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池莉对婚姻爱情悲剧性的描写还表现在她对婚姻爱情悲剧原因的探讨上。造成婚姻爱情的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情“阴谋”的参与,婚姻爱情当事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掉进婚姻爱情的阴谋陷阱,难以自抛二是各种文化观念的冲突,特别是乡村文化观念和都市文化观念的冲突、雅文化观念与俗文化观念的冲突、新文化观念和旧文化观念的冲突等是构成池莉小说中婚姻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三是东方式的“宿命”观与西方式的“原型”理论构成池莉婚姻爱情悲剧小说的更为抽象的哲学原因。  相似文献   

2.
《京华烟云》中有数段林语堂对不同婚姻的描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个人对婚姻的观点。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京华烟云》中关于婚姻的描述,结合前人对林语堂的研究,总结出林语堂的婚姻观,即,林语堂认为,婚姻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也不需要婚姻双方的门当户对;男女互敬互爱、和谐共处所造成的幸福,才是婚姻之道;受男权思想的影响,林语堂眼中的理想婚姻仍然属于男性的理想婚姻。  相似文献   

3.
许多学者对汉代公主婚姻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但对婚姻失败的原因少有欠缺。就此多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公主婚姻失败的原因。如今离婚率高居不下成为社会焦点,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为现代婚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早婚与晚婚是明代婚姻失时的两个主要体现。早婚中早定婚、早成婚现象比较突出,娃娃亲、指腹婚在定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早于法定婚龄嫁娶的行为在成婚中也有一定的数量,父辈交好、统治者提倡、朝廷选秀风气是早婚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早婚具有不稳定性,因而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与反对,反对者提出自己的婚龄主张,并对早婚进行预防与惩戒,对早婚的纠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晚婚中晚定婚、晚成婚现象比较明显,它使一部分人的婚龄大于正常化、大众化水平,男女晚婚的原因有所差别,男子多因居丧延迟,女子多因择偶标准过高、抚育弟妹、等候聘夫而耽搁,晚婚对正常的婚姻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因而受到一部分人的否定与批评,反对者主张婚姻以时,提出定婚、成婚要及时,政府鼓励适时婚配,并为困难者提供资助,对晚婚的纠治也产生积极作用。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了早婚与晚婚的不可避免,决定了婚姻失时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教师在高校各部门工作的第一线,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同时还面临着教师角色的适应、婚姻与家庭、住房、未来职业定位等众多问题,压力很大。因此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本文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消除或缓解策略。  相似文献   

6.
《醒世姻缘传》以转世轮回、因果报应婚姻故事结撰全篇,描述了众多婚姻现象。本文旨在剖析作者西周生以婚姻为关注焦点的原因意图所在,解读其对婚姻伦理价值的阐述。通过分析小说描绘的世间婚姻众生相进而解析其浓郁的醒世意味,以及作家深沉的儒家情怀。  相似文献   

7.
从汉魏乐府民歌的角度分析女性对爱情婚姻专一、执着和积极的态度,以及在爱情婚姻中主动地位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两晋南朝的士族在婚姻上推崇门第,把门第相当作为缔结婚姻的首要条件。士族门第婚姻形成的原因有三个,1)根本原因是士族门阀制度,它使阶级和等级地位相当的婚姻原则具体化为门第相当的婚姻原则;2)矛盾复杂、斗争尖锐的现实环境以及社会上重视门第的风气,促使士族在婚姻上慎择门第,以达到巩固权益和维系门第的目的;3)门第观念和崇尚门第的传统习惯对于士族门第婚姻的长期持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个原因使士族门第婚姻的形成具有必然性,第二个原因使士族门第婚姻的存在具有必要性,第三个原因使士族门第婚姻的长行不断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苗族在滇东南边疆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由于自然、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诸多原因,滇东南边疆苗族的婚姻习俗较为独特,并具有边境地区的特点,即跨国婚姻较为普遍。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滇东南地区苗族婚姻的种类与形式、婚姻范围、择偶标准、结婚过程以及跨国婚姻等情况作了考察,并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宗法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对蒙古族的婚姻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当今学术界尚无从宗法角度对此进行研究的文章。论文从蒙古族宗法性的婚姻形态、缔结原则和成因三方面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徐渭通常被视作一个"奇"人或"异"人,但通过他的自叙文,更见其人生"悲"的底色。其家庭不幸,是为悲惨;仕途不平,是为悲愤;心理不谐,是为悲凉;身后不良,是为悲哀。用"悲"而不是"奇",或许更能透视徐渭步步惊心的生命历程,抚触其孤苦坚执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通过对裘德人生悲剧的描述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底层青年的无奈命运。文章通过对当时社会中的大学教育特权性、婚姻制度中的虚伪以及宗教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等方面分析了导致裘德人生悲剧的原因,剖析其所处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深受汉文化儒道思想影响,一生在“入世”与“出世”、“有为”与“不为”矛盾冲突中苦苦挣扎,其悲剧人生由其性格悲剧、爱情婚姻悲剧、朋友交游悲剧、仕途社会悲剧构筑。  相似文献   

14.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作者亨利·詹姆斯站在女性的立场观照了伊莎贝拉的悲剧婚姻和命运,但由于受他本人的性别角色和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创作上很难走出男权意识的藩篱。亨利·詹姆斯对伊莎贝拉悲剧命运的安排、伊莎贝拉独立形象的解构这两方面暴露了隐藏在文本后面的他将女性视为艺术品观赏的男权思想,和按男性的意愿对女性形象的随意操控以及男性文学中对妇女的本文骚扰。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他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中对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而透过苔丝的悲情故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哈代伦理思想的折射。文章主要从性别伦理、恋爱伦理、夫妻伦理等方面来探讨哈代婚恋伦理思想在《苔丝》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恋爱中的女人>是西方文学界公认的劳伦斯创作高峰期的最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劳伦斯运用了象征和心理分析手法巧妙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人际关系的异化和两性关系的失衡.本文通过存在主义的视角和心理分析手法,对书中杰拉德和古德伦悲剧性人格及其社会背景进行了探析,以期能够更深入的领会劳伦斯这部小说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通过对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描写,表现人物与环境的悲剧性冲突。在这些悲剧作品中,哈代也批判了法律的不公。本文主要探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表现的哈代的法律意识。哈代通过苔丝的悲剧对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严肃的审视,控诉和批判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法律,尤其是批判了婚姻制度、财产继承制度以及刑事审判制度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8.
引发焦、刘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既不是焦母的变态,也不是刘兰芝无生育,而是焦仲卿有难言的生理缺陷;焦仲卿貌似一个殉情。实则是无奈的速避。只有从这个角度来认识这一悲剧,诸多疑团才能尽释。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以杜十娘、王昭君、刘兰芝三个古代女性的悲剧婚姻为代表,探究"被婚姻"给她们带来的痛苦以及她们对封建礼教的抗争,从而揭露出女性悲剧婚姻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朱淑真的不幸婚姻以及孤苦的人生历程,使生性敏感的诗人日渐忧郁,爱情的难泯给诗人婚姻生活蒙上一层灰色,转而借诗词大量表现个人孤寂、忧伤的情怀。悲剧性的人生却写出精彩诗词,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使诗人留下不朽的美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