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权利平等,主要指在法律上要保证每个公民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均等,一般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单凭教育自身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是指正义平等的教育,泛指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教育平等。从哲学范畴观之,我们国家的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权角度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教育理想,教育平等、均等与公平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就目前而言,我国基本上是教育平等似“实”而非、教育均等美梦难圆、教育公平摇摆不定。根据我国的国情,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必须立足平等、追求均等并力求公平。  相似文献   

4.
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不仅仅指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权,还指拥有均衡的教育资源,包括城乡拥有均衡的教育教学设备、师资水平等,包括学生拥有均等的参与竞争和发展的机会,只有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发展和竞争机会,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但生活中,教育公平是否离我们还很远.  相似文献   

5.
县域内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向群 《广东教育》2008,(2):54-57,67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教育成果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就义务教育而言,教育公平主要指起点(入学机会)均等和过程(教育条件)均等。从我国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看,起点均等的问题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已得到较好的解决。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公平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教育过程的均  相似文献   

6.
向丽 《教育探索》2005,(10):37-39
教育平等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均等一般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义务教育首先是起点阶段公平优先的教育:教育机会均等不仅是一种理想,而且是一种公平的制度。现阶段我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显性的教育法制建设,同时要排除各种隐性教育制度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教育公平的三种代表性观点国外关于教育公平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起点均等论,指入学机会均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一战前这一观点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目前,国际组  相似文献   

8.
关于教育公平的三种代表性观点 国外关于教育公平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1)起点均等论,指入学机会均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一战前这一观点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目前,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期望,也首先集中在保障学龄儿童入学机会的公平上,而且主要关注贫困地区(家庭)儿童以及女童的入学机会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包括水平性公平和垂直性公平.教育的水平性公平,是指政府、学校和老师对于所有有着相类特征和需要的学生要平等对待,提供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让这些学生从中得到同样的收益机会.这主要强调入学机会均等和教育条件均等.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是"教育制度的公正性与合理性的统一".教育制度的公正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所有人;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胡森提出了教育公平的三方面含义:1.起点公平,指入学机会均等;2.过程公平,指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均等;3.结果公平,指所有人都取得均等的学业成功机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胡森通过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提出的三个方面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笔者也同意这样简单明了的界定.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国的教育平等问题,需要明确几个关键问题:公平与效率、权利平等与实质平等、机会均等与结果均等。在现阶段,在教育的不平等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情况下,必须体现"公平优先,效率兼顾"的原则,在公平的前提下追求效率;不但要重视权利的平等,更要关注实质的不平等,以及教育的不平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既要关注微观个体的机会均等,也要关注宏观上结果的不平等,重视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教育补偿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公平与效率是一对古老的话题,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公平”即平等,在收入分配领域,是指社会成员收入的均等化。关于“公平”,英文中有两个单词:Justice,词义为正义、正当、公正、公平、合理、公道等;Equality,词义为同等、平等、均等。公平、均衡、公正、合理等。上述两个词在概念上是相似的,在英国和美国尤其如此。从历史上看,大多数学者也没有将这两个词作严格的区别①。本文将“公平”与“平等”、“均等”作为一个概念使用。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效率指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劳动生产率或经济资源利用率。收入分配有三种标…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不公平是一个显性问题;如何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课题。作为教师,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不能置身事外,要从实现班级教育公平做起,做到三"要"三"不要"。一、要"有教无类",不要"有教勿类"教师要想实现班级教育公平,首先要做到"有教无类":不问学生的家庭背景、民族、年龄、性别等因素,而给予学生均等、平等的教育;不问家长的职业好坏、职位高低、职级大小,而给予家长平等、平实的交往。然而,一些教师不是"有教无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认为,经济学中的公平的含义主要是指收入的均等分配,与收入的平等含义相同,而不是指经济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享有平等的地位,按要素贡献分配收入。其次,分析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认为效率与公平是最大化社会福利、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两个基本条件,但它们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不能兼得。由于效率的提高是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物质基础,且均等分配收入必然损害效率,所以,在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时,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正> 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厂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原则,即该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我们须从三个层面上来全面准确地理解该原则的含义,即第一个层面:指受教育者在入学机会上的均等,或称起点上的均等;第二个层面:就学条件(或称就学过程)的均等,也称过程上的均等,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在课程内容、师资水平、教育设施等方面得到同等的教育条件;第三个层面:学业成就上的均等,或称终点上的均等,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业的完成等方面得到均等的实现机会,二是指给受教育者予一种均等的就业选择机会。(注:本文所称的“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等同于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6.
一、对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理解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指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  相似文献   

17.
公平即公正和平等,是指以一定的价值规范对人们的权利或财产在性质上和数量上平等状况的推断。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温家宝总理也曾强调,"教育公平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所谓教育公平.在我国普遍认为是指下列三方面的内容:即(1)起点均等论,指入学机会均等。(2)过程均等论,指教育条件均等。(3)结果均等论,强调学业成功机会均等。教育公平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界面临的突出问题,因而受到2005年召开的全国人代会和政协会的普遍关注,以至成为“两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有的学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因为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将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不公。  相似文献   

19.
张晶 《教育文化论坛》2009,1(2):121-121
教育公平是指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包括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发展理念和目标,不仅为改善教育公平状况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得增进教育公平具有更大的政治合法性和现实可能性,而且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即如何构建面向未来、与和谐社会目标相一致的理想教育,完成从问题查处到政策调整,进而到理论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浅论公平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资源的均等享有是影响社会流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均等公共教育投资的占有,努力实现公平教育,给更多的底层阶级创造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底层阶层的上升流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从公平教育有利于社会阶层的优化来探讨公平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