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代《西厢记》人物批评,是中国古典戏曲学从曲学体系向叙事学和剧学体系转向之后的产物,反映了戏曲文学人物中心观念与人物批评意识的自觉。在批评过程中呈现以"神韵"写意、以"情理"写照和关注人物形象体系中不同性格互动关系等诸种批评标准多元并存的态势,充分反映了清代戏曲人物论的审美追求和所达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2.
鉴于古典戏曲“叙事理论体系”中的人物“类型”论,回归小说文本,换角度对小说人物进行塑造.从小说文本的戏曲观演文化切入,重新审视、体会小说中各异的人物形象.根据演剧活动中受众群体的不同,进而分析曲目、唱腔以及演唱方式的态度差异性,从而呈现出性格、文化修养、精神面貌以及价值追求各异的观众类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手法,比较得出中西戏剧创作的一些不同特点,即中国古典戏曲的人物塑造多是“迹象的刻画”,强调通过情境交融展现剧中人物心理发展的过程;西方古典戏剧塑造剧中人往往是“适合人世的普通经验”,强调人物强烈的行动性,突出戏剧冲突以塑造出典型形象。这是因为中国古典戏曲遵循的是写意的戏剧观和“意境”的创作原则而西方沿袭的是写实的戏剧观和典型化的创作理论。这种不同又有其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缘由。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戏曲审美价值观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元曲的理想、结构、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是幼稚拙劣的;另一方面,肯定、赞赏元曲的章之美,这恰恰表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诗性特征,其音乐性和诗化语言是审美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以戏曲文本为切入点,从联属关目推动剧情发展,用道具的指向性塑造人物形象及构成统摄全剧的象征来彰显沉潜主题诸方面,对道具在古典戏曲文本中的功能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6.
刘廷玑的戏曲理论散见于《在园杂志》中,主要包括戏曲创作论、戏曲源流论、戏曲表演论及戏曲人物论。他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戏曲文辞风格、曲学渊源、舞蹈表演及人物个性化,并在戏剧创作实践中提出应尊重剧作家的创作个性及填词,不必拘于固定格式。他认为戏曲表演在于"传情"、"求似",关于戏剧人物塑造应有"轻重区别之权",要求全面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其个性等的阐述,均颇具启发。  相似文献   

7.
描写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人物塑造的主要表达方式,人物描写与个性化形象塑造密切相关,三国人物在史书中比较模糊,到戏曲人物描写逐渐细致化,在《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定型,京剧三国人物脸谱化,个性化特征逐渐形成与人物形象描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西古典悲剧大师都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西方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是有过失和缺陷的,性格具有双重性、可变性,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中国古典悲剧人物经常是完美的、理想化的,性格单一,脸谱化,是充分社会化了的一类人物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中国戏曲表演的特性,主要通过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和虚拟性,表现视像与体验,以达到塑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属于古代叙事文学的重点组成,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成熟,在元杂剧中,塑造了大量经典人物形象,而历史人物形象是其中的重点组成,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让元杂剧更具可读性。本文基于此,针对元杂剧的历史人物形象类型以及元杂剧中特殊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原因。  相似文献   

11.
作为“剧诗”的古典戏曲文学,它追求的是意境化的戏曲效果,戏曲之意境较之诗之意境有其个性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戏曲意境的写实化、自然化和抒情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坐楼杀惜》剧情扣人心弦,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性格鲜明,是一出脍炙人口的折子戏。《坐楼杀惜》的教学排导要从人物情感与表演动作、唱腔道白以及音乐节奏运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教学演出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传统经典剧目,掌握唱念做打等基本功,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传统剧目中的精华,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实现艺术教育的新突破,开创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打金枝》中皇后的原型进行了史料考述,重点分析其在戏曲故事中的形象,发掘戏曲人物对现代观众的教化意义,启发现代家长在面对和干预儿女家庭矛盾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让古老的戏曲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4.
歌剧《党的儿女》选段《万里春色满家园》是目前国内舞台经常演出的中国经典歌剧选曲之一。文章以歌剧选段《万里春色满家园》的创作特点为中心,将创作和演唱相结合进行分析,并对曲式创作特点、塑造的人物形象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5.
净脚小考     
古典戏剧中脚色装扮,配以上场时的搬演程式,都有助台下的观众了解脚色,容易投入搬演的故事之中。净脚在元杂剧中所扮演的都是负面人物,非故事主角;但净脚在戏剧滥筋之初的参军戏中本是主角,可扮演正面和负面人物。发展到元杂剧它却有如此大的改变,从后赵至唐朱元之间,净脚的扮演性质经过一定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海风阵阵愁煞人》是吸收民间小调与中国戏曲的元素创作而成,是中国歌剧《红珊瑚》中的经典曲目之一,广为流传,至今不衰。《海风阵阵愁煞人》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这一点上表现极为突出,特别是在对白的运用上更是十分出色,可以把人物性格表现得很鲜明。主要从曲式结构、音乐风格和演唱等方面对《海风阵阵愁煞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使广大爱好音乐文化、爱好演唱歌曲者能更好的学习、欣赏该曲。  相似文献   

17.
咏叹调《我心爱的宝贝》是歌剧《唐.璜》中一段非常抒情的男高音唱段,这首咏叹调旋律优美、抒情、风格典雅,洋溢着古典美的气息,然而演唱难度大,素有男高音"试金石"之称。文章介绍了作品的情节背景,进行了音乐分析,在演唱处理方面,从声音、气息、元音、节奏节拍、音准五个角度论述了这首咏叹调的特点以及演唱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声乐学习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声音特点和演唱重点,提高演唱水平。  相似文献   

18.
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发展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舞蹈在世界舞林之中独树一帜,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中国戏曲艺术密切相关中国戏曲艺术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审美观,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形成、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戏曲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的产生由其特殊的审美机制决定,与其特定的形式要素有密切关系,并与整个审美传统、文化系统血脉相连。认识其中内在关系对理解古典戏曲的审美特征及思考其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发展路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1789年至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喜歌剧不但占据了歌剧舞台的中心,而且在法国歌剧的发展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喜歌剧艺术形式的发展、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创新、观众和剧场的扩大以及歌剧语言的发展几个方面,探讨了这一时期喜歌剧中所蕴含的自由元素,并指出对自由的追求不但是这一时期喜歌剧发展的动力,也是其艺术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