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我国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从京津冀地区到长三角地区,甚至再到珠三角地区,PM2.5都严重超标,一些地区PM2.5的最高测试值甚至达到每立方米1000微克,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细颗粒物指标。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雾霾漫天,复旦大学庄国顺教授科研团队花费10年时间,阐明了我国各类气溶胶的时空分布、化学组成及其形成和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陈林  肖倩冰  蓝淑菁 《资源科学》2021,43(2):341-356
环境质量的改善不仅是环境政策单独作用的结果,通常还与政策作用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本文基于中国2006—2016年1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面板数据,以“大气十条”政策作为环境规制的代理虚拟变量,结合双重差分法,研究“大气十条”政策的实施是否有利于降低京津冀晋鲁蒙、长三角、珠三角3个目标区域内城市的雾霾污染水平,并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指标,探索该政策如何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影响雾霾污染治理。进一步,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验证“大气十条”政策实施背景下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对雾霾污染治理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回归结果显示:①双重差分回归中,全样本下,“大气十条”的政策效果不显著;分区域样本下,政策对京津冀晋鲁蒙区域产生了显著的雾霾治理效应,而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没有产生明显的政策效果。②中介效应模型中,京津冀晋鲁蒙区域“大气十条”政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作用于雾霾污染治理,且为部分中介效应;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作用于雾霾污染治理则为完全中介效应;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不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③面板门槛回归中,京津冀晋鲁蒙与周边区域样本、长三角与周边区域样本下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均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3.
高速封路、满城口罩、出门迷路、学校停课……自10月底以来,史上最严重雾霾袭击东北,京津冀地区、山西、陕西、山东等地遭遇"十面霾伏",部分城市能见度甚至仅有100米,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也难逃雾霾弥漫,以往雾霾并不多见的中部城市长沙PM2.5数值一路上扬,空气污染程度连日高居全国前列,甚至连风光秀美、有"中国空气最干净"城市美誉的三亚,由于受外界污染物质输入影  相似文献   

4.
中国三大经济圈碳生产率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如银  邵天翔 《资源科学》2015,37(6):1249-1257
本文解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1997-2012年的碳生产率,并将影响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效率、能源排放比率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结果表明,珠三角碳生产率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且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012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仅为长三角的42%、珠三角的34%。三地区碳生产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提高是推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能源效率因素的作用偏小,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碳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珠三角能源排放比率因素对碳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较小,贡献率仅为3.96%;京津冀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贡献率为8.02%。从产业部门看,第二产业对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对碳生产率存在微弱的抑制作用,第三产业低碳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都在探索大区域城市群协同增长的新发展机制。通过比较三大区域GDP数值和三大区域核心城市GDP数值发现,京津冀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采用类比法、归纳法、引证法等分析方法,发现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增长的强劲动能在于大区域中心城市的结对增长极协同共同体,提出京津冀应借鉴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先进经验,建构以北京为核心引领的京津冀增长极协同共同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孟晓  孔群喜  汪丽娟 《资源科学》2013,35(6):1202-1210
选取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24个城市2003年-201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规模报酬不变、投入为导向的超效率DEA模型,在考虑“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将环境污染作为非合意产出、知识存量作为技术投入要素纳入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中,对“双三角”各城市工业能源效率的动态演进和区域间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双三角”都市圈的工业能源效率均不高,而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效率略高于珠三角地区,只有上海、无锡、舟山、江门等少数城市的能源效率处在生产前沿面上;各城市具有不同程度上的要素节约空间,而东莞市的节约空间最大;同等规模等级的城市的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双三角”地区节能减排的潜力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进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金鹤  孙红雪 《软科学》2020,34(2):72-79
基于多维视角下,运用熵值法、ESDA等方法剖析三大城市群内55个城市的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查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6年城市群城市韧性排名:长三角大于京津冀大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等级结构:京津冀以京—津市为支撑呈双核心驱动模式,长三角呈橄榄型结构,珠三角呈金字塔式结构;长三角城市韧性呈正空间集聚,京津冀与珠三角城市韧性呈空间负相关;财政风险与金融效率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负,市场、技术、开放性因素及金融规模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正;各因素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空间溢出特征差异化明显。  相似文献   

8.
崔丹  李国平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83-1795
文章从专利—产业创新链角度分析了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以及各类型技术创新效率城市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特性。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珠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低。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在京津冀城市群呈现环京津连片分布状态,在长三角城市群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在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向心分布状态。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中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一半以上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绝大多数距离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较远,且这些城市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相对较少。针对三大城市群技术创新效率的现状,提出了差别化的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7):I0002-I0003
中国科技网讯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今天(12日)发布。《计划》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经5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10.
构建城市群包容性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依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47个成员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与城市规模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大部分城市处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高水平协调或者低水平协调组.最后,提出提高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9-2017年中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34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 厘清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指数保持平稳增长状态,指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存在显著不均衡;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不断改善,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处于磨合阶段,京津冀城市群尚处于拮抗耦合阶段,三大城市群整体表现为失调型,协调关系仍需进一步改善;三大城市群各参数对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影响呈趋同性,创新投入、产出、储备及绿色生活建设是制约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韩海彬  牛可萌 《资源科学》2021,43(6):1193-1207
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深入挖掘工业用地节约潜力是缓解城市群工业用地供需矛盾、推动城市群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将非期望产出纳入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评价体系,并在技术异质性框架下,采用共同前沿广义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对2003—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共同前沿下,三大城市群工业用地利用效率间存在差异,珠三角城市群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最高,京津冀城市群次之,长三角城市群最低。②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损失主要来源于管理无效率,而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损失的来源无明显偏向性,管理无效率和技术差距无效率对其贡献度大致相当。③根据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损失的根源,可将三大城市群内各城市划分为保持现状型、组内学习型、整体提升型和跨组学习型4种类型。本文结果有利于揭示三大城市群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损失的根源,挖掘三大城市群工业用地节约潜力,从而为制定城市群工业用地高质量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四大城市区域创新空间极化趋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构建城市区域创新发展综合指数的基础上,通过极化指数对城市区域的创新极化进行了量化研究,并以1998-2007年的城市数据为基础,考察了我国城市区域创新空间极化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区域内,创新发展综合指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且尤以成渝地区最为显著,长三角和珠三角次之,京津冀极化度最低.进一步研究极化指数增速的变化发现,变化趋势呈不对称的交替性上升下降运动特征,而且增速逐步趋近于0.  相似文献   

14.
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28家国家高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随机前沿生产模型测算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平均创新效率分别为最高、次高,创新效率变化大致呈"W"型波动上升趋势,京津冀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平均创新效率最低,创新效率变化大致呈"U"型下降趋势;三大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表现出较大的内部差距,但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创新主体、企业规模、利润规模、劳动者素质、对外开放五大因素对国家高新区的创新效率都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9-2018年中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34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厘清其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 表明:(1)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水平均保持平稳增长状态,且呈相似空间特征,指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发展存在显著不均衡,其中深圳处于领跑地位,而惠州、江门、肇庆及河北多数城市相对落后.(2)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不断改善,但整体表现仍为失调型;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处于磨合阶段,所有城市均摆脱低水平耦合关系,而京津冀城市群尚处于拮抗耦合阶段,仅有北京、天津和秦皇岛进入高水平耦合阶段,"强更强"的发展态势使城市间两系统协调发展差距进一步增大.(3)各指标因素对三大城市群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呈趋同性,创新投入、产出、储备及绿色生活建设是主要制约因素.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动三大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关对策建议,包括制定差异化科技创新策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与互动政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促进城市群内绿色协同发展、深入绿色生活理念培育等.  相似文献   

16.
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为例,探究区域绿色技术溢出与创新的关系。空间性分析表明,我国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相对于京津冀表现出更强的区域收敛趋势,且高水平集聚优势明显。进一步构建门槛计量模型,基于2001—2012年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国外绿色技术溢出效应对两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第三产业发展与绿色技术效率的严重差异化是制约京津冀地区吸收国外绿色技术溢出实现一体化良好发展的因素。最后对区域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市场分割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志鹏  龙志和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109-111,119
针对中国及中国部分区域市场分割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市场分割水平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其中,京津冀地区市场分割程度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且市场分割对对开放度较高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从市场分割的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工业经济知识基础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经济知识基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把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区域-技术-组织关系三重螺旋模型联系起来,构造区域经济知识基础结构模型,并利用我国统计年鉴中工业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区工业经济的知识基础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从知识基础的整体看,长三角优于珠三角和京津冀;从知识基础的结构看,长三角经济区的知识基础结构更为合理;从知识基础的差异看,珠三角一体化的程度最高、其次是长三角;从创新三重螺旋的模式看,珠三角经济区更接近重叠交互模式;从组织所有制类型看,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长三角知识基础要优于以外资推动为特色的珠三角。  相似文献   

19.
《软科学》2019,(2)
基于方向松弛的无效率模型测算三大城市群2007~2016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莫兰指数与变异系数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并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考察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偏低,均值从高到低排名为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冀,资源与环境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无效率的主要因素;京津冀由空间负相关改善为空间正相关,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保持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三大城市群均不存在σ收敛;最后基于实证结论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根据环保部2014年5月13号至2017年10月21号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中的PM 2.5浓度,以及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0月21号前PM 2.5浓度与全年浓度的关系,预测了北京2017年PM 2.5浓度。根据专家提供的北京市2017年9月1号形成较重雾霾的污染气团运行轨迹,比对邢台和北京雾霾气团之间的关系,确认气团为PM 10和PM 2.5而不是SO_2.通过江苏部分不采暖城市在京津冀采暖季时间段(简称采暖季)PM 2.5浓度与非采暖时间段(简称非采暖季)差异对比,可以证明北京已经不受周边城市采暖季燃煤的显著影响,自身也不具有因采暖带来的PM 2.5显著上升的特点。通过济南市部分国控监测点的数据对比,可以证明一般性的散煤燃烧或小散乱污企业的PM 2.5不具有远距离传播的特点,而电厂和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