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心雕龙》中的“情”论主要有以下要点:“情”要真、“情”为文之经、“情”要受道德的约束。刘勰强调“情”对文学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受魏晋世风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对先秦诸子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首先要有浓厚的“数学情”;二、教师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数学情”;三、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情”;四、教师要巧妙设置“陷阱”,激发学生的“数学情”;五、教师要善于引发和保护学生的“数学情”。  相似文献   

3.
易清 《高教论坛》2003,(3):37-38,49
高校“两课”要提高教学实效,必须以“情”促教:课程导入要以“情”;教学过程(态度、语言、方法、手段)要倾“情”;教学辅导(解惑、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后走访)要注“情”。  相似文献   

4.
诗要有情趣,亦要有理趣,因为“情”与“理”是辩证地统一在一首诗中的。诗中的“情”,应是蕴涵着深邃哲理的“情”;诗中的“理”,应是饱和着形象和情感血内的“理”,否则便为“理语”,而非“理趣”。诗要有“情趣”,才能给人以情感的熏陶;诗要有“理趣”,才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进行文学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为了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要解决“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三个问题。在阅读的方式上,要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古典与现代结合和“顺情”与“逆情”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陈琪 《语文天地》2010,(8):74-76
一、点燃期:表情+煽情 点燃期,就是在“第一次亲密接触”时,带给孩子们期待中的美好感觉,将他们心中的“情苗”点燃。 在这里,所说的“表情”,就是表达教师的情——这份“教师情”要浓淡相宜.才能立竿见影;所指的“煽情”,即是煽起学生的情——这份“学生情”要发自内心,才能耐久保温。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比较了《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中所要彰显的“情”的不同含义。同时分析文康与曹雪芹对待“情”的不同态度。文康是将“人情”与“天理”时举,以“天理”规定“人情”,以“人情”彰显“天理”,人为地消弭了“情”与“理”之间的二元对立与矛盾冲突,并在“儿女”与“英雄”的完美结合中,走向喜剧的结局。而曹雪芹的思想则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他是在“情”与“理”的对立中凸显了人生的悲剧,这也是造成两书悲喜异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读文教学中要体现出美学教育的理念,就要注重一个“情”字,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教育。而“情”是美育的主线、灵魂。用被誉为“美的世界”的语文课本进行教学,自然要注入“情”,突出“情”,使之贯穿于语文科读文教学的始终。在读文教学中,如何做好这一点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感受,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往往写不出真情实感,文章的情感空洞、无味.“情”从何而来,如何写出“情”.学生缺乏体验和感悟,为了指导学生写出有感情的文章,要掌握写“情”的方法:触景生情、质疑激情、简评借情、联想增情等,把心中的情写在文章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也就是说思想政治课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这就要求做到教师动“情”,学生“激”情,教材内容“渗”情,教学形式“煽”情,把知识教学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情理交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士镇的诗歌以“神韵”说为指导,强调言外之意,含蓄蕴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的真缔,并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受到皇权的关注和眷遇。其神韵诗追求文外之美,冲和淡远,风致清新,继承王、孟一派的家数,含情绵渺而纡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音节流利跌宕,词句明隽圆润,令人回味遐想,把我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张扬到极致,在诗歌史上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王昌龄的送别诗,十分重视诗歌意境、意象的创设。他能精心地选择意象,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将客观现实中的物象经过加工、提炼而选入诗中,成为全诗的重要元素;能巧妙地组合意象,把选入诗中的意象,通过承续式、叠加式、剪辑式等不同的方法加以组接,从而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意象系统,以更好地传达思想、表现情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词擅长通过对具体物象的现实描写联系意象达到抒情的目的。而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鹤雀楼》一诗为例,尝试解释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视角分析《登鹤雀楼》一诗不同翻译版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14.
郑继猛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2):11-14,18
刘应秋《一砚斋集》中有乐府诗二十二首。这些诗反映了作者多向度的情感价值和心理动态,从中可见其在动荡年代艰难的生存过程。刘应秋的乐府诗既继承了前代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同时又有所创新。研究这些乐府诗,将有助于我们梳理清代乐府诗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中哀婉的诗颇多,情思哀婉的诗尤具诗性的美。诗可兴、可怨以宣泄情感;诗自怨生,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欢乐情感外张易散,是轻快短暂的体验;哀怨情感内敛凝聚,是沉重的体验,易郁结不散。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辞易好,易产生悲剧性审美效应,引起感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陆机提出"缘情"说,认为诗歌因为情感波动而作,但是陆机的诗歌却往往缺少真情。陆机理论主张与其创作实践相脱节之原因有二:其一是玄学思想的影响,其二是陆机的功名欲念也让陆机写出了大量缺乏真情实感的应酬之作。  相似文献   

18.
王昌龄对盛唐诗坛的独特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诗坛,如一个紧张、激烈的体育竞技赛场,风云际会,各显身手。王昌龄则是这一特殊赛场上的特殊人物:其诗作,特别是七绝,取得了令当时及后世共同称誉的辉煌成就;同时,他又开馆授徒,传授作法,培养诗才;他还潜心于创作理论的总结和研究,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诗论观点。因而,王昌龄既是一名竞技水平较高、比赛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又是执教有方、颇有建树的“教练员”,同时还是对这一“比赛项目”潜心探讨,理论创获颇多的“研究员”。一人而身兼“三职”,这在盛唐诗坛“赛场”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正是王昌龄对盛唐诗坛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诗歌理论的雅俗之辩,由来已久。雅俗批评可以说是诗学批评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本文旨在以王夫之的《古诗评选》与沈德潜的《古诗源》为主要观照对象,重点关注二人在诗评中对于"雅俗"的阐述,从而提炼出二人的"雅俗观"。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以深厚的诗歌创作及鉴赏经验为基础,用哲学家特有的思辨精神灌溉中国诗学,对诗歌的性质、创作、功能、技巧等诸多理论问题均进行了深入阐发,尤其是对“诗情”进行了许多新的详尽诠释。在王夫之的诗情观中,闪耀着夺目的人本光彩。人本主义主张奠定了王夫之诗情观之人本特色的思想基础;关于诗学理念的反思直接催化了其诗情观的人本特色;通过对传统诗学思想的改造,则直接显呈了王夫之诗情观的人本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