基础学科、课程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在课堂.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课程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生成就是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课程内容。研究性学习课程生成要经过学生需要评估、拟定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组织其课程材料、实施其课程方案、评价其课程方案等过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生成要受到政府政策、社区、家长、教育改革与教育科学研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学校的硬软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充分挖掘学生和教师的人力资源、学校的教学设备资源、社区和学生家庭方面的课程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人才与物质资源的保证,以活动的开展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6.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本文阐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及如何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  相似文献   

17.
两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晏 《河南教育》2004,(1):38-38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已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目前,在各个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尽管运作方式各不相同,但在总体上可概括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研究性课程,另一种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门必修课。从狭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它要求学生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应该指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问题。目前,各学校所开设的研究性课程是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而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科教…  相似文献   

18.
科学课程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延续、拓展和专门化,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动态系统。在空间上,科学课程生活是个连续体,由社会、家庭、学校、课堂中与科学学习有关的经验、观念、活动和仪式构成;在时间上,科学课程生活是个动态存在,包括各种科学课程活动的准备、展开和调控。科学课程生活的价值选择和演进动力主要来自其内部各种生活取向之间的张力,主要包括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科学生活与日常生活、个体生活与集体生活、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分歧、碰撞和平衡。为了立体地理解科学课程生活,探寻优化科学课程生活的策略,我们有必要对科学课程生活内部的各种张力进行必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9.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要想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索,首先应该培养他们具有科学思维的能力。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才会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  相似文献   

20.
如何使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古老的教育难题,又成为全媒体课程新时空中的攻坚战。文章以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将学习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前沿进展具体化为五项内在联系的学习技术,将学习目标与学习评价的创新与学习内在动力的激发融为一体,并贯穿在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将学习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统一在真善美的教育哲学追求之中,在课程实施与建设过程中,促进现实课堂与网络学堂同生共长、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由此提出了学校课程整体创新系统工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