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寻根》2020,(5)
正什么是"老味"在天津餐饮市场中,"老味"一词使用得非常频繁。一般来讲,"老味"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餐馆饭店的招牌上,如"老味饭店""老味菜馆"等;一是用于菜品或食品名称之前,如"老味素什锦"等。前一种情况在其他城市或地区也有所存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正>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他被马克思誉为"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实验哲学之父""近代自然科学直接的或感性的缔造者"。他曾经写下了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科学的新工具》(Novum Organum Scientiarum),在其中他提出了人类认识上存在着四种"虚假的偶像"(Idola,  相似文献   

3.
正游民指的是没有固定居所、四处流动的一类特殊人群,是与定居民相对应的一个文化概念。在爱尔兰,游民的名称有"白铁匠"(Tinker)、"漫游者"(Wanderer)、"旅行者"(Traveller)、"流浪汉"(tramp)、"路上的人"(people of the road)等多种变体。他们游离在城乡常住人口形成的固定社区之外,没有固定居所,也没有固定收入来源,通常是最底层、最贫困的人群。本文将要讨论的是爱尔  相似文献   

4.
導論 "现代性"(modernity)一詞與"现代"(modern)、"现代化"(modernization)、"现代主義"(modernism)在各學科用之甚廣,不易界定。西方中古時代約六世紀峙,始出现"现代"(modernus)這一名詞,産生"现在的時間感"(modernitas),以及"现代人"(moderni)的意識。现代意識必然與"古  相似文献   

5.
王彪 《华夏文化》2014,(1):27-28
<正>"渔父"是杜牧诗意象群中一个独特的符号。杜牧首次引"渔父"意象入诗见于《润州二首》,有确切年月可考者16首,年月不详者7首,分别作于文宗、武宗、宣宗等不同时期。该意象常见的表达形式有"钓竿""钓翁""钓歌""渔歌""钓鱼郎""垂钩"等。杜牧为何如此青睐"渔父"这一意象?"在文艺创作中,以心灵图式为蓝本对客体对象的特征进行抽象的结果,正是这类合适的形式,内觉与之遇合形成特征图式。"(巫汉祥:《文艺符号新论》)"渔父"意象恰恰就是反映杜牧心灵图式,  相似文献   

6.
正以德报怨是老子的重要思想,其原文出于《老子》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有些解《老》者对《老子》第63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的经文提出质疑,如姚鼐、奚侗、马叙伦、蒋锡昌等,这是不可取的。帛书《老子》甲本正作"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可见今本《老子》第63章的内容无误)与该章义旨相关的第49章则说:"善者吾善  相似文献   

7.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纳博科夫《洛丽塔》这是《洛丽塔》开头的一段著名独白。"洛丽塔"(或称"萝莉"),自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小说中出现以来,这个原本被视为"小妖精"的  相似文献   

8.
丁燮山 《寻根》2015,(3):34-38
眼镜之传入一般认为,现代眼镜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的玻璃作坊,时在13世纪,经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康熙字典·雨部》""字条中,引南宋末赵希《洞天清录》云:"(一词系阿拉伯语"A lunwainat"一词的音译),老人不辨细  相似文献   

9.
正各地"老鼠娶亲"简介"老鼠娶亲"也称"老鼠嫁女""老鼠娶媳妇",是以老鼠为主角的民间故事与民俗艺术,"据统计,它覆盖我国19个省(市)100多个县市","并且多流传于我国古代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谢昌一:《老鼠娶亲的民俗和艺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因其跨省市众  相似文献   

10.
正殷代是否有牛耕,历史教科书持论谨慎。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1962年版商代篇只提到牛可食用,"也可用于驾车负重。"(96页)1976年版修订为"商代可能已发明牛耕","但即使有了牛耕,也不可能推广。"(188页)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言西周农业表述为"耕田用人力,通常是两人合作,这就是所谓耦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40页),言战国"大约和使用铁器同时,也开始用牛耕田"(65页),意思说牛耕  相似文献   

11.
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具有极为完备的理论形态的诗歌批评专著,其理论形态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品"的形态:在体制结构上,以定品第为经,品诗味为维,兼及立标准、溯源流、叙逸事。在批评方式上,采用具有个人性、体验性、直觉性、审美性、概括性、抽象性等复杂特征的"品味"批评;话语言说上以印象式概括和"比兴"言说为特点。《诗品》之"品"是一种融社会政治批评与美学艺术批评为一体的诗学形态,是智慧、灵性、诗性的东方诗学典范。继《诗品》之后,各类诗式、诗格、诗论、诗话等诗歌批评著作蜂拥而出,总归有唐代的"格""式"类和宋代的"话"类,而就其批评理论形态来说,则都属于"话"类了。  相似文献   

12.
正北方很多地方方言中有"拉黑牛""装蒜"两个俗语词。"拉黑牛"是赌博或买卖过程中的一种欺诈行为,"装蒜"指装糊涂或装腔作势。关于二者的来源和理据,已有学者做过解释,但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笔者认为,"拉黑牛"用"拉""黑"二字来表示欺诈,"牛"只是为了生动形象而加的宾语;"装蒜"是"装酸"的谐音。二者均是词语生动化的结果,也反映了社会文化。拉黑牛拉黑牛是赌博或买卖过程中的一种欺诈行为。"拉黑牛  相似文献   

13.
东瀛"三曲"     
日本的"三曲"(Sankyoku),并不是三首曲子,而是一种日本古典器乐演奏的艺术形式.这里的"曲"是指乐器,简单地说,"三曲"就是三种乐器进行合奏的意思.三种乐器中,筝和三味线是固定的,第三种乐器是胡弓或尺八.  相似文献   

14.
萨拉乌苏遗址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的萨拉乌苏流域,1922年首次发现,著名的"鄂尔多斯人"(河套人)及萨拉乌苏文化便以该遗址为代表。"萨拉乌苏"(蒙语,"黄水"的意思),当地人亦称"红柳河",起源于陕西省西北部的白于山北麓、由西南  相似文献   

15.
"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以降,无不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但却有所不同。荀子提出"壹于道",注重对"道"的知与行,其主要特征是加强了"心"在"知道"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心"的修养,且始终是以"中"贯穿"虚壹而静"的修养过程中,"虚""壹""静"三者均需要在"中"的规范下完成,"中"既是其本体之依据,也是其实践之方法。荀子通过"知"构建了"心"和"圣"(道)之间的联系,通过"知"来描述"圣",通过"心"来实现"圣",以此实现儒家"成圣"之理想。  相似文献   

16.
清华简《系年》所记商周之际的"奴卢之戎",与秦封泥中的"奴卢"、《汉书》所记河西"罗虏"可以对读,本属于西北地区的羌系人群。从先秦到秦代的"奴卢"、汉代的"罗虏",再到唐代作为彝族先民的西南乌蛮一部的"卢鹿",以及近代的"罗罗"(彝族),可能存在源流关系。结合秦封泥及其他历史资料分析,"奴卢之戎"是秦奴婢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樊迟曾向孔子请教"学稼""为圃"的学问,孔子不悦,直斥其为"小人"。(《论语·子路》)虽然"小人"并非一定是道德贬义,但仍不免有轻贱粗笨体力劳动的嫌疑。蔡尚思先生曾谓孔子的思想"不利于劳动者生产者,而大利于有闲者享乐者","孔子的圣,原来只是圣于贵族生活"(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评(附补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1页)。也有学者指出,孔子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体现了鄙视劳动人民的贵族偏见"。  相似文献   

18.
<正>"陌生化效果"(verfemdungs effekt,或译"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要概念。大多数时候,人们把它当作一种表演方法,即演员在表演时与所演的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是化于角色之中),使观众能保持一种清醒的批判态度(而不是与剧中人物发生共鸣)。但"陌生化"首先属于认识论的范畴,用布莱希特的话说:"什么是陌生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从传统跨入现代有两个标志:在政治上是辛亥革命,在思想与文化上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性质很明确,先例也很多,例如法国大革命、"土耳其青年"(Young Turk)革命,和十月革命。新文化运动就复杂多了,因此它的性质有种种不同说法。最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它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胡适很可能就是这么看或者期待的:例如,他所指导、推动的学生杂志《新潮》就有Re-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新出材料,对西周金文中的"京宫""周庙""康宫"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西周金文中所见"京宫"在周初武王时应包括二宗庙:太王、王季,周康王之后"京宫"不再出现。周初武王取得天下后立文王之庙为"周庙",成王时"周庙"含有文王、武王二庙,康王时"周庙"含有文王、武王、成王三庙,到穆王时"周庙"则形成仅有文武二庙的"周庙"并成为周代世世不毁的太祖太宗之庙。西周金文中"康宫"是西周王宫之名,含有"康庙""昭宫""穆宫""?(夷)宫""剌(厉)宫"等,同时还含有文武王的"周庙"。西周中晚期的是文武王"周庙"加近亲父亲、祖父、曾祖父三庙而为五庙,加始祖后稷及"所自出之帝"的帝喾共有七庙。西周晚期"康庙""昭宫""穆宫"当祧入太庙而未祧的现象是另有其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