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诗人阿方纳西·阿方纳西耶维奇·费特(1820—1892),从血统来说是个纯粹的德国人。他母亲在他出生前几个月,离开了原配丈夫姚肯·费特,离开了德国,跟随贵族出身的俄国地主阿方纳西·申欣到了俄国。于是,这个德国婴儿呱呱堕地之时,竟成了俄罗斯人的孩子。他有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艺术家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1598—1680)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创作出了巴洛克全盛时期的雕塑品。他的建筑艺术虽然较为保守,但他仍然居于十七世纪三、四位大建筑家之列。1598年12月7日,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出生在那不勒斯。他的母亲是那不勒斯人,父亲彼得罗是佛罗伦萨人,他亲自将贝尔尼尼培养成一位雕塑家。但贝尔尼尼却  相似文献   

3.
桑齐奥·拉斐尔(或桑蒂·拉斐尔)一四八三年出生在乌尔比诺市。他的父亲乔万尼·桑蒂是一个相当有才能的画家,在当地颇负盛名。拉斐尔的母亲名叫玛贾;他出生的房子至今依然屹立,乌尔比诺市市民以崇敬的心情加以精心保护。拉斐尔八岁丧  相似文献   

4.
正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法国"新浪潮"的先锋人物,他将自己融入电影中,用影像创造的生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他的电影带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他所有的创作内容和灵感都来自他经历的爱、创伤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1932年,弗朗索瓦·特吕弗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母亲来自天主教家庭,未婚先孕而生下了特吕弗,无论当时的社会还是他的母亲都把他本身的存在当作一种耻辱,认为他是"多余的和负罪怀孕的结果",所以他从一出生就伴随悲  相似文献   

5.
<正>每一位旅行者的心中都有两个秘鲁,一个在马丘比丘,一个在首都利马,一个保留着印加的古国遗存,一个演绎着拉美的魔幻季风。在利马,我将沿着作家略萨以及他爱过的那位胡利娅姨妈的足迹,寻觅这座城市的狗,找那些绿色的房子,听大教堂咖啡屋中的谈话,还有作家与姨妈走过的每一个广场。1936年3月28日,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出生在秘鲁南部阿雷基帕市的一个中产家庭。马里奥是他的名字,巴尔加斯是父亲的姓,略萨是母亲的姓,分别代表父亲和母亲的家族。  相似文献   

6.
外媒导读     
张楠 《世界文化》2014,(12):56-56
<正>百岁老妇社交网站遇阻无奈"装嫩"蒙骗过关Facebook可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近日一位出生于1900年的老太太安娜·斯图尔(Anna Stoehr)在她113岁的时候(现已满114岁)也在该社交网站上注册了自己的账号。但是由于系统默认的年龄上限只有99岁,所以老奶奶只能略施小计,回避了她的高龄。113岁是个什么概念?莱特兄弟的首次试飞是在她三岁的时候!老太太没有电话、没有汽车,但最近却购置了一部i Pad,还在注册后加了31位好友。她的儿子说母亲对生命中的所有事都那么好奇,并且会一直坚持下去。(编译自"NPR"网站)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天才布雷兹·帕斯卡生于1623年,1662年去世时才三十九岁。他死后,亲友们组成一个委员会,专门整理了他的大量遗稿并出版了《思想录》一书。尽管他是三个世纪前的历史人物,而今,甚至连遥居远东的人们都熟知其盛名,正是由于这一名著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包括了许多诸如“人犹如大自然中一根柔弱的芦苇,然而又是有思想的芦苇”之类发人深省的格言和警句,字里行间贯穿着他对人生不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有机会来参加潘石禅先生学术讲座的盛会,并且被邀做第一次的讲员,觉得很荣幸,也很不敢当。讲座这个称呼,令我们想起五世纪末的时候,南北朝的宋、齐、梁时代,有一个学者伏曼容,《梁书·儒林傅》里把他放在第一个人。他在家里讲学,常设一个高座,常有几十到百余位的人到他家里,他就升座讲说。  相似文献   

9.
故乡柳树河村,不知何时兴起每个人都要有两个三个名字,一个是"官名",是按辈份儿由教书先生给改的;一个是"乳名",是出生后由父母或亲友给改的;还有少数人被人改了绰号,有些绰号会顺延几代,叫做"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0.
<正>电影《迦百农》(Capernaum,又译《何以为家》)把镜头对准黎巴嫩的难民,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貌。印度作家泰戈尔说过,"愉快和痛苦都使人受到教育"。然而,在电影《迦百农》里,小主人公扎因的成长之路痛苦太多,快乐太少,厚重的痛苦远远超出了一个12岁男孩儿的承受力,以至于他的小小内心早早生出了"生即是死"的念头,于是将父母告上法庭,原因是父母生了他。这种充满悖论色彩的情节彰显了影片的后现代意味。影片以一个小男孩儿的视角审视难民营的生活,经历着艰难生活的扎因对自己和难民营所有孩子的出生、  相似文献   

11.
亚·里·托尔斯泰娅是列·尼·托尔斯泰的幼女,多年侨居美国,从事托尔斯泰著作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她的回忆录《父亲》是一部关于托尔斯泰生平及其著作的名著,于一九五三年在美国出版,深受欢迎,并被译成许多种语言。本刊从该书中选择一个片断译出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正>1935年12月1日,伍迪·艾伦出生于美国东海岸的纽约;1945年2月9日,米娅·法罗出生于美国西海岸的比弗利山。伍迪·艾伦伍迪的家庭不宽裕,妈妈在花店当会计,爸爸则是个游手好闲的乐天派。在离婚不流行的年代,两人凑合着生活在一起,要么连续几个月不说话,要么大声吵架,他们会为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哪个更伟大而声嘶力竭地争论。伍迪没有和父母建立起情感纽带。眼不见心不烦的他不跟爸妈一起吃饭,总是躲在地下室里一个人吃,整天抄写笑话、读漫画书或者练习魔术。  相似文献   

13.
正塔耶卜·萨利赫(1929—2009)是苏丹当代现实主义作家,被英国广播公司BBC评为20世纪最著名的阿拉伯小说家。他怀着真挚诚恳的态度描写苏丹现实生活和文化,曾获得阿拉伯小说界最具权威性的开罗创意奖。萨利赫出生在苏丹北部麦尔沃区的凯尔麦考林——一个属于卢凯宾部落的村庄。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家族中出过商人和伊斯兰教学者。他的第一个学校是一所伊斯兰宗教学校,在这里他学习了宗教的基本教义和读写的基本原则。而后,他在自己的村子里上了由当时统治苏丹的英国当局建立的小学,接着到  相似文献   

14.
外媒导读     
《世界文化》2014,(2):56-56,F0003
<正>无"e"不易字母"e"无疑是字母表中常见和常用的个了,因此要在本书中做到完全没有个字母"e"可绝非易事。但法国作家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却做到了这点。他于1969年写作的法语小说《消失》(La Disparition),整整300页没出现个"e"(当然,作者的名字除外)。这种讳字体小说(lipogrammatic novel)充满了自我写作约束或文字游戏。有趣的是,这本小说在被苏格兰小说家吉尔伯特·阿代尔(Gilbert Adair)翻译成英文版(A Void,中文译为《空白》)后,同样没有字母"e"。(编译自Oddity Central网站)  相似文献   

15.
拓展人们视野的作家石巍编译拉尔夫·埃利森以其唯一发表过的一部力著向千万人展示了美国黑人的生活──一个被人们忽视的角落。拉尔夫·埃利森一生只发表了一部小说,但谁也不认为他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作家,却公认他是美国文坛的一位奇才。他1952年发表的小说《看不...  相似文献   

16.
在中世纪的百年战争中,英军包围了法国的加莱城,法王慑于敌人的强大,放弃了该城。英王爱德华要求加莱全城居民无条件投降。不过,他还是愿意让城里的居民和平地生活,条件是:六个最有声望的居民必须颈上捆着绳索,手持此城和城堡的钥匙,赤脚离开该城,听候他的发落。第一个最富有的居民站了出来,说:“我已准备好为祖国牺牲。”随即,其他五位居民也一个接一个地站了出来,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脱下衣服,身上只剩衬衣,将绳索绕在脖子上,手握本城和城堡的钥匙,向敌营走去。他们被押到刽子手那里,但王后的祈求和眼泪终于打动了国王的心,他答应赦免他们。五百多年过去了,人们计划为这些拯救加莱的义民建立一座纪念碑以资纪念。法国著名雕刻家奥古斯特·罗丹接受了这一委托。罗丹希望这座六人群像放置在该城的市政广场,底部稍高于人行道。他不  相似文献   

17.
正与猫度过的时光从不会荒废。被猫治愈的不只是夏目漱石出生在日本一个普通的八子之家的夏目漱石(1867—1916),后来成为日本著名"国民大作家"。《我是猫》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作品。1903年梅雨初晴的一天,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猫走进了夏目漱石的家。此时的夏目漱石正在遭受着神经衰弱的折磨,又痛失了人生挚友正冈子规,他的脾气变得十分暴躁,即使面对妻子和女儿也是动不  相似文献   

18.
哈里叶特·比彻·斯托夫人所作的一部反对蓄奴制的优秀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但是,小说里的汤姆叔叔这个形象的主要来源,却鲜为人知。原来,书中的这个人物出自一个确有其人的奴隶。此人于1789年出生在马里兰州,名叫乔赛亚·亨森,是他为斯托夫人提供了黑人主人公的原型。根据乔赛亚·亨森的自传,我们知道他父亲由于殴打企图污辱他母亲的白人  相似文献   

19.
俄国伟大诗人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涅克拉索夫诞生于乌克兰的涅米洛沃村。他的父亲,一个不太富有的地主,当时在军队中服役,官衔是大尉。儿子出生后三年,他以少校的官衔退职,在雅罗斯拉夫尔省的祖传领地格列什涅科沃村定居。在这里,距伏尔加河不远的农村中,在无边无际的田野和草地中间,未来的诗人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涅克拉索夫童年的记忆与伏尔加河紧密相连,后来,他把许多热情洋溢、充满柔情的诗歌献给了这条大河。“美好的河流,人民的养育者”——他这样称呼这条河流。然而,正是在这里,在这条  相似文献   

20.
<正>评论界对于Grant Wood(1891—1942)的作品一直褒贬不一,要么嗤之以鼻,要么极力推崇。不同政治派别和艺术偏好的观者常把他与Norman Rockwell相提并论。Wood极具讽刺性的作品同时也遭致了强烈讥讽。几十年来他的作品都被排斥在艺术史之外。精于自我神话化,这位来自美国爱荷华州的淳朴农民开创了民粹主义艺术风格,表现人们的不安与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