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7,(4):35-38
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廷将察哈尔扎萨克旗、八旗察哈尔民众与早期游牧于宣大边外的察哈尔人编组形成了后来的察哈尔八旗,左翼、右翼各四旗。察哈尔左翼四旗分别是正白、正蓝、镶黄、镶白四旗。1949年3月正白旗、镶白旗合并为正镶白联合旗,1956年9月更名为正镶白旗,左翼三旗的名称沿用至今。在清朝及民国年间,察哈尔左翼四旗曾分属察哈尔都统署、察哈尔特别区、察哈尔省、察哈尔盟等行政机构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归锡林郭勒盟管辖至今。  相似文献   

2.
满城是指用城墙、界堆等设施将旗人与外界分隔的关内八旗驻防城,其成员以满洲旗人为主,与驻地附近居民对比鲜明。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核实、考证发现满城有24座。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清代文献考证后指出,自崇德元年额哲受封爵后建立了一个察哈尔扎萨克旗,与此同时,清廷把分散归附的察哈尔人编入八旗,形成了八旗察哈尔。康熙十四年布尔尼之乱后扎萨克旗被削,部众被分散编入八旗满洲、蒙古内,八旗察哈尔仍存。清廷为加强管理,在八旗察哈尔设置总管,由在京八旗蒙古都统兼辖。乾隆年间设立察哈尔都统,使八旗察哈尔相对独立。因此作者强调指出,八旗察哈尔早在布尔尼之乱前就已存在,也不是以布尔尼余众编设的。此外,还论及一部分厄鲁特人编入八旗察哈尔及一部分察哈尔人远戍新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巩固统治,清廷在入关后即确立了对八旗的"恩养"政策,但随着八旗人丁的大量繁衍以及物价上涨、奢靡日甚等原因,八旗生计日益恶化。迫不得已,八旗中的汉军在乾隆初年率先奉旨出旗为民。在出旗过程中,清廷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草率裁撤,而是有选择地按地域和军种批次出旗,并尽力加以安置。综合起来,限定汉军出旗的标准包括:禁旅还是驻防的八旗汉军,降清时间先后及归降后的功绩多寡,出身地位及日常表现情况,出旗后的生存能力及适应性。"汉军出旗"是清代八旗制度的重大调整,它所引发的旗民之间身份变化是清廷调整社会内部矛盾和对各势力集团利益重新分配的必然结果,也与清朝统治者对待汉军的一贯态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王朝最后十多年的政局中.端方是一个不能被忽略的重要人物。此人出身于满洲八旗之一的正白旗.属于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是满清王朝的顺理成章的接班人。但他虽为满洲旗人,却中过“举人”的功名,本人能诗善文,尤爱收藏金石碑版,是晚清时期著名的金石学家。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中,以婉曲手法,谜语方式写了铁岭,潢海,铁网山,黑山村皆铁岭之地,乌进孝乃铁之人,还有铁岭丰绕的土物产品,独特的生活用具,铁岭乃雪芹祖籍之所,祖茔之地,更是先祖沦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之外,雪芹家世的斑斑血泪侵浸于其中。  相似文献   

7.
乾隆十七年,为扭转满人逐渐荒废清语骑射等满洲旧制、渐染汉习的局面,乾隆帝于紫禁城箭亭树立《训守冠服骑射》碑,向八旗臣仆阐发维护满洲旧制的重要性。同时,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满人对清语骑射等满洲旧制的维护。乾隆对满洲旧制的重视及为维护满洲旧制所采取的措施,固然较为有效地维持了满洲的民族特色,但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满人的独立性,强化满族的统治基础。  相似文献   

8.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由此产生八旗兵.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来的.当时,每逢行师出猎,氏族成员每人山箭一枝,以10人为一单位,称"牛录"(汉语"人箭"的意思).1601年,努尔哈赤将一牛录扩大至300人,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1615年,由于兵力增加,努尔哈赤义决定于牛录之上,设立甲喇和固山.即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这时,也从以前每牛录一旗,改为每固山一旗,另增镶黄、白、红、蓝四旗,合原四旗,共计八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计6万人.八旗制度是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也促进了满旗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位列《禹贡》古代九州之一的青州,在明清时期成为山东省管辖的青州府。明清两朝,一支回族群体在青州府治南阳城东关修建了圩子城,并长期在此聚居、经商,而随着回族进士的出现,该族群在青州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雍正时期,一座旗城建成于南阳城以北五华里处,成为八旗满洲兵在青州的驻防城。由此,青州形成了满回汉三族共居的格局。但因回族和八旗满洲兵丁独特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以及清朝的种族隔离政策,共居的三个族群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0.
清代旗地制度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旗地是清代满族特有的土地占有形式。大清会典记载清代官田种类时提到的“有旗地”,是指盛京十四城旗人所种之地,及近京圈地征收旗租的土地。一、旗地制度的创立 1644年,清王朝建立以后,为要把以满洲为主的满、汉、蒙八旗做为其统治的“藩卫”,将原来居于辽河流域的八旗旗人陆继迁入北京周围地区。这些入关的旗人,原来大都是占有田地的大、小奴隶主,清王朝为了将他们安置在新的地区内继继维持其对奴隶的剥剥,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占土地。顺治元年十二月,世祖“谕户部曰:今我朝定都燕京,期于久远。凡近京各处州县民人无主荒  相似文献   

11.
清朝的索伦部族属于“满洲共同体”的外围.然而基于清廷的军事需要,导致索伦在整个清代的发展与变迁,经常是和所谓的“满洲精神”联结在一起的。这篇文章想要探讨的就是,除了军功之外,索伦部族还凭借什么样的途径融入满洲旗分,又对满洲八旗产生了什么样的涵化影响?  相似文献   

12.
雍正朝为解决八旗满洲生计,而采取缩减汉军职缺措施。这背离了雍正帝"满洲、汉军、汉人俱视为一体"的政治主张。实行的结果是满官稍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满洲生计问题,却造成汉军、汉人官员仕途壅滞,产生更为严重的吏治恶果。这种行政困境主要是因为清朝固守八旗制度而解决满洲就业问题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早期满族出兵、校猎时,按族党、村寨组织队伍,每十人为一牛录,设一长官,名牛录额真.1601年努尔哈赤又编定三百人为一牛录,每牛录又分为黄、白、红、蓝四旗,仍设一牛录额真.1615年以牛录为基本单位正式建立八旗制度: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这些额真后来分别改称章京、佐领、参领、都统等).每固山额真所率领的即是一个旗.计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到皇太极时又先后成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习惯仍称八旗.八旗官员平时管理民政,战时充当将领.起初,八旗兵  相似文献   

14.
《三合便览》的作者敬斋公,讳明福,是京都蒙古正黄旗人。他从未将《读史论略》翻译成满文。也从未迁为盛京将军。将其与庆格、满洲旗人明福混为一谈。是前人研究中的讹误。  相似文献   

15.
岳起传     
原文欣赏岳起,鄂济氏,满洲镶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举人。五十六年,迁奉天府尹。前官贪黩,岳起至,屋宇器用遍洗涤之,曰:"勿染其污迹也!"逾年,擢内阁学  相似文献   

16.
旗袍     
旗袍本是明朝满族人穿的一种服装。十七世纪初期,满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后来成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于1601年至1615年,创立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即红、蓝、黄、白四正旗,再加同色的四镶旗。每一个满族人,都属于这八旗中的一旗,例如属于正红旗或镶红旗,正黄旗或镶黄旗等等。据此,后来人把满族人称为八旗人或正旗人,简称为旗人。旗人的衣着称为旗装,妇女穿的袍子称为旗袍。旗袍有的紧扣高领,雅致庄重;有的微紧腰部,造型秀美;并且做工简便,四季相宜,不仅满族妇女喜爱,汉族妇女也同样喜爱。尤  相似文献   

17.
答:清统治者入关后,为了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贪欲和调整满族内部的阶级关系,采取圈地的办法进行财产的再分配.户部根据清查明朝皇庄、官田和无主土地,除一部分作为满族贵族的庄田外,其余部分分给八旗旗丁.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必然遇到无主之地与有主之地犬牙相错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廷于顺治元年(1644年)采纳顺天巡按柳寅东"圈而后换"的建议,正式派人骑着马,拿着绳子,到处圈占土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跑马圈地"."圈而后换"的内容是:按州县大小,规定用地多寡,使满洲自占一方,而后用察出的无主地  相似文献   

18.
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其主要成员是女真人,早期来归的蒙古人、汉人、朝鲜人也按民族编成牛录分隶于各旗,可以说,八旗从一开始就是个民族联合体。皇太极继位后,形势大有发展,东北的女真族统一了,汉人、蒙古人来归者也日益增多。这时,他没有把原来的八旗扩编成十旗、...  相似文献   

19.
周巍《曹雪芹生年考辨》考辨曹雪芹生年为康熙五十四年(1715),其论证的前提是将曹雪芹认定为曹颙之子,即曹頫(曹颙堂弟)于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上皇帝奏折所云"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所生之遗腹子。而据现存《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和《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可知,曹颙单传之遗腹子乃曹天祐:"天祐,颙子,官州同"。其考证之生年实为天祐生年。既云单传,则其论暗含了曹天祐即曹雪芹的结论,其说混淆茫昧,当误。  相似文献   

20.
八旗科举在满清入关前即已开始举行,入关后时举时停,最终在康熙二十八年(1669年)实行兼试骑射政策之后确立下来。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发展,八旗科举制度日趋完备,逐渐成为八旗士人进身与仕宦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度为儒家思想在满洲、蒙古的传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途径,既促进了八旗满洲、蒙古的"儒士化",也加快了满、汉、蒙多民族的交融以及满、蒙对于中原国家的归属与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