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社会科技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不仅具有一般科技成果转化的共性特征,还具有其自身的特征。本文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起点的可转化性;转化过程的独特性以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终点的双重效益性。  相似文献   

2.
高校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力量,是国家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成果转化不顺畅。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路径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高校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实施模式和路径的对策,以期能够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机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文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内涵与工作流程进行综合分析,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并提出应用展望,以期促进高校建立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山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主要有高校自身科技成果有效产出不足、有效产出成果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以及政府作用不到位等。形成这些制约因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校科研体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山西经济社会链接的机制不健全以及政府行政体制不适应。要想走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必须大力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加强政府宏观指导。  相似文献   

5.
福建高校由于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相符、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外部条件不成熟等因素,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若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指标的指挥棒作用,建立利益分配激励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内生动力.同时,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加强资金支持和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相似文献   

6.
由于科研目标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自治区各院校科研活动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既忽视了地方院校的职责与使命,也限制了教师与科研人员才智的发挥.从创新高校内部科研管理制度入手,完善科研成果评审环节、建立健全成果转化奖励与收入分配制度、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探索校企科研合作新模式,充分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各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困境.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与商品化是科技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商品,怎样才能转化成商品,也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针对高校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商品化过程中存在的间题和面临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校开展技术研发、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经济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产业园区,研究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9.
全省教育战线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我校即成立了“华中农业大学农村实用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实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并作了如下工作:一、继续深化“官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制虽然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以行政系统为主的推广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因此,继续深化“官产学研”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十一五"期间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为例,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已成为当今研究语际翻译的主流。文化的转向不但属于学术研究的领域,同时也属于跨文化交际中的实践研究。在实践当中,语际翻译中文化转换的模式主要有以下的五种基本情形:文化相符、文化相含、文化相斥、文化相缺和文化相融。前两种模式着重于文化的“同”,文化相斥和文化相缺着重于文化的“异”,而文化相融关注的则是文化由“异”向“同”的转换。因此,在从事翻译工作和翻译研究时,必须对作用于整个语际翻译过程的文化转换模式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语际翻译过程受文化转换制约的事实也给翻译学的构建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地方性高师承担着全国最大数量的师资培养任务,但过分重视专业和职业技能教育而忽视博雅教育的陈旧人才培养理念严重阻碍着这些高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乃至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型。要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型.最为重要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由教育专家型向和谐人格型、人才培养性质由单一知识结构型向复合知识结构型、人才培养重点由知识技能型向思维创新型的转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型是地方性高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3.
以体育消费升级现状为基础,分析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体育产业转型的内容和路径,使之深度适应现代化城市的理念和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化城市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体育行业消费也是在不断更新,因此体育转型也就缺少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具体转型的内容。主要是采用数据收集和论证的方法从“十九大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角度对现代化城市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当代体育消费的结构特征,对体育产业转型必要性、体育转型的方向与具体内容进行论证。通过研究,认为体育产业转型是改善地区和国家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利于经济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更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经济学相关理论,通过对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的分析,阐述我国社会经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因此,分析我国体育产业萌发和成长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体育产业对经济的作用,对今后社会经济转型期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60年来上海优秀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为背景,总结出60年来上海在优秀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实现的创新:从重工具价值向既重工具价值更重目的价值的整合发展转换;由注重统一性向引导多样性转换,从注重继承传统方法向注重运用现代方式转换;由只重正面教育向既重显性又重广泛渗透的隐性教育转换;由粗放强硬教育管理模式向以预防为主、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转换;由封闭、单一、枯燥、以说教灌输为主的教育向开放、社会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换;由对管理队伍以及教练员的单一成绩指标评价向运动员成长成才的综合指标转换等。并提出了前瞻对策:要进一步明确时代发展对优秀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工作创新,不断提升优秀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增强教育的创新性、系统性、有效性;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将教练员和优秀运动队打造成"学习型队伍";构建优秀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确保实现优秀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阐述文化转型和我国文化转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处境和特征,以及对待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的态度,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的可能性、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经济全球化之下多元文化交流并求同存异的可能性及如何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哲学范式的转换讨论教育范式的转换。哲学范式的转换主要表现在,从远离人的空洞的抽象的旧范式向以人为本的与人的生活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新范式转换,从独白的旧范式向对话的新范式转换,从静态的横向的共时态旧范式向动态的纵向的历时态新范式转换。提出了现代大学需要的专家、学者、大师级教师的教师教育新理念。  相似文献   

18.
商业的受抑制、商人地位的被贬低,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阻碍。日本成功地实现现代化,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的转化,其根源就在于它为商业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有力辩护,实现了传统伦理向近代工商伦理的转型。这种转型是在传统的“出世”思想向“入世”思想转变的基础上,通过职分观、义利合一观和俭约论等观念的组合确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诗风的差异和转变,是与诗歌思潮与文化思潮的嬗变息息相关的。李杜诗风之变,实际上是唐代诗歌主潮由盛唐的理想主义浪漫诗潮向着盛中唐之际的现实主义写实诗潮嬗变和唐代文化由盛唐的多元开放的理想主义文化思潮向着盛中唐经世务实、主尊儒学的现实主义文化思潮转型的表现。李白和杜甫正是唐代这两种诗歌主潮和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将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的诗歌思潮及文化思潮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探讨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诗歌的文化内涵,更加准确地阐述和评价李白与杜甫在文化史与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关于卡诺图法实现逻辑函数变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给出逻辑函数几种形式之间的简单变换关系,运用卡诺图将逻辑函数的化简与变换结合起来,克服了代数法实现逻辑函数变换的繁琐与不足,丰富了变换的方法和途径。卡诺图法尤其有利于含有无关项逻辑函数的变换,并能提高数字电路的教学效果和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