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任志安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1):71-73,79
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来获取外部知识和提升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目前理论界对于企业知识网络有效运作的问题尚缺乏深入研究。而如何选择知识伙伴、怎样的网络结构利于知识共享、如何防范网络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企业知识网络有效运作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可以根据“认知范围的外部经济性”原理来选择知识伙伴;依据网络分析方法,并从知识共享效率角度来安排企业知识网络结构;利用网络治理来防范企业知识网络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明晰网络嵌入性对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对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构建展开研究。[方法/过程]以区域创新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网络嵌入性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节点位置特征、节点联结特征、网络结构特征对企业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并且提出了企业层面和区域层面的风险治理措施。[结果/结论]不同层次的网络嵌入性对企业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均具有重要影响,有针对性地优化网络嵌入特征能够提升知识管理绩效。企业通过知识吸收和扩散与区域创新网络形成了双向循环促进机制。研究可为有效制定知识管理和风险治理方案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赵良杰  姜晨  鲁皓 《软科学》2011,25(8):6-9
在考虑创新采纳个体之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局部网络效应基础上,运用微观扩散模型研究创新扩散。仿真分析表明,复杂社会网络结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以及创新采纳个体自身偏好异质性共同决定创新扩散的过程。复杂社会网络结构影响创新扩散的程度和速度,即使局部网络效应强度很强,也有可能因为网络结构的影响而导致创新扩散最终失败;采纳个体偏好异质性对创新扩散的影响并不确定,当局部网络效应较弱时,偏好异质性越高越有利于创新扩散。与之相反,当局部网络效应较强时,偏好异质性则会抑制创新扩散,且异质性对创新扩散的影响也会随着复杂社会网络结构的差异而呈现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4.
项后军  许磊  于洋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511-1519
 从多核产业集群的视角出发,运用演化博弈方法,重新考察了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知识扩散的范围及其分歧问题。研究得出,在多核产业集群中,只要满足知识扩散的条件,知识扩散就必然会发生。但由于配套企业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及其知识吸收转换能力的差异性,核心企业仅会对其认可的、且与其具有协作关系的较小范围内的部分配套企业扩散知识。配套企业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越大,知识吸收转换能力越差,核心企业知识扩散的范围就会越小。此外,鉴于配套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性,核心企业对配套企业扩散的知识,不仅是有限制的,更是有选择的。  相似文献   

5.
运用微观扩散模型和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网络外部性市场中的创新扩散,研究表明网络效应特征、采纳个体自身偏好异质性特征是决定网络外部性市场创新扩散动力学机制的重要因素。网络效应特征对创新扩散正向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网络效应的类型(直接或间接网络效应)和强弱。采纳个体偏好异质性特征对创新扩散的影响并不确定,直接网络效应下偏好异质性对创新扩散程度的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间接网络效应下偏好异质性对创新扩散程度的影响则存在"临界点"现象,且上述因素对网络外部性市场中创新扩散的影响还会由于采纳个体之间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社会网络结构差异而呈现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调研并分析了研发团队知识交流网络结构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团队知识交流的Watts-Strogatz网络模型;研究了在四种知识交流对象选择偏好下,关键知识员工离职对团队的知识增长率、知识交流充分度及知识交流相关度的影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研发团队的知识交流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2)关键知识员工离职影响团队知识交流成效,影响程度因对象选择偏好不同而不同;(3)"就高选择"条件下,知识交流成效的稳健性最好。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4,(10):11-17
基于网络结构和优先连接模型,构建了集群网络扩张中的知识扩散、集群创新模型,并经数值模拟发现:集群网络结构随着转移因子的变化而变化,并在转移因子δ∈[0.3,0.9]时基本保持稳定;集群的效率与集群的集聚程度正相关;在集群形成中期培育领军企业能有效影响集群的网络结构和收益。研究证明,提高知识溢出效率、优化集群网络结构、适时培育领军企业是提高产业集群平均收益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刁丽琳 《科学学研究》2012,30(5):721-728
知识产权保护是合作创新成功的关键问题。研究合作企业在无惩罚制度、有惩罚制度和考虑未来合作收益三种情形下知识窃取和保护的演化博弈过程,分析进化均衡及其稳定性,探讨消除机会主义行为,促进合作创新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加强知识保护能够减少知识溢出损失,但无助于消除合作伙伴的知识窃取行为,只有通过惩罚机制和未来合作收益的制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机会主义行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收益共享契约模型中加入零售商的公平偏好行为,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决策分为制造商考虑零售商的公平偏好行为和制造商不考虑零售商的公平偏好行为两种情形,分别研究了不同情形下收益共享契约的协调性以及零售商公平偏好对收益共享契约机制协调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零售商公平偏好对收益共享契约协调性的影响在于其影响收益共享契约被接受的条件;当零售商的公平偏好程度较低时,收益共享契约机制可以实现渠道的完美共赢协调;当零售商的公平偏好程度达到一定值时,收益共享契约机制的协调性将会失效。此外,当收益共享契约对制造商考虑和不考虑零售商公平偏好的两种情形均可以实现渠道的完美共赢协调时,制造商考虑零售商的公平偏好有利于其自身获得更多的新增利润。  相似文献   

10.
以某企业员工在整体社会网络中的结构特征和员工行为特征为研究对象,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分析员工在工作咨询网、工作讨论网、朋友网和电子邮件网的位置特征对员工的知识分享行为、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员工知识分享行为受到员工咨询网程度中心度和个人IT能力的影响;员工的关系绩效受员工知识分享行为和员工IT能力的显著影响,而员工社会网络特征值对关系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员工任务绩效受员工社会网络结构特征的显著影响,而员工的个人知识分享行为和IT能力对任务绩效没有显著影响.论文结论对国内企业通过员工社会网络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来提升员工绩效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对传统经济学由于忽视经济个体所处的社会网络结构来解释经济个体行为所导致的研究局限做一个补充和拓展,以更好地解释现实.  相似文献   

11.
鲁皓 《软科学》2012,(1):137-141
在考虑局部网络效应基础上,从多种技术同时扩散的视角出发,采用仿真模型分析消费者交互作用对网络外部性市场技术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消费者交互作用所形成的聚集效应是驱动网络外部性市场技术演化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技术演化的均衡结果呈现为赢家通吃或多种技术共存。聚集效应使得消费者选择出现"局部偏差",即采用的技术并非是整体市场中占有率最高的。当消费者交互作用的聚集效应越强,技术演化均衡结果往往是多种互不兼容技术共存;当消费者交互作用的聚集效应越弱,技术演化则趋向于赢家通吃。此外,这种聚集效应还会影响企业扩大安装基础和加强市场沟通这两种技术竞争策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方炜  王莉丽 《科学学研究》2018,36(7):1294-1304
在综合协同创新网络基本属性和独有特质的基础上,通过刻画外界刺激转变过程和网络异质主体行为,构建出以异质性主体为网络要素、以刺激-反应机制为演化机理的协同创新网络类DNA翻译过程模型。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分析了从协同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变动规律,知识元素和网络拓扑结构的耦合演化关系,网络异质主体的角色作用及主体开放程度与知识流动效率的关系等多个角度渐次深入地分析了协同创新网络演化过程中网络结构变动特点及其与知识元素、主体要素间深层次地交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协同创新网络发展过程中会多次涌现小世界特性,但程度、原因不尽相同;技术知识和网络结构存在协同演化现象;强势企业始终是协同创新网络的主导;主体开放程度对技术知识流动效率提升幅度有很大影响。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并增强异质性主体间的开放程度,是提高协同创新绩效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张华  顾新  王涛  柯舸 《科研管理》2021,42(10):104-112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过程管理思想,考虑一个由知识源、知识转移中介、信息服务机构组成的闭环知识链系统,通过构建知识源领导(SL)、知识转移中介领导(OL)与信息服务机构领导(TL)等博弈模型,分析了权力结构对知识供给、转换、反馈等环节的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掌握领导权可提高组织的知识产出、知识定价与创新利润;在创新绩效表现上,SL模式是分散决策时的最优权力结构;OL与SL模式具有同等的知识创造效率,但OL模式系统利润偏低并存在组织间的利益冲突风险;市场机遇、合作伙伴的创新能力与组织的知识创造效率正相关,弥补知识链成员创新能力的短板是提高系统创新绩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于飞  袁胜军  胡泽民 《科研管理》2021,42(1):100-112
本文通过对106家中国上市企业在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知识距离和企业知识基础的交互匹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以及网络密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拥有多样化知识基础的企业,嵌入到低知识距离联盟中更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而拥有专业化知识基础的企业,嵌入到高知识距离联盟中更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松散网络抑制了专业化知识基础和高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正向效应,但改善了专业化知识基础和低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其调节效应在一段时间后可持续;紧密网络强化了专业化知识基础和高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多样化知识基础和低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正向效应,其调节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本文有助于识别企业绿色创新的最优内外部知识配置和网络结构,为提升我国企业绿色创新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理性行为理论和动机理论,构建市场因素(市场结构、市场初始需求、市场增长潜力)对企业间协同创新知识共享意愿影响传导模型;以协同创新收益分配比例作为市场结构的替代变量,基于需求函数,将传导模型转化为数理优化模型。结果表明:(1)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下,市场初始需求量与企业间协同创新知识共享意愿之间呈现"U"型关系;而在垄断性结构下,两者之间则呈倒"U"型关系。(2)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下,如果初始市场需求量也较小,那么市场增长潜力与共享意愿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否则为正相关;而在垄断性结构下,如果初始市场需求量较小,则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否则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ICT产业专利为数据基础,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2487家企业的专利引用网络,从知识吸收与知识扩散两个维度探究专利引用网络结构要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剖析联系强度这一关系要素在知识流动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间起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知识吸收广度和知识吸收深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知识扩散广度和知识扩散深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联系强度正向调节知识吸收深度与知识扩散深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但对知识吸收广度、知识扩散广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没有起到预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企业网络结构的效率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必须通过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沟通和交互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企业的网络结构可以使企业获得知识和信息优势,网络中企业之间的互动可以使企业得到知识外部性的好处,同时企业之间的互动会产生系统性的网络效应,使得企业的价值创造行为在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从而增加了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机会。在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今天,企业与其合作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关系的建立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探究问答学习社区的互动机制,拓展问答社区知识传播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促进社区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元胞自动机理论为指导,以促进社区的知识传播为研究目标,构建了以知识主体的交互行为、社区文章内容、社区互动机制为基础分析框架的交互式知识传播模型,来对社区中知识传播问题进行动态演化分析。[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主体交互行为和知识转移机制会正向促进知识的扩散,知识转移能力越强,传播效率越高,从而越有助于知识的传播,而知识内容对知识扩散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网络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在学术界目前存在争议,探索争议产生原因对有效提高技术创新网络创新绩效至关重要。基于网络结构嵌入理论,引入创新类型——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来试图解释争议产生原因,进一步阐述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联结强度、网络密度以及网络中心性的不同,其所传递的知识信息特征、创造的创新环境等都有差异,与不同技术创新类型配适将导致创新绩效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Most analys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clustering and the technological learning of firms have emphasised the influence of the former on the latter, and have focused on intra-cluster learning as the driver of innovative performance. This paper reverses those perspectives. It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firms’ absorptive capacities on bo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intra-cluster knowledge system and its interconnection with extra-cluster knowledge. It applie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identify different cognitive roles played by cluster firms and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a wine cluster in Chi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knowledge is not diffused evenly ‘in the air’, but flows within a core group of firms characterised by advanced absorptive capacities. Firms’ different cognitive roles include some—as in the case of technological gatekeepers—that contribute actively to the acquisition, creation and diffusion of knowledge. Others remain cognitively isolated from the cluster, though in some cases strongly linked to extra-cluster knowledge.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re no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