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我们采用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读书方法.即先从文章的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具体的词句段教学深入理解,最后回到课文的整体中理解文章的中心. 第一步,从整体入手,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如教学《江姐》一课,首先,我们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并理出文章的层次.通过初读,学生了解了这篇课文主要是写江竹筠烈士在残酷的环境中,对敌斗争英勇无畏;在敌人的酷刑威逼下严守党的秘密.结构是先写“提审”,然后插叙“被捕”,最后又按顺序写“受审”和“慰问”.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 ,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入手 ,探索出一种“以自学为主”的课堂结构 ,其过程为初读课文整体自学——细读课文分段自学——精读课文重点自学——熟读课文整体自学 ,学生的自学贯穿教学的始终。一、初读课文整体自学初读课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对课文有一个总体感受 ,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1)利用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弄清字音、字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给课文划分段落 ;(3)划出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如教学《古井》一文 ,拟定下列自学题 ,让学生初读课文 :1从题目中你可了解到什么 ?为什么要以古井为题…  相似文献   

3.
××六年制第九册第12课《避雨》以“雨”贯穿全文,教学时,应沿着“雨”这条线索,引导学生了解事情如何发展,人物如何介绍,段落如何联系。一、初读循“雨”理脉络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①课文按顺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③整篇课文在叙述过程中都离不开什么?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  相似文献   

4.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文突出思路教学,既能服务于该组课文“理清文章的条理”的重点训练项目,又可为下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做好知识铺垫。为此,笔者试采用“举纲、抓目、练读三步走”的方法,弹好这首“前奏曲”。一、举“纲”——引向思路初读课文时,提出问题,引向思路:1.找出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2.哪些自然段具体记叙了双龙洞的景物?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游览双龙洞的经过的?你能画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图吗? 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知道作者是围绕“游北山的双龙洞”一句,把一路上的山水胜景铺陈在读者眼前的。这就在初步感知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理清文章条理,明确作者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板书,也应体现这一顺序,帮助完成读写结合的任务。下面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例,谈点粗浅体会。一、配合整体感知阶段板书大意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就是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  相似文献   

6.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麻雀》这一课。大家知道,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由课题看出,这篇文章是写麻雀的。那么,这篇文章写了麻雀的什么事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老师读完课文后大家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教师范读)  相似文献   

7.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环境保护教育的说明文。这篇课文条分缕析,说服力强,很好地体现了本单元“按一定顺序写”的训练重点。课题既清晰地点明了课文内容,又揭示了课文中心,可采用“以题统文,引线串珠”的方法教学。一、循题理文脉初读课文时,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作者...  相似文献   

8.
现行小语教学大纲和“注意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纲要提出.阅读教学一般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以下简称“整——分——整”)的方法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讲得很明白:“讲读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这段话点明了  相似文献   

9.
《麻雀》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讲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的首要障碍是对课文的整体认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  相似文献   

10.
教学大纲指出:“一般的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是阅读教学的一般教学原则和模式.落实到一篇课文,就是要尽早让学生触及课文的中心,把握作者的思路;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分析研究文章的字词句是如何准确鲜明地表达这个中心,如何体现作者的思路;最后又让学生回到整体上来,进一步理解课文.即整体感知——部分深究——整体优化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正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读写结合是语文课堂永远的生长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初步探索出"读写结合"教学的基本流程。一、整体读文,了解大意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透过文字整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获得初步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如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了  相似文献   

12.
《八角楼上》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以油灯为线索,按“概写——特定——总写”的思路行文。全文两个自然段,第一段落笔揭示时代背景,同时交代了毛主席的住所,简捷径直地点明了题意。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对一个冬夜进行了具体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毛主席在油灯下忘我工作的情景。文章的结尾笔锋跌宕,画龙点睛,热情歌颂了毛主席对中国革命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文章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内蕴丰富厚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本文,一是指导学生按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理  相似文献   

13.
《登山》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以中心为线索,逐句开展教学,以点带面返顾全文,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引出中心感知全文教学时,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概貌。①课文写列宁什么事?②列宁几次走小路?每次走有什么不同?(为分段作铺垫)③列宁对两次走小路有什么感受?(引出中心)学生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并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列宁隐居普罗宁——列宁第一次走小路——第二次走小路)。  相似文献   

14.
一、揭示课题1.出示标本,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一只什么鸟吗?麻雀这种鸟体态并不优美,羽毛也不漂亮,叫声更不是那么清脆悦耳,它只是一只平常的小鸟,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然而就是在这种普通的小鸟身上,却发生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麻雀》.(板书:麻雀)2.揭示教学目标(略).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故事记叙的是发生在哪几个动物之间的事情?板书:猎狗 小麻雀 老麻雀2.教学l、2两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大环节。具体操作模式是:1.初读课文,理清顺序,把握内容,解决课文“写了什么”的问题;2.细读课文,赏析文章精妙所在,感悟文章写作方法,解决“怎么写的”的问题;3.体会写作的意图,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次赛课活动中,有三位老师同时执教了《猫》,教学流程都是先初读课文,理出顺序,然后学习前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写大猫的部分——但是这核心部分的教学,三位老师的教法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7.
《古井》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虽短,却集境、情、理于一体,是一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哲理深刻的课文。教学时可分四步进行。一、初读感知教学时可设计几个问题: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2.文中写了古井的哪些事?3.哪几个自然段的意思联系得比较紧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通过检查初读情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课文《麻雀》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麻雀》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所作,是一篇文字优美的好教材。教学这篇文章,要以读代讲,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条理,理解文章内容,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胳脉 这篇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开头讲猎狗放慢脚步,好像闻到了什么气味。接着讲猎狗看见了一只刚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麻雀。正当猎狗张开大嘴准备吞噬小麻雀时,一只老麻雀从树枝上飞下来,落在猎狗面前,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最后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被“我”带走了。  相似文献   

19.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高粱情》是一篇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散文。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起始,我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你见过高粱吗?知道它长得怎样?从课题上看,文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高粱呢?接着教师根据题目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一种特殊的感情来写高粱的呢?课文描述了高粱的什么?它有哪些鲜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20.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一般经历初读、细读,精读三个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把握课文内容的层次,与这三个阶段的要求相适应,即不同的阅读阶段,课堂提问内客设计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做到适时、适度。 在初读课文阶段,主要是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文章脉络。这一阶段的提问,以提叙述性问题为主,提问主要方式为“是什么”。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出示课后练习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