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汉明堂祭祀在国家祭祀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东汉国家祭祀等级中,明堂祭祀仅次于郊祀天、地,是颇受重视的。东汉明堂祭祀以五帝为主祭神祗,以光武帝为配祭神祗。这种神祗规定是为了适应东汉国家祭祀体系的需要。东汉国家为明堂祭祀制定了完善的礼仪。这种祭祀礼仪是东汉宗教观念的体现,并且可以起到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汉郊祀考     
东汉郊祀,使祭祀场所、名目和具体祭祀仪式规范化,祭把场所有郊兆之坛(南郊和北郊)、明堂、辟雍、灵台、太社等,神灵们区分阴阳,并与季节、方位等对应,献祭等级也有严格规定.除了祭祀之外的礼仪活动也已规范化,重要的礼仪活动有封禅、巡狩、迎时气等.这一郊祀体系的实施,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寄托了统治者希望实现政惠民和,建立上下有序,教化淳厚的社会之理想.中国古代国家祭祀始终从属于政治需要是它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祭祀作为周代礼乐制度最主要的活动,随着西周宗法继承制的强化,逐步呈现出礼仪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祭祀天地、丧葬与祭祖、祭祀社稷等方面。周代祭天的仪式主要有四种:报祭、明堂祭、郊祀、封禅。《礼记》中详细记载各种仪式,社与稷是两种不同的祭祀内容。明堂制度起源于一种有盖无墙的建筑,后演化为标志尊卑秩序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4.
《周礼》所载大师礼有自成体系的祭祀内容。按照时序,这些祭祀可分为出军前、军中和还师后的祭祀三个部分,包含祭社、告庙、设军社、齐车载主(军社和迁庙主)、祭行神、祭上帝、祭山川、献捷礼等。祭祀对象上,天神、地祇、人鬼皆有,涵盖了国家祭祀系统主要的神灵。这些祭祀本质上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祭祀神灵以获得福佑是人为建立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国家的权威和军队的威严来构筑和解释的,它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供了重要保证,也有利于巩固天子与诸侯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5.
圆丘祭天、宗庙祭祖分别象征了继承天命的天道秩序和世俗王权的人间秩序。明堂既是祭天之所,又是布政之宫,其建制、礼仪素无定制,历代皇帝、儒生亦皆因时制礼,遂致争议不断。隋唐之初,明堂礼尚且能遵循古制,至武后擅权之时新创圣礼则实现了天地合祭。从牛弘、宇文恺、魏徵、颜师古等人明堂方案上看,隋唐明堂建筑形制、明堂礼典施行的论争本质是权力之争。从礼仪空间上看,隋唐明堂祭天礼秉承天上秩序象征“天子”统治的合法性,宣读时令、举行朝贺又象征了人间秩序“皇帝”权力的正统性。武则天明堂沿袭魏徵、颜师古“义以随时”“自我而作”“圣情创造”的礼乐美学思想在形制、礼典上有所创新。武氏明堂的完成把儒家礼乐美学对明堂的想像付诸实践,终结了隋唐儒生明堂建制的论争。这一过程表明专制社会国家礼乐体系服务于皇权,国家礼制建筑、仪式空间体系的最终完成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识。这也是隋唐礼制建筑与礼仪空间所表达的主要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6.
临洮地区的庙宇祭祀音乐是歌舞乐形式的一种道教祭神活动。它源于道教祭神活动,依附于一定的祭祀仪式,长期流传在民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西北民间艺术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表演者多由临洮地区被称为"师公"的专职人员表演。由师傅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表演形式逐年简化甚至逐渐消失。本文对这种传统歌舞乐一体的独特民俗文化试作记录整理并综合评述这种民俗文艺形式。  相似文献   

7.
明堂,从字面解,乃宽敞明亮之厅堂。在上古时代,明堂则是议论朝政、进谏纳谏或祭祀之地,之所以称作“明堂”,据说是取“明目达聪”之意。  相似文献   

8.
祭祀在古代是祭神和祀祖的合称,也是一种行孝方式。人们常常将对天神上帝的崇拜与对祖先的敬仰合二为一,祈求有安定的生活。那么孝与祭祀除了有这种特殊的种属姻缘关系以外,在其历史意义上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孝与祭祀的思想渊源、先秦诸子对其关系的解释以及其历史意义等方面作一简单探析。  相似文献   

9.
唐代社会神灵崇拜非常普及,祭神成为整个社会的风俗,与之伴生的祭神文在此时达到空前繁荣,文能通神的信仰盛行于世;唐代祭祀文化与祭祀文学存在密切相关性,唐代祭神文参与仪式,使仪式更具交流沟通性,让行为与过程再现并留存于文本。  相似文献   

10.
彝族丧葬祭祀词以诗歌形式写成,一般七言或五言,七言居多。在丧葬礼仪中,仪式伴随祭祀词而进行,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彝族丧葬仪式及祭祀词是丧葬礼仪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着厚重的传统积淀,各有其功能,表现方式不同,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指路经》和《劝善经》为例,以分析祭祀词及仪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从东汉碑刻通假字考订东汉语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出45方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确定这些通假字以及它们的本字在扩韵》中的声韵调以及其上古音所属韵部,并据此考订东汉语音。从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来看,东汉时期语音与衔经》韵文为代表的上古音大体上相近,同时也存在一些特点:声母方面,清浊音的分别、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和中古音相比不甚明显;匣母与见组声母同属一类;邪母与喻四、定母的关系十分密切。韵部方面,个别韵由上古音到《广韵》音系的演变在东汉已经显露出开始的迹象;东部和冬部相通等等。  相似文献   

12.
谥法源于西周,秦时短暂废除,西汉恢复。西汉时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自身谥号的皇后,直至东汉,后妃有谥逐渐成为定制。西汉后妃多从帝谥,东汉后妃普遍有自身独立的谥号。东汉后妃美谥居多,但谥字所蕴含的道德内涵与生前行迹未必完全相符。由于身份地位限制,后妃谥字与皇帝多有不同。与后世相比,汉代后妃谥号用字更为质朴平实。  相似文献   

13.
军事经济战略思想是两汉政府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影响。西汉立国之初 ,统治者由于采取积极的军事经济战略思想 ,如恢复经济、积粟输边、移民实边、发展养马业、开放关市等 ,使汉王朝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 ;在汉武帝时期 ,对消除边患和拓边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东汉时期 ,对防备边犯 ,保证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汉廷的安全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道教是我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于东汉中后期形成。本文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探讨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与道教形成的关联,并认为这些自然灾害在影响东汉时期社会格局的同时,也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初登皇位的汉文帝,外柔内刚,掌控军权,朝内无权臣;使南越归属汉朝,对匈奴积极备战却高挂免战牌;关注民生,节俭无为,奠定了强国梦的坚实根基;朝议决策,不独断专行,创立了举贤良制度,无愧仁君之称.他对时局的把握与政治改革,使一个从战乱废墟中新创的国家进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相似文献   

16.
晋江流域东晋南朝墓葬是研究泉州地区唐代以前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组合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墓主是西晋末以来南迁的中原汉人,墓葬分布显示出以丰州为中心的聚落结构景观,家族墓地制度流行,社会阶层分化不明显。东晋南朝时期对晋江流域的开发,促进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为泉州唐宋时期成为世界著名的通商港口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东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封建政治,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东汉后期,社会却出现了分裂,本文认为东汉后期社会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发展,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使得东汉王朝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但远不如西汉王朝中央集权那样强大,封建国家那样强盛,最终导致东汉后期社会的动荡分裂。  相似文献   

18.
东汉时期的洛阳地区,人口众多,疫病频繁发生,出现了两个疫病高峰期。除积极进行医疗救治外,在洛阳地区,出现了多种与疫病相关的避疫信仰。有的是传统的信仰模式,有的是早期道教信仰。使东汉时期的洛阳,可能成为早期道教起源的一个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9.
从心理史学的视角研究,陈平自信志坚,锐意进取,择明主展抱负,为汉高祖刘邦参赞谋划、献奇计定天下。以其智,亦深知"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然其在汉定后,仍积极用世,辅惠帝,安高后,佐文帝,以丞相之身全其功。陈平善为人谋,亦善为己谋,故能自脱于汉初莫测的政治漩涡,以荣名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