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象的问题在中西绘画美学中举足轻重。在中国绘画美学中,审美形象始于"象";在西方绘画美学中,审美形象始于"形"。中西绘画美学相异的范畴反映出两种不同的艺术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气韵论在谢赫的"六治"中被表述为"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的第一法则。"艺术即模仿"是流行于古希腊时代,甚至迄今为止仍是西方艺术的主导理论之一。中西绘画美学依托"气韵论"与"模仿说"等命题各自成立。在审美效果上,二者折射出中西绘画在主客体关系上迥然有别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3.
绘画创作过程,是使无生命的自然物溶心、主体无形的"情"铸形,形成心物一体、情景交融的意象。绘画创作是一个完整的意象思维过程,涉及到绘画意象的发生、形成和传达三个阶段。明代中期画论家绘画意象创构思想有其特点,在绘画意象发生上,主张绘画意象是心物适然相遇的物我冥合、是主体受对象"感兴"触动的神会心得,突显主体审美感知在绘画意象发生中的基础意义;在绘画意象孕育形成上,主张"外静内定"观,突显绘画意象与画家"性情"的本源性关联,强调画家"士气"与"博古"修养对绘画意象创构的作用;在绘画意象传达上,主张画家"即兴"作画,突显绘画意象创构的灵动自由和不受羁勒。明代中期绘画意象创构思想,较比于明代前期重"教化"与"师造化"观,表现出重"墨戏"与"师心源"的转向;相较于元代文人画重"寄兴"一路,表现出对体物象形的强调和世俗趣味的留恋。  相似文献   

4.
江户时代是日本庶民艺术在城市获得发展与成熟的阶段。当时日本绘画以江户城与京都为中心,至江户中期,从中国传入的写实风格在长崎逐步发展并形成“南苹派”,将一股写生新气息吹向日本画坛,影响了“圆山四条派”及伊藤若冲等人。  相似文献   

5.
正萂村,宁静的"天子"故里走进萂村,便置身于一种古朴祥和的氛围中了。萂村,藏在宾川县西面与大理市海东、挖色毗邻的一个山间小坝中。"萂",在一般的字典里查不到,据说只有在康熙字典中才能见到它神奇的身影。它在网络上的解释一律都非常简洁:读音hé,古书上说的一种草。而在方言里,"萂"字读作"wō"。在白族话中,"萂(wō)村"音为"wō hěn",意为"山窝里"。在萂村,果然生长着萂草。萂草成熟时的草秆,是做唢呐  相似文献   

6.
正京都作为日本首都的时间长达11个世纪,这里的文化遗产保存得非常完整,其中艺伎文化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艺伎"的"艺"代表才艺,"伎"指人,"艺伎"就是精通才艺之人,她们是舞者、歌手、乐师、艺术家乃至知心密友,更是魔法师,用魔法变出奇幻世界,神秘而又独特。公元17世纪,在日本京都著名的祗园花街的古老街道上,一些女子匆匆而过。这些迷人的背影穿街过巷,仿佛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了今天。一转眼,美丽的身影又消失不见了,激起人们的幻梦和欲望。华美的和服,雪白的罗袜,  相似文献   

7.
古民居经堂壁画是有别于藏传佛教寺院壁画的一种壁画形式。文章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相关研究结果,试对俄巴绒二村古民居经堂壁画的年代、壁画题材、绘画风格技法以及相关佛教史内容等进行初步研究。俄巴绒二村古民居经堂壁画对研究清代壁画题材和相关佛教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亚梅 《世界文化》2010,(12):31-31
<正>到京都旅游,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有变身"舞伎"的照相服务,不仅是外国人,很多日本女性也愿意花上1万多日元,在京都有名的鸭川边,拍下自己变身舞伎后的艳丽身影。"舞伎"到底是什么呢?"艺伎"这个词可以让人马上联想起日本。她们涂着厚厚的白色粉底,穿着和服,在客人的身边陪酒。或者有人会联想到一  相似文献   

9.
岳力 《世界文化》2008,(7):32-32
保罗·克利的绘画由一系列矛盾的特质构成,即他的作品体现出一种对立与统一。譬如,他的画风具有儿童画的特点,单纯而富于情趣,但内涵却相当丰富,技法也异常圆熟老到;他的作品极富幻想性,在制作上却又像数学一样精确;他的部分绘画中有着抽象和变形的因素,但与他的好友康定斯基等人不同,这些作品仍未脱离具象绘画的范畴,而是在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此外,他的作品既有完美的视觉形象,又有很强的音乐性。而理性与荒诞、温情与冷竣等诸多矛盾因素都和谐地统一在他的绘画中。我认为,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克利绘画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11月29日,日本战后第7位首相、被誉为日本"战后保守巨星"的中曾根康弘在京都一家医院去世,享年101岁。中曾根康弘任首相期间,首先提出了"战后政治总决算"口号,致力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经济上,他大力推行日本国有铁道、电信电话公司、日本专卖公司等三大国营机构的民营化。同时,他强化日美同盟关系,称日本要成为美国的"不沉航母",并与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建立起密切的私人关系。逾百岁高龄的他,亲历了日本大正、昭和、平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绘画理论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形成了即兴抒怀、撷微阐幽的绵绵情怀和寂静遐思、细致入理的感悟思绪。从""应目会心"的格物思虑到"意在笔先,得心应手"的感兴景致、从"形容出造化,想象出天地"的神思情愫到"立身画外,存心画中"的凝虑情结,中国绘画艺术的"师道法而后师自然"的理性渲染思路被发展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本文以"雨"为题材,探索了"雨"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洒脱展现,以寻找属于当下的"雨画"创作语言。  相似文献   

12.
正讴歌声韵满村坊坊,本义为城市街市里巷的通称。古代把城邑划分为区,通称为坊。坊,古字"埅",通"防"。坊,相当于如今的社区。唐武德颁《武德律》,令"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但一般城居者仍受田务农。宋代区分坊郭户和乡村户,理论上,村与坊南辕北辙。村、坊乃城乡对立。村自村,坊自坊。邑居者为坊,田野居者为村,不准再随便迁移。当然  相似文献   

13.
老甲似乎没有担任过重要职务,甚至也没接受过重要任务;他在"京华"却无"冠盖"。然而,在绘画,尤其绘画牛、马一科,他却创造不朽的奇迹。他和他的画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中国2000多年的画马历史中,约有4次大的历史变革,其一是汉代,以汉画像为例;  相似文献   

14.
正自16世纪初期莫卧儿帝国宫廷绘画对基督教艺术的模仿与借鉴开始,印度基督教绘画艺术就已不经意间开启了基督教绘画艺术本土化的探索。在随后的近五个世纪里,印度数代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基督教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从耶稣形象的变化中可窥见一斑。无论是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还是创作风格的选择,都已拥有了显著的印度特色,呈现出印度艺术家对基督教与耶稣本土化方面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努力,为世界基督教绘画艺术积累了大量的创作与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15.
石涛作为"清初四僧"之一,绘画与书法艺术都具有很高的成就与境界,画款书法作为其绘画的有机组成部分,代表了石涛集古出新、开张恣肆的书法艺术特征。他的画款书法主要是围绕绘画的幅式安排、艺术观念、风格意境、审美表达而题写的,具有古质朴拙的风格美、随形就势的章法美以及文图并茂的意境美,并给后世画家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大理文化》2014,(7):I0005-I0005
正"六一"儿童节前夕,大理世通快递有限公司在南涧县宝华镇拥政村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大理州邮政管理局领导、世通快递负责人和宝华镇主要领导参加了爱心助学启动仪式。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善举照亮企业和谐发展之路。拥政村地处南涧县宝华镇南部,辖域较大且人口众多,村中部分在校学生由于亲属残疾、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造成学业难以为继。大理世通快递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与州邮政管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书法与绘画这对姊妹花,植根于华夏大地之沃土,双双得以茁壮成长,进而成为世界艺术百花园内的两朵奇葩。关于"书画同体"的说法,古已有之。若上溯至盛唐,张彦远早在其传世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引述过:"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并明确地指出:"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后至元代,赵孟頫因在《枯木竹石图》上的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为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向深入,把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真正把基础在"学"、关键在"做"、重点在"改"的要求落到实处,以此增强党员干部做好精准脱贫工作的信心,州文联党组在"两学一做"活动中.创新学习教育方式。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课堂搬进了扶贫挂钩村。5月4日.州文联党组成员一行3人在书记、主席杨子东带领下,结合"两学一做"的具体要求,深入扶贫挂钩村祥云县刘厂镇东甸村进行调研。调研组一  相似文献   

19.
正从奈良乘车只需不到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京都。对京都的神往要超过东京,这主要因为京都是日本故都,是宗教、文化中心的缘故,以往通过日本文学作品对京都有一些感性了解,金阁寺、平安神宫、岚山等风景名胜由文字产生的想象情景都很清晰,最深刻的莫过于那些身穿和服、温柔无比的日本女人,这次京都之行,上述的情景应该得到印证才是。  相似文献   

20.
唐·德里罗1936年11月20日出生在纽约市福特汉姆区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童年时曾随父母迁居宾夕法尼亚州东部的波维尔市。1954年,德里罗进入福特汉姆大学学习神学、哲学和历史。现代派绘画、爵士乐、欧洲电影和格林尼治村的先锋艺术带给他乐趣和教益。从小受到的天主教教育一直影响着他。在教堂的神秘气氛、仪式、教义中,他看到虚构的抽象体系、教条、信念如何操纵人的思想与行为,并驱使他们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