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对样本期内我国物流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测算,并分析我国物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异质性特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从2007年到2013年,我国45家沪深上市物流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技术进步指数具有上升与下降交替的特点;各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力存有差异;企业之间全要素指数差异较大,其中港口型物流企业比仓储运输型物流企业高且稳定。只有提升纯技术效率,设计合理的规模,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能力,创造自由、平等的竞争环境,才能提升物流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利用农业科技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对外科技服务能力,基于2011—2017年有关数据,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分区域、分行业和分隶属的农业科研机构对外科技服务效率进行测算。研究表明:(1)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对外科技服务效率存在显著差异。(2)农业部所属、分行业、分区域农业科研机构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平均下降12%、28%、33%,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指数下降引起的;各省份农业科研机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1%,技术效率指数提升在其中起主要作用。(3)农业科研机构对外科技服务效率呈现阶段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运用Malmquist-DEA指数方法测度了2000—2007年湖北省8个地市、7个行业、4个隶属部门的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资源配置中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总效率,并根据M指数值将科研机构效率分为低效型、徘徊型、低增长型和高增长型。测算结果表明,分地区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多呈增长趋势,技术效率提升起到主要作用;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的下降是大多数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从隶属单位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都有所下降,而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有小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对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对2001—2006我国高科技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在2001—2006年我国全要素增长率出现大幅下降,技术进步呈衰退趋势,而技术效率大体为增长趋势。分析发现,不同地区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下降,东部地区并未呈现出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地区优势,同时,外资对东部城市生产率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1997-2005年中国27个省市区生产性服务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利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考察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原因、地区差异与变动趋势.研究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仍表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但下降的速度在逐年放缓;分析期内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原因不同,前期为技术进步,后期为技术效率;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速度要远低于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运用基于DEA方法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开放式基金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有较大下降,其中技术水平和纯技术效率同时出现下降,而规模效率略有提高;债券型基金在评价期间表现最优,年均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增长,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则不同程度地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7.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进行了测算,并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构成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两个部分,分析结果显示1995—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5.7%,且在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分行业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8.
吴慧香 《科研管理》2015,36(7):64-69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1999-2009年间我国内地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波动较大,增长主导因素由技术进步转变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重,国家政策和文化体制改革是导致相关波动和转变的主要原因。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增幅低于中西部地区,文化投资差异是导致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入世以来,我国的汽车产业得到迅速成长.但是我国的汽车产业到底是简单的规模扩张复制还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受到质疑.本文基于非参数Malquist指数方法将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两个部分,运用该方法测算了中国汽车工业入世以来整体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了汽车工业各子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特征.结果显示:入世以来,中国汽车工业的TFP是由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个因素共同推动的,但技术效率的影响相对有限,而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同时,子行业中差异明显,汽车业和汽车摩托车配件的全要素生产率较高,且都是由技术进步推动;车用发动机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低,且逐年下降趋势明显;改装汽车业的技术含量不高,更多的是依赖于规模效应的发挥;摩托车业的产业地位导致其TFP、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据包络方法(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99-2007年天津滨海新区工业技术进步、效率变动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作了测度.分析表明: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迅速,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却有所下降;2002年之后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技术效率则进一步恶化.七大支柱产业中有六个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位居工业各行业前列;外资企业处于技术前沿,集体和私有企业成为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力量,但国有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技术水平不高,在各所有制经济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条件下依旧处于水平较低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动态变动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立国  李东  龚爱清 《资源科学》2015,37(4):754-763
物流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重要行业之一,尤其是油料的消耗,位居各行业首位。研究物流业的能源效率,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构建了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度模型。通过分析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2年物流业的能源消耗面板数据,对中国物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进行了实证测度,并分析了样本年内中国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动和区域差异情况。研究发现:2003-2012年中国物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下降了2.88%,行业的总体全要素能源效率不高;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平均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最好,达到了0.996,东部次之为0.979,中部最低为0.950;在各地区的对比中,宁夏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改善最好,青海改善最差,规模效率是导致省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根据中国物流业能源效率的特点,提出了提高该行业能源效率的建议,可以为相关部门的节能减排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2001~2016年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以及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了测算,并通过实证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进步率的因素。结果显示:(1)考察期内安徽省中大型工业企业Malmquist指数及技术进步指数大部分年份都大于1,且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的提高引起的。(2)外商直接投资和企业盈利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技术进步率都具有正向影响;企业规模和政府资金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都具有负向影响;行业集中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不显著,对技术进步率有负向影响。最后,在本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为提高安徽省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力资本的功能和资本的经济属性,将人力资本结构划分为促进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和提高资源充分利用的政府人力资本。采用超效率SBM-GML指数模型测算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级市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三种人力资本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各自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2)在全域空间上,资源转换型人力资本和资源利用型人力资本显著促进本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资源配置型人力资本则表现出抑制作用;(3)在区域和人口规模不同的城市,三种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异质性特征。最后给出从三种人力资本结构角度,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2008-2017年中国沿海10个省份的数据,通过SBM-GML模型对海水养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从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变化和规模技术变化4个方面进行分解,并通过FGLS模型系统地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我国海水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主要由纯技术变化驱动,规模技术效率变化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6~2013年48家上市物流企业投入要素价格变化的量化处理,建立上市物流企业Cost Malmquist(CM)指数,扩展基于成本函数的Malmquist指数,将其变动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变动、配置效率变动以及价格因素变动4个部分,并与传统的投入Malmquist(IM)指数进行对比。研究表明:48家上市物流企业的CM指数表现了比IM指数更为明显的生产率退步,其中引起CM指数退步的因素中价格波动要大于配置效率变动,这是IM指数无法测度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FDI对中国制造业技术溢出的渠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能  刘凤朝 《科学学研究》2007,25(2):261-268
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其分解成技术进步指标与技术效率指标,利用脉冲反应函数和Geweke分解检验分别动态模拟FDI对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两种渠道的影响程度,以及FDI与两者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溢出机制主要是通过对技术效率的提升表征出来的,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企业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由于决定资本配置内在权利结构的差异性而存在不确定性。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研究了互联网上市公司负债融资治理效应的非线性问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负债融资总体规模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存在动态耦合的异质特征,这与负债融资内在结构治理效应的异质性密切相关;(2)负债融资的期限结构、贷款结构与债务融资率都存在对技术进步水平、规模效率的结构耦合问题,且负债融资贷款结构凸显了对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应的公司成长条件耦合问题;(3)负债融资结构性耦合问题反映了互联网上市公司重技术效率而轻技术进步水平的成长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DEA的非参数方法测算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通过对其分解,计算出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发现1987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依赖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而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依赖技术效率的提高。然后从国际贸易和FDI的视角,利用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和FDI促进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大于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系数,而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和 FDI促进了技术效率,抑制了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9.
查建平  钱醒豹  赵倩倩  舒皓羽 《资源科学》2018,40(12):2461-2474
为更为有效测算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弥补传统效率测算方法的局限,本文将超效率数据包络构造思路引入到双前沿面下的DEA-Malmquist指数计算之中,构建了基于双前沿面的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并补充规模报酬可变的条件约束,构建出更具可信性的基于双前沿面的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分解模型,进而对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旅行社、星级酒店与旅游景区三种类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与分析,结论显示:三类旅游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其演化态势与增长的决定因素亦存在较大差异;同类旅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存在区域异质性;同区域旅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存在行业异质性。其可能的原因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资源配置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制度供给对旅游细分行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以及三类旅游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演化形成不同的行业特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在于:知识或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证分析显示,(1)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均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促进作用更大。并且,制造业聚集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主要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分地区研究表明,产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3)从作用途径来看,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且在所有的作用途径中,基础设施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