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时期是人在生理、心理发育形成的重要时期。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生理方面的健康教育,而忽视了心理方面的健康培养,从而不能全面发挥体育育人的作用。心理卫生学研究指出,人的身体和心理密切相关,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反之,心理上的长期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又会导致身体上的异常和病态。因此,在体育中必须有机渗透心理教育,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猛  吴景全 《教书育人》2007,(12):108-109
学校体育作为一种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教育,不仅是在教室里实现的,而且要到运动场、体操房或游泳池去进行的,包括娱乐性的身体活动和竞赛性的身体活动。众所周知,人的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在体育活动中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卫生学研究也指出,人是身、心的统一体,身、心健康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反之,心理上的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又会导致身体的异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健康?联合国卫生组织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包括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两者缺少哪一个都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5.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应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黎自华 《云南教育》2005,(35):44-44
对于健康,人们往往只注意身体的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用潘菽的一句话说:“我们因注意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则必须注意心理的卫生。”完整的健康应当包括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三方面。  相似文献   

7.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一词定义为:“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关系各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不仅要身体保持健康,而且在心理上也要保持良好状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总趋势是随年龄增加而递增的.据调查在校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低年级小学生约为7%,高年级约为16%。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社会、家庭、校园等成长环境灌输给孩子的信息偏颇.导致孩子形成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不良心理。  相似文献   

9.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与健康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能促进身体健康,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  相似文献   

10.
适应性行为的概念及其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性行为的概念及其测量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韦小满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给人的健康标准作过如下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把人的健康分为三个要素。即身体生理、心理状态及社会...  相似文献   

11.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身心关系研究中涉及比较多的是心理对身体的影响,而身体对心理的影响较少受到关注。章从体育视角通过身体活动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探讨了体育锻炼在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过程中的作用。体育增强人的心理健康,既有生理学机制,也有心理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标准和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健康教育不但包括身体健康教育,还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引起心理的巨大变化。产生种种矛盾心理,即俗称“心理断乳期”。  相似文献   

14.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学生在校期间,我们应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调适,从而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5.
对健康的评价不应局限于医学生物学范畴,还应扩大到心理社会学的领域。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因此学校的体育应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三管齐下,而不能偏颇其一。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健康呢?许多人立刻就会脱口而出:健康不就是身体没有病吗?或者反过来,没有病不就是健康吗?从传统的角度来说,这种回答不能算完全错,但就现在的观念来看,这种回答就不能算对了。我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踢球擒贼     
肖显志 《小学生》2005,(12):4-7
在每一位家长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健康的孩子什么样?笔在查资料的过程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健康,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不只是指没有疾病。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这三方面都健全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身体无缺陷或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健康中十分重视心理的健康.如果说健康的身体是搞好工作、搞好学习的物质条件,健康的心理是搞好工作、搞好学习以及适应环境的精神力量,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19.
王彦 《新课程研究》2009,(3):174-175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属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学生在校期间,应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他们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的研究,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对于健康,人们往往只注意身体的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用潘菽的一句话说:“我们因注意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则必须注意心理的卫生。”完整的健康应当包括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三方面。身体健康与生理健康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密切联系,但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张海迪、和志刚等是生理上有残疾或患有重病的人,但他们的心理和精神是十分健康的。相反,也有些人生理上没有残疾,但心理扭曲,道德败坏。由此看来,衡量健康最基本的标准应当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个性,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