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方案一:同学们,今天是猴王的生日,它给小猴们带来了最好吃的仙桃。请你们帮帮猴王,把它平均分给4只小猴。仙桃就在桌上的信封里,请大家一起分分。学生操作,汇报。生:我们把4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猴子分到1只桃子。师:那你知道这只桃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吗?生:……(学生操作过程中的桃是分散的,没有整体的感觉。)师:我们把这盘桃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多媒体显示。)生:每一份就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师:我们把4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还有哪个小组来汇报?生:…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六册第64-65页。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如果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  相似文献   

3.
教学除法的含义,要使学生分清楚两种分法:第一种分法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第二种分法是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求分成多少份,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如何使学生正确地区分两种分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教师的  相似文献   

4.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正在讲解知识时,往往会遭遇思维活跃的学生出乎我们意料的质疑:例1: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三下《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时,安排了复习二分之一的环节,讲到"两只小猴平均分一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老师,我分过桃,一个桃没法平均分,中间的桃核根本就分不下来。"老师无言以对,赶忙打圆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平均分'  相似文献   

5.
实例一 在一堂"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课上,有如下一段教学过程: 1.出示图:猴妈妈拿出了一盘桃子(共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要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用哪一个分数表示?  相似文献   

6.
四、表内除法 (一 )主要内容有 :除法的初步认识 ,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 ,除法应用题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含义。从应用来看 ,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第二种是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 ,求分成几份。第一种分法即学习平均分。教学例 1时 ,教师提示学生将 8个小正方体分成 2份 ,可以怎样分 ?1和 7、2和 6、3和 5、4和 4。分得结果有什么特点 ?4和 4同样多。把8个小正方体分成 4个和 4个 ,同样多 ,这就是平均分。把 8个小正方体 ,分成 4份 ,每份要同样多 ,该怎样分 ?学生分组操作。…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平均分的意义”教学 1.把6张扑克分给两个学生,有几种分法? 2.平均分的概念。 (1)比较上面几种分法,哪一种分法比较特殊?为什么说它特殊? (2)像这样的分法我们给他取一个名字,你能吗? (3)什么叫平均分? 3.判断平均分,并说明理由。 (另补充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不平均分两种情况。) 4.平均分的分法。 (1)平均分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相似文献   

8.
<正>某教师执教苏教版二上《认识平均分》,创设了"猴妈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猴妈妈把6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回答1和5、2和4、3和3等情况。教师追问:"你们觉得猴妈妈会选择哪一种分法?"学生的回答无一例外都是"3和3",理由是"这样最公平,分不公平就会打架"。从问题的显性目标来看,由相同个数引出平均分,无可厚非。但从隐性目标来看,平均分的过程和方  相似文献   

9.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除法应用题、特别是倍数应用题的基础。困此,使学生掌握好除法的两种分法非常重要。从应用上看,除法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也就是两种“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第一种分法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第二种分法是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多少份,也就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教学设想如下。第一种分法1.游戏分花,理解“同样多”。(1)把6朵花分给3个小朋友,第一个小朋友3朵,第二个小朋友1朵,第三个小朋友2朵。问:他们分得的花同样多吗?谁多,谁少2(2)如…  相似文献   

10.
执教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根据分数概念中最核心的、最本质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总数、份数、每份数),我设计了下面的学习活动: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自己设计盘子中桃子的个数,分一分,写一写。(用画图的方法表示)下面摘录的是部分学生的作业: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简析 “九义”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从除法应用来看,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也就是两种分东西的方法: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另一种是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多少份。前者是“逐一分”,后者是“逐份分”。这两种情况归结起来都是平均分”,只是分的方式不同。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就要使学生按照“九义”教材的这一思路,通过直观的、形象的、描述性的方式知道除法的含义,分清这两种分法。  相似文献   

12.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的小学数学实验课本第三册在第一单元编入了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教材通过两种分东西的方法引出除法的含义:(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2)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求分成几份。这部分知识对刚升入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理解的。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两种分法,掌握除法的含义,实验教材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材安排上把两种分法集中安排,教学第一种分法后,接着教学第二种分法,然后再把两种分法进行比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加强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实践证明:教材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正>一、区分对比,建构除法含义1.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把12个竹笋进行平均分,你会怎么分?”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提问:这两种分法有什么区别?引导发现“平均分”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先确定份数;另一种是先确定每一份的数量。将“等份分”和“包含分”融入到平均分的应用过程中去。2.展开活动,学生分一分、圈一圈并用“连减”方法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初步渗透“连减”模型,引出除法算式。教师提问:“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里各数的意义,并且给出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定义。  相似文献   

14.
一、内容 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二、缘起 从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来看,客观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二是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今天这节课是学习平均分的第二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突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的过程。例题出示了各种不同的操作:一个一个地分,几个几个地分……让学生体会不管怎么分,结果都是相同的。作了充分的课前准备,  相似文献   

16.
有关说明 “除法的初步认识”安排在统编课本第二册,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要使学生理解两种分法:(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2)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1份,求分成几份,也就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现行统编教材把这两种分法分开在第二册和第三册中讲。学生学习第一种分法的时间比较长,往往形成思维定势,影响第二种分法的学习。人教版的义务教材把这两种分法集中编排,教了第一种分法后,接着教学第二种分法,然后两种分法进行对比。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两种分法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区分两种分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比较完整地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体现教材、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教师在  相似文献   

17.
从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学生在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时会有两个认知障碍:首先,不习惯把一些物体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其次,教材中的例题是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的个数是一个整数,学生对用分数表示觉得难以理解。如何让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建构,笔者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一位老师在执教一节三年级数学课《认识分数》,讲桌上摆着一个盘子,里面放着4个桃子。老师问学生:"如果把这些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怎么分呢?每只小猴分几个?这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谁能帮老师分一下?"顿时,每一个学生都高高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想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课例简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学时可先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再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清楚平均分的过程,直观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本节课的导学,要重点放在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引导学生感知上。【导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新课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把一些物品分成多少份的问题。现在我们就采研究关于分东西的学问。二、讲授新课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让学生上台演示:把6支铅笔分给两个孩子,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各种不同的分法进行概括,让他们明白可概括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一样,另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不一样。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的结果每份一样的情况。同时告诉学生,分的结果每份“一样多”在数学上称为“同样多”。2.教学例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教师出示例1:把8个方块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分分看。(1)引导学生思考:要分的方块有多少个?要分成几份?分的要求是什么?待学生一一回答完后,再引导他们思考  相似文献   

20.
【案例】数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课件出示图片及录音:猴妈妈运来了一车桃.小猴兄弟四个可高兴了。它们想:哇,这里的桃真多啊,妈妈一定会平均分给我们吃的,我们每只猴可以分得这车桃的几分之几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