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古代描写儿童田园生活的诗歌,语言浅显凝炼,可谓是"天然去雕饰,妙手偶得之"。如《池上》童趣盎然,一谓"偷莲",二谓"垂钓",天真无邪的小娃、淳朴可爱的小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中国的诗歌更像是写意画,不追求形似,而是神似,诗歌教学更要关注内在神韵。"因此,教学古诗,趣诗趣学,让学生漫步诗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常常会让教师在备课时陷入困境。我们对于诗歌教学总是存在某种教学观念上的误差,从而走入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诗歌的涵咏功能,以及诗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让学生失去了对美的体味和感悟。《锦瑟》这首诗是李商隐朦胧诗的代表作,虽晦涩难懂,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因此,如何将"晦涩"变为"浅显",引导学生产生共鸣,便成了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诗的情感性及其教学中的解读现状诗歌最本质的属性是抒情性。古今诗人和评论家都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认为情感是比诗的音节这一"外在的质素"更为重要的"质素",是一首诗歌的"灵魂";咱1暂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也曾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潜意识,在诗  相似文献   

4.
"我们是七个"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于1798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歌,这首诗最早呈现于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共同创办的《抒情歌谣集》里.在歌谣集1800年版的序言中华兹华斯把诗歌定义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宣言".本文分析其中的一首诗歌--"我们是七个",提出本诗从题材、语言以及诗人职责...  相似文献   

5.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变革绮靡的宫廷诗风,为唐代诗歌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然而,纵观今存十余种"唐人选唐诗",仅《搜玉小集》选其诗一首,其他唐诗选本均未提及陈子昂。我们通过分析各种"唐人选唐诗"的选本发现,选者编选诗歌的范围、理论依据及诗歌传播上的限制等是陈子昂诗被忽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三点导读     
《人与时》是鲁讯的一首诫勉类的哲理小诗。初读这首诗,觉得语言简易,内容浅显。其实这首诗言简易,内容浅显。其实这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诗歌精短而警策。  相似文献   

7.
<正>一首诗的好坏,先要看那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作者的"感动"决定着一首诗有没有"感发"力,使阅读诗歌的人受到心灵的震撼。《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内心之中首先有一种感发,情动于中,然后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是诗歌孕育的开始。既然要"情动于中",然后"形于言",这"情动于中"是诗歌孕育出来的一个重要质素。李商隐的《锦瑟》历来被人们称道,这首诗是诗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对人生所做的一次追忆。诗写得惆  相似文献   

8.
《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学生很乐意读,而且一读便懂,是一篇被许多人公认的"浅文"。但就是这样的一篇"浅文",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做人应当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本课教学意在通过训练、朗读、感悟、讨论、探究,把  相似文献   

9.
正所谓"诗眼",指的是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诗眼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便可理清诗歌的情感脉络,就能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诗眼一词最早现于苏轼的诗句:"天功争向背,诗眼巧增损。"(《僧清顺新作垂云亭》)。诗眼是一首诗的关键,因此古人十分讲究炼字,如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讲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苦岭》诗云:"吟安  相似文献   

10.
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其中,描写秋山新雨后的景色的《山居秋暝》,无疑是精品中的精品。王维的诗被后人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独特的画面美、诗意美,而这首诗可以说是王维诗歌特点的集中反映。本文就从三个角度:"语言、景色、境界"出发,探讨和发掘《山居秋暝》所蕴含的典雅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寇准不但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而且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令人瞩目。其表现在诗歌中的浓重的故土情结,显得尤为突出。这种故土情结的成因,既和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密切相关,也和作者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及由之而来的"宦"与"隐"的内心矛盾、学习晚唐诗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最早提出宋初"晚唐体"一说,并对其成员进行勾勒的是宋元之际的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今人多从此说,然学界也有异议。笔者将现有文献史料和诗人诗歌创作实践等结合起来考察,认为将"九僧"、寇准、林逋、魏野、潘阆、赵湘归属于"晚唐体"应属无疑。宋初还有很多诗人受"晚唐体"影响,其诗具有"晚唐"风味,但这些诗人作品大多散佚,仅凭几首佚诗残句以及古人的评论,难以考征其诗风归属。  相似文献   

13.
在梁启超、夏曾佑等人于 1 896年前后创作“新学之诗”和 1 899年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口号之前 ,黄遵宪以“我手写我口”为代表的诗歌变革理论及其“别创诗界”的“新派诗”,在一直与京城隔离的环境中独立地发展了二三十年 ,成为诗界革命的最初源头。无论是诗界革命发生的理论准备还是后来的领袖人物 ,嘉应诗人都占了半壁河山 ,可以断言 ,嘉应诗人对“诗界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使嘉应诗人走在诗国“变法”的前列 ,嘉应诗人与“诗界革命”的关系 ,揭示出嘉应和岭南文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独特意义。本文上篇论述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发生的关系。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对诗界革命的发生描述不正确 ,黄遵宪早于梁启超二三十年就提出了后来视为“诗界革命”思想的核心理论 ,并同时开始创作“新派诗”。黄遵宪的诗歌革新理论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是其思想文化革新理论的组成部分 ,它表达了诗歌革新和全面进行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4.
Bassnett提出了诗歌翻译中"Transplanting the seed"这一概念,但她并未对"seed"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文章从Bassnett、Newmark、Barnstone、林语堂、翁显良、许渊冲、刘重德等中外译家的相关论述着手,分析诗歌翻译该翻译什么、侧重点又是什么等问题.虽然"诗无达诂,译无定法",但中外译家的认识却颇具共同之处:译诗首先保留的是诗之内容,是"精神"、"神韵"或"意境",其次才是形式.完全的形似是不可能的,应保留原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15.
金圣叹《杜诗解》中对杜甫诗歌的解读方法大致可归结为解诗、读诗和品诗三种。解诗之法并不是纯粹的机械分割,其背后有一定内在文义结构的根据;读诗之法重在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与细部推敲的结合;品诗之法强调联系诗人的人格精神及所处的社会背景,深入体味诗人的心灵世界和真实情感。三种方法是“解”字在不同层次上的不同含义的体现,由分解到阅读再到品味,大体呈现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寇准的词均为伤时惜别之作,风格清丽缠绵,表现了这位杰出政治家性格的另一个侧面。这种题材选择和风格追求,既是当时人们对诗词题材分工、审美追求的认识及词坛的整体风格影响的结果,也与词人本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诗之可译本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译诗也确实很难,因为译诗首先是内容的准确把握,其次是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延伸,所以既要准确把握内容,又要兼顾形式。在评价一篇译诗的好坏时,往往要运用翻译批评理论,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恰恰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文章就将尝试着运用其理论对傅浩所译的兰斯顿·休斯的一篇诗歌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汉字“并置呼应”、“此非非此”原则与一首唐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在评论盛唐诗之“兴趣”时,没有给出严谨的定义,似为一种缺憾。其实,此乃汉字构字法之特性在汉字文化中的反映。本文论述了汉字“并置呼应”的结构特点及其所包含的二元互动、“此非非此”的哲学内涵,并以杜甫的名篇《春望》为例,对其句篇结构和情理营造作了细读与分析,揭示出汉字组字结构与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内在联系,表明严羽“玲珑不可凑泊”式的批评是对汉字“并置呼应”、“此非非此”原则的发挥及其相关哲学观念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20.
梁小斌的诗《雪白的墙》虽然看似简单,但却经得起分析和推敲。这首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诗中存在着两种文本:显性文本和潜文本,显性文本以孩子的视角写出,潜文本写的则是成人世界,文革的灾难以及更广阔的人类灾难和这些灾难带来的哀伤以及重见天日带给人的惊喜,两种文本的运用带来了诗学张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另外,此诗无论在语言的运用还是在意象的选择上都起到了"微言大义"的效果,对于这些诗歌手段的分析对于理解作者的深意和复杂的抒情动机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