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当前在“双碳”目标实现路径方面,仍缺乏系统探究政府与公众联合减碳效应以及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因此,从政府与公众联合碳减排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双重视角出发,基于2004—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观察政府、公众以及政府与公众协同对区域碳排放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并基于联合减排空间视角检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公众参与对碳排放的联合管控与治理效应,以促进我国构建减排区域协调机制和地区间共同发展、协同管理的减排联合治理格局。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减碳的政府治理手段存在显著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公众单独治理行为作用有限,政府与公众协同治理可降低本地区碳排放强度,但主要在东部地区作用效应显著;中央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与公众的联合减排效应。由此,提出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疏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强中央政府监管力度和完善多元低碳治理政策等促进碳减排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如何实现碳减排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采用2000—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法分析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作用路径,得出环境规制对碳排放不仅存在直接作用效应,还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路径间接地影响碳排放。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规制下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作用效应的区域异质性以及地方政府晋升锦标赛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水平越高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越显著;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得到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与碳排放量呈倒"U"型;以FDI作为门槛,得到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与碳排放量呈"N"型。据此对我国利用环境规制实现碳减排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4,(7):140-144
在借鉴国内外研究金融发展和低碳经济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STIRPAT模型的空间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空间系统GMM重点探究了包括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等多个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和金融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金融规模壮大促进碳排放量增加,同时降低碳排放强度;金融效率提升对碳排放的影响方向与金融规模相同,但本地增长效应明显小于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异质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是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一刀切"的技术政策不利于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因此,有必要对异质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进行分解。以我国30个省份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环境技术、能源利用技术、资本体现式技术以及广义技术水平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广义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技术进步增加了碳排放,而其他两种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并且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含义:一是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效率并降低单位能耗的碳排放,发挥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二是采用市场手段降低能源效率的反弹效应;三是强化环境规制和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实证检验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总体上有利于降低碳排放,但这种金融减排效应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贸易开放等转换变量,在高、低区制之间进行平滑转换,呈现出复杂的异质性特征.因此,应该加强金融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政策协调配合,更好地发挥金融发展对减少碳排放的正向激励作用,促进区域绿色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晖  顾典  吴霜  虞祎 《资源科学》2022,44(4):768-779
作为中国治理生态环境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正逐步探索由单一水环境治理向流域综合环境治理的转变之路。现如今,流域补偿政策能否实现碳减排效应,在碳达峰、碳中和双重挑战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2006—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视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受偿地区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显著降低黄山市碳排放总量,抑制效应为4.9%;②补偿政策的外溢效应与政策效应的作用方向一致,且该溢出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③碳减排效应机制分析结果验证“流域生态补偿政策—产业结构转型—推进技术进步—碳排放下降”正向传导机制成立,且该政策并未通过抑制经济增长实现碳减排。最后,从逐步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现补偿模式多元化、警惕污染产业就近转移等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绿色税收视角下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迪  罗东权 《资源科学》2021,43(4):693-709
从绿色税收视角探讨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有利于制定控制碳排放的财税政策,助力绿色发展转型。本文首先测算出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CO2排放量,在扩展STRIPAT模型基础上,运用静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对绿色税收下产业结构变迁的碳排放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产业结构变迁会显著影响中国CO2排放总量,绿色税收对其影响具有门槛效应;②在达到门槛值之前,绿色税收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跨越门槛值以后,绿色税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出现差异。一方面,绿色税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碳减排机制仍具有促进效应,但相比达到门槛值之前,作用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绿色税收表现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碳排放效应具有抑制作用;③部分省份的绿色税收强度在2009年后跨越了门槛值,消费税改革可能是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基于实证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佘群芝  吴肖丽  潘安 《资源科学》2020,42(6):1015-1026
在越来越多国家积极倡导和投入全球气候治理行动的背景下,准确考察气候资金对受援国碳排放的影响,对推动发达国家持续援助、布局2020年后的气候行动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基于AidData、OECD-DAC CRS和WDI数据库得到了1980—2014年77个受援国的国家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及动态面板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气候资金对受援国碳排放的影响,并检验了收入水平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从总体上来看,气候资金对受援国碳排放产生了显著的减排效应,同时受援国收入水平对气候资金的碳排放效应产生了显著的“调节效应”;②随受援国收入水平提升,气候资金的碳排放效应呈现出了“由显著减排转不显著增排”的非线性特征,其中实现减排的受援国主要为非洲国家;③评估气候资金最终能否实现碳减排,需综合考虑气候资金与受援国生产及投资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结果。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在积极敦促发达国家履行相关气候资金承诺、推动受援国低碳经济增长以及中国利用双重身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等方面得到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分析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碳减排状况,为现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改进提供经验依据。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否存在碳减排效应,并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PSM-DID等方法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的传导路径,最后分析试点政策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1)试点政策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试点政策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作用路径,绿色技术创新在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中分别发挥了12.38%和5.51%的作用,能源结构转型则分别发挥了3.74%和0.47%的中介效应作用;(3)北京的碳减排效应在6个试点地区中最强,其次是上海和天津,湖北和重庆的整体碳减排效应较弱。研究结论为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的主要启示包括,要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减碳政策等。  相似文献   

10.
岳立  曹雨暄  王宇 《资源科学》2022,44(6):1105-1118
评估能源政策的区域碳减排效应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对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意义重大。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首先,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能源政策对碳排放的效应评估;其次,将能源政策分为开发型和节约型政策,评估了两种政策的减排有效性和持续性;再次,通过构建含有交互项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能源政策对区域碳减排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禀赋情况将区域划分为东中西和能源贫富区展开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①能源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碳减排,在经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其中,节约型政策的当期减排效果更好,而开发型政策的减排持续性更强。②技术创新在能源政策的碳减排作用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而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以提高能源政策对碳减排的积极效。③能源政策的碳减排机制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可依靠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政策的碳减排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碳减排效应不显著;能源富集区可在产业和能源消费的结构效应下发挥政策的碳减排作用,能源贫乏区的政策需与绿色技术创新协同发力。研究结论对中国能源政策制定和碳减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碳减排状况,为现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改进提供经验依据。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否存在碳减排效应,并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PSM-DID等方法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的传导路径,最后分析试点政策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1)试点政策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试点政策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作用路径,绿色技术创新在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中分别发挥了12.38%和5.51%的作用,能源结构转型则分别发挥了3.74%和0.47%的中介效应作用;(3)北京的碳减排效应在6个试点地区中最强,其次是上海和天津,湖北和重庆的整体碳减排效应较弱。研究结论为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的主要启示包括,要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减碳政策等。  相似文献   

12.
苏培添  王磊 《资源科学》2023,(3):593-608
【目的】数字普惠金融成为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重要路径,本文旨在展开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方法】从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切入,运用中国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及农业碳排放强度数据,基于核密度估计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演化特征,利用动态杜宾模型以及中介效应等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1)农业碳排放强度水平在持续下降,空间异质性较强,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而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叠加形态存在一定的错位发展特征。(2)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显著的负向效应,基于内生性检验、剔除样本及政策效应检验发现结论具有稳健性。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及数字化水平能显著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3)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影响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及农业创业活跃度影响农业碳排放水平。而城镇化水平及市场化水平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能够强化数字金融减碳的效应。【结论】建议进一步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激发农业创新创业活力,以此助推低碳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邓荣荣  张翱祥 《资源科学》2021,43(11):2316-2330
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利用数字金融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本文在阐述数字金融影响城市碳排放绩效理论的基础上,运用2012—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工具变量法、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方向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数字金融发展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和提高了碳排放效率,在整体上改善了碳排放绩效,并且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均改善了碳排放绩效。②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降低了碳排放强度,通过经济增长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提升了碳排放效率。总体来看,数字金融发展通过这3种效应改善了碳排放绩效。③数字金融发展更有利于低经济发展水平和低金融发展水平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而在碳排放效率方面,数字金融发展更有利于高经济发展水平和高金融发展水平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未来中国政府应加快发展数字金融,促进金融服务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王亚飞  廖甍  王亚菲 《科研管理》2022,43(6):104-112
本文将IFDI与OFDI作为一个系统,测度其耦合协调水平,作为双向FDI协调发展的指标。在Copeland-Taylor的分析框架下创新性地引入双向FDI协调发展,分析了双向FDI协调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基于2004—2016年中国碳排放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的二维视角,揭示双向FDI协调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具有空间上的显著关联和时间上的路径依赖,区域协同、长期治理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传导机制检验表明:中国双向FDI协调发展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且规模效应为正,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为负,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的主导地位是双向FDI协调发展表现出减排效应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陈怡安 《科研管理》2016,37(6):168-176
基于中国199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利用门槛面板模型检验了金融发展水平与海归回流知识溢出效应的关系。结果发现:海归回流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的联系显著依赖于各省市金融发展水平,只有当金融发展水平越过一定门槛值之后,海归回流才会对回流国产生显著的技术进步正效应;当金融发展水平跨越第二个门槛值时,东、中、西部地区的海归回流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均为正,且东部地区的海归回流对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加速、跃升"正效应,但西部地区海归回流对该区的技术进步效应产生的促进作用较为有限。本文认为受金融发展水平门槛限制,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省份还不能为释放更多的海归知识溢出效应提供必要的金融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16.
分析金融集聚实现高技术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即通过促进高技术企业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以及通过降低高技术企业交易成本推动高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并运用2001—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方法探索这一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金融集聚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升级;(2)变更高技术产业高级化替换变量、金融集聚替换变量,这一影响效果依然稳健;(3)金融集聚均通过显著提高高技术企业规模效应和显著降低高技术企业交易成本进而实现技术创新;(4)金融集聚也通过显著提高技术创新实现高技术产业升级。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包括: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推动金融集聚为高技术产业专业化、多样化聚集模式提供资金支持;不断提升高技术企业生产效率以及培养高层次技术发明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2—2009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并使用分位数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与自主研发对不同分位点知识积累的影响。研究发现:单纯的金融发展或自主研发对位于大部分分位点的知识积累影响并不显著,但是金融发展与自主研发的联合效应会对中高端分位点的知识积累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金融发展有利于自主研发对知识积累的影响;随着金融发展程度不断提高,自主研发对知识积累的主效应不断上升,而且不同分位点主效应的影响尺度存在差异,但是该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力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减排作为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厘清导致碳排放变化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效应和机理。本文基于投入产出(IOA)与结构分解(SDA)等分析方法,探讨了1997—2012年间中国全行业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力效应。研究表明:(1)中国行业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从53.60亿t增加至158.20亿t,碳排放强度从2.00 t CO_2/万元降至0.86 t CO_2/万元;(2)影响碳排放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技术进步有利于碳减排,规模效应(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持续推动碳排放的增加,产业联系和经济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导致其波动变化;(3)产业政策可分为宏观控制政策和产业自调整政策,这些政策环境的变化越来越有利于碳减排。2002年之前,中国宏观控制政策鼓励发展第二、三产业,使得经济与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增加了碳排放;2002—2012年间,中国产业自调整政策对碳减排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产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强,促进能源大范围流动与产业重组,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使得产业联系与经济结构在中国碳减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技术进步不再是唯一减少碳排放的因素,碳减排方式趋于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数字技术浪潮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动力。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技术发展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基于中国284个城市2011-2017年面板数据构建数字技术发展综合指数,实证检验了二者关系的总体效应以及时空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发展能显著降低中国城市碳排放强度,并且随时间推移这种碳减排效应呈逐渐增强的趋势,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数字技术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中介路径除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这一直接渠道还包括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间接渠道;空间计量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可通过空间外溢效应降低邻近城市的碳排放强度,有助于形成地区间协调发展的碳减排格局;另外,相较于中西部城市和外围城市,数字技术在东部和中心城市才能发挥显著的抑制碳排放作用。基于上述发现,本文从提高数字基础设施能耗效率、进一步破除行政和产业壁垒以及采取因地制宜的数字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了中国特色政府治理模式下碳减排政策实施中制度软约束存在的相关机理,并运用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其对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中国工业低碳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及晋升锦标赛体制下的强势地方政府具有非完全执行中央政府碳减排政策的动机,通过逐渐放宽碳减排规制标准及扩大工业规模的"向底线赛跑"效应引致制度的软约束;制度的软化是导致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水平不断降低的格兰杰原因,同时也是省际工业碳排放增加的格兰杰原因;空间计量结果显示尽管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对抑制工业碳排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制度的软化会通过引致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水平降低进而增加省际工业碳排放量,不利于预期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及中国工业的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