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位置是声音安放位置的简称,是一个极为抽象而具体的音乐概念。概括地讲,声音的安放位置是指声音的气息和共鸣在人体中的停靠点,主要指口腔、咽腔、头腔和鼻腔地带。有的老师为了解决个别学生在歌唱过程中的个别缺点,还提出声音位置在小腹、在眉心、在牙齿的背后等。本人认为这些提法有欠严谨。通俗地讲,声音位置就是指声音该往哪儿唱的问题。目前,我国声乐界争论的就是声音到底往前唱(靠前)还是往后唱(靠后)?这里所说的“前”与“后”主要是针对人体口腔的前与后提出的,同时这个争论也仅限于我国声乐教学之中。在我国声乐教学中出现上述…  相似文献   

2.
哼鸣练习是获取鼻腔共鸣、头腔共鸣及声音高位安放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声音概念的最好方法。本文介绍了什么是哼鸣,以及哼鸣练习的方法和手段,强调了哼鸣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歌唱家巴拉说:“那些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去的人,才是真正在歌唱,谁会用头腔共鸣,谁能唱一辈子,失去了它,就不再是一个歌唱家。”欲求声音获得最好的“泛音共鸣”效果,必须使声音通过咽腔走向头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位置”。所谓“位置”就是共鸣区域的“顶”,即共鸣区域的最高点,而这个“点”的获得靠的就是“管状共鸣”的训练方法。 “管状共鸣”要求喉头往下相对稳定,使“管子”加长,把舌骨与甲状骨后部的距离拉开,打开一条通道,使气息自由进出。 声乐训练中,强调的是调节“发音管”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呼气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把“管”放宽放长,一方面尽量利用到共鸣腔的发音能力,也就是把咽下部形成  相似文献   

4.
支点。古希腊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_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这话听起来有意思,问题的关键在于_这个支点怎么给,给在什么位置最_省力、最方便。我们歌唱中的支点_通常是指气息的依托、支持。同样也存在一个位置问题,支点给对-了,事半功倍,声音既饱满又轻松;-支点给错了位置,则会弄得费力不-讨好。正确的支点位置应该立在横,隔膜处,它是由歌唱时横隔膜及两肋向外的扩张与小腹的往里“兜”-之间的对抗所形成的。这种气息的。支托是整个歌唱系统中的动力所,在。为此,要把握声带闭合点与共鸣…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以为海底是寂静无声的,其实,那里是一个喧嚣的水下世界。 科学家曾经在海底安放了一个水下“窃听器”,结果惊奇地发现,许多海洋动物会发出各不相同、千奇百怪的声音:有的类似螺旋桨击水的声音,有的像猫头鹰的哀鸣,有的像青蛙的呱呱叫声……章鱼在紧张状态下发出的尖声叫喊好像飞机呼啸而过,鲶鱼群在夜间游动时会发出“冬冬”的声音,像在擂响军鼓一样,河豚发  相似文献   

6.
“换位”就是调换位置,但是,这里讲的不是换座位,而是讲班干部变学生,学生变干部。在我担任初一班务工作其间,第一届班干部都是学习成绩好,品德好,能力强的好学生。他们确实是班务工作中老师的好助手,赢得了老师、学生的好评。随着时间的逐步推进,个别同学有了“滑坡”现象。老师、干部做工作,都无济于事,个别班干部出现了  相似文献   

7.
摸不着看不见的歌唱共鸣在声乐教学中实属难题之一.本文从人体共鸣腔、歌唱共鸣原理、怎样安放声音的高位置与歌唱共鸣的训练等方面阐述笔者对歌唱共鸣教学的粗浅探讨.由声波作用引起的共振现象在声学中称为共鸣.歌唱共鸣是在歌唱发声时,由于气息作用于声门,使声带振动产生的声波(原声是微弱的)通过声带周围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咽腔、胸腔、口腔、鼻咽腔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这种现象越大共鸣声越宏亮.  相似文献   

8.
【文题】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 一,审题指导 注意标题中每一个词语,“有”表示客观存在的;“这样”是强调和特指;“一种”强调数量;声音是文章描写、叙述、议论的主体,既可指自然界声音,如风声、雨声、鸟鸣,也可指生活中的声音,如车声、音乐声、说话声,以及没有声响的心声,此外“声音”喻指某种意见、论调,主张。  相似文献   

9.
板书,是一个极具行业特征的专用词语。作为动词讲,是指在黑板上写字;作为名词理解,则指在黑板上写的字。设计合理、详略得当、书写工整的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把握住学习的重点、难点,更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10.
如何正确运用歌唱发声中的哼鸣练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哼鸣练习是获得鼻腔共鸣、头腔共鸣及声音高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声音概念的最好方法。在声乐教学个,哼鸣练习常被许多老师和学生忽略,以为声乐就是要开口练唱,从而减少了一种获得美妙声音的方法。文章介绍了哼鸣的两种类型及教学中的引导方法,以供同行探讨和指正。  相似文献   

11.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必须讲究“得体”。而“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一内容的复习教学,也必须讲究“得体”。交际语言的“得体”,是指注意语境,注意对象,在什么场合下该讲什么话,在什么对象面前该讲什么话等。“语言的实际运用”复习教学的“得体”,是指体现复习课的特点,在了解该内容在初中六册教材中的分布情况的基础上理清主次,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做到提纲率领,有的放矢。“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这一教学内容,虽到初五册和初六册课本才明确地提出来,但这个知识点却贯穿于初中语文课本的始终。例如…  相似文献   

12.
演唱中的颤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颤音指的是声音强弱有规律地变化,广义的颤音指的是声音强弱、音高等有规律地变化.颤音应用于拉长腔的时候,有上扬颤音、下沉颤音、平稳颤音三种,各有特色和各自的应用范围.制造颤音的方法多种多样,选择恰当的方法制造颤音,正确地使用颤音,能够使演唱蓬荜生辉.  相似文献   

13.
十一、如何进行高位安放?美声唱法的技巧把起音的气息从喉头转到鼻梁后面的鼻管道,而使用鼻和鼻咽腔的共鸣,这就是美声唱法的高位安放(Imposto)。鼻孔的两条鼻道后部比我们想象的宽大得多,从鼻孔的鼻道吸入的空气,经鼻道后部使之横向扩展,而通至鼻咽腔,以鼻咽腔形状大小的变化为基础,唱出强弱变换而美化声音,是美声学振的一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傍晚放学时,学生叽叽喳喳,吵得头痛。我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看来一个个是不想回家啦?!我用眼睛恶狠狠地瞪着讲得最凶的学生,没有丝毫效果,看来他们已然沉醉在自己感兴趣的谈话中了。我一拍桌子,“啪”,怒吼一声:“别忙了!把书包放下,把书都掏出来,坐下来尽情地讲!”学生一愣。大部分人看老师发火了,乖乖照办,放下书包,也不再讲了。只有个别感觉“迟钝”的,丝毫没发现气氛不对头,还在兴高采烈地叽喳着,直至被同桌狠狠捣了一下胳膊,看见老师我那张铁青的脸才回过味来。全班肃然。我痛心疾首地教育着这帮“多嘴”…  相似文献   

15.
合唱是一种常见的声乐表演艺术,具有综合性、群体性的特点,通过多层次、多声部的表现和处理,使声音获得高度的统一与和谐。“合”指的是声音的统一,“和”指的是声音的和谐。文章对合唱训练中的“合”与“和”展开论述,以“合”促“和”,推动合唱人员之间的合作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我们都知道,当人困倦时,往往会非常自然地张开嘴巴——打呵欠,这是一种生理自然现象,但在唱歌练习中有什么作用呢?著名的歌唱发声方面的生理学家那盖尔先生在其所著《嗓音生理学》一书中, 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借助于呵欠很容易实现喉头低位置并使嗓音饱满,这已经广泛应用于歌唱中”。 显然,由于呵欠的作用,不但自然地降低了喉头,解决了在歌唱时所容易犯的喉头上提的问题,同时,咽腔在发声时的空间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随着鼻翼自觉扩张,软腭上提,整个口腔都呈现出歌唱所需要的条件,并积极地漫延至整个头腔,为我们平时讲歌唱时的“共鸣”也提供了相适应的条件,这种积极的、兴奋的状态,必然会为歌唱出优质的声音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怎样在“减负”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做到两手抓。抓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负”不减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讲四不讲”。这里的“讲”,并不是全盘托出,一讲到底,而是在启发、诱导、点拨上下功夫。要求“点”在关键处,“引”在浅显处,“导”在模糊处,“纠”在错误处。“四不讲”指的是学生已懂的知识不讲,学生通过读书能理解的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弄懂的不讲,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能认知的不讲。“四讲四不讲”使课堂变老师…  相似文献   

18.
<正> 去过北京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北京人讲话不太张嘴,习惯用鼻子“哼”着讲,这种特殊的讲话习惯,使北京人唱的京剧韵味好听。因为中国京剧,主要是依据北京的语言习惯,巧妙地运用“哼鸣”这一发音原理来演唱,所以唱出的声音给人感觉气特别顺,位置特高,象是从鼻子上部哼出来的,其中“黑头唱法”更为典型。实质上任何一种唱法都是在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从西洋唱法传入中国后,在声乐界常谈到“头腔”共鸣的说法,意大利语叫(Vibrato)。所谓头腔共鸣,就是调节和运用好鼻腔共鸣与其它腔体的混合共鸣,中国京剧唱法正是充分运用了这一科学方法。 多年来,我国声乐艺术界有不少人对“哼鸣”训练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把用“哼鸣”的感觉去歌唱视为鼻音唱法和羊叫声等,不少歌者和教者把“哼鸣”练习仅用于开嗓音,而未把它放在声音训练的重要位置上来,有的甚至还视为禁区,其实那是一种误解。“哼鸣”就是当发音体发出声音的同时,会厌打开,软腭让开通道,直接通向鼻腔产生共鸣的声音。从物理共振学来说:没有共鸣的声音是较刺耳的,飞机在地面的响声是吱吱刺耳的,而飞上天空后的响声与地球高低不平的大小山峰和天空形成巨大的音箱产生共振后,传入我们耳朵里嗡嗡响的声音是有共鸣的。“哼鸣”正是符合这?  相似文献   

19.
徐珍红 《鄂州大学学报》2010,17(1):65-67,75
中国歌唱者中有一部分声音尖细、清脆的适合民族唱法的歌唱者。有一部分声音浑厚、共鸣极强的适合美声唱法的歌唱者,然而绝大多数歌唱者的嗓音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要适应绝大多数歌唱者的“民美”嗓音,“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交融式教学”的研究在我国声乐教学领域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最大的区别就在咬字位置和共鸣腔体的应用上,因此.在“民美”唱法教学中除改变咬字位置外,更多的要从共鸣的角度来协调统一。巴巴罗一帕里,玛米夫人①的《嗓音共鸣》提出:人的全身是嗓音的音板,在良好的歌唱中,人的全身是一个复杂的嗓音共鸣腔,接受并传达发自声带而传向四周的振动。“民美”唱法的声音就是这样一个“全共鸣”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声门发声时产生的初始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声音的最终效果。“声门挡气”是指声带发声时与呼出的气流产生的瞬间的力学状态,是喉部机能的一部分。笔者从对美声唱法传统精髓的再认识,对“喉头安放”下的“声门挡气”的机理状态的分析,探讨“声门挡气”技巧与声音审美之间的联系,以及围绕这一技巧展开的训练,从中对“声门挡气”的理解有了新的领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