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怪雨伞     
有一个漂亮的小伙子,把黑皮鞋擦得锃亮,换上一件雪白的新衬衣去看电影。电影散场的时候,外边正“哗哗”下着大雨。小伙子很生气,他骂了一句非常难听的话,接着说:  相似文献   

2.
小题·大做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推崇卓别林的电影。一次。他在给卓别林的信中写道:“你的电影《摩登时代》,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懂,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人。”卓别林在回信中写道:“我更加钦佩你。  相似文献   

3.
欢乐无限     
爱因斯坦和卓别林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推崇卓别林的电影。一次,他在给卓别林的一封信中写道:“你的电影《摩登时代》,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懂。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人。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4.
2010年,有部电影在前南斯拉夫掀起热潮,票房接近《阿凡达》的两倍。而点燃我对乌拉圭热情的,正是这部电影。 电影的开始,一个小男孩在路灯下独自颠球。他自言自语的这番话,一下子抓住了我:“我妈妈说,一个人怎么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活,怎么做梦。”这小男孩只有一条健康的腿,但非常乐观。当他喜欢踢足球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人有时需要两条腿。  相似文献   

5.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推崇卓别林的电影。一次,他在给卓别林的一封信中写道:“你的电影《摩登时代》,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懂,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人。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6.
电影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之当今中国大规模地引进外国影片、且以英语影片居多,因此,电影片名翻译尤显重要。电影的本质与电影片名的功能决定了电影片名中“他者”的存在;同时,源语片名必然与文化“他者”紧密相连。与汉语文化相比较,英语电影片名中存在语言及思维层面的文化“他者”,对其加以清楚的认识,有利于电影片名翻译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万泉河 《家长》2014,(2):79-81
最近我迷上了宝莱坞电影,当无意中搜到一部影评分数非常高的《地球上的星星》时,我立即被片花中外表酷似“小罗纳尔多”的男孩回回的表情所吸引,于是抱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这部近3个小时的电影。看了该片一个多小时,我着实烦透了伊夏这个“熊孩子”:他太招人恨了,连校车司机都因为每次发车前单单少他一个而对他反感之极,而他竟然还若无其事、优哉游哉地浪费着大家的宝贵时间,独自躲在角落里发呆。  相似文献   

8.
李雯欣 《文教资料》2011,(36):154-156
安德烈一塔可夫斯基这位世界著名的电影大师享有“银幕诗人”的美誉.他对电影语言的杰出贡献具有公认的典范意义。塔可夫斯基以其内省的气质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创了一个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世界。同时,他以“雕刻时光”为核心的电影美学观念阐释了他对电影与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手冢治虫生于1928年,本名叫“手冢治”,因为他小时候对昆虫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上学时在名字后面又加了一个“虫”字。手家治虫14岁(1942年)那年在电影院里看到了中国万氏兄弟制作的动画片《铁扇公主》,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和震撼,于是立志要走漫画创作的道路。他18岁(1946年)开始  相似文献   

10.
《学子》2003,(6):63-63
1926年,爱因斯坦来到美国加里福尼亚讲学。他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念头,非常想见见美国当时红遍天下的电影演员、滑稽大师卓别林先生。卓别林一边迈着他那八字步,一边寻思,“这个大科学家怎么要见我呢?他想要干什么?莫非我身上有什么相对论的奥秘之处,他要研究……?这个相对论的发现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环球电影制片厂的一个客厅里,他们终于见面了。  相似文献   

11.
在欧美当代小说家中,似乎没有谁比睿智的米兰·昆德拉更为自觉地关注并探究“存在”了。这既可证明于他非常理论化的小说论,也可证明于他极为个性化的小说创作。这或者是与他自身“存在”颇多曲折坎坷的事实相关:出生于年轻、多事、多变的捷克斯洛伐克(现在它又一分为二了);曾有共产党、工人、爵士乐手、大学教授、新浪潮电影与“布拉  相似文献   

12.
"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他者”与“解构”作为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关键词,是受拉康精神分析学和德里迭“解构”哲学的启发。前者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提供了参照视角,而后者则使其获得了方法论的启示,二者是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核心概念。同时,从“他者”到“解构”的过程,昭示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在寻求女性自觉意识路途中的思考足迹,即从形象揭示到文化颠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方毅的三次批示改变职业生涯 1976年5月,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电影厂工宣队领导找到了叶永烈,要他担任内片组组长,拍供内部观看的电影。工宣队领导找叶永烈的原因是,这种“中央交办”的影片从接任务到出片,一般要求是十天到半个月,这是非常快的速度。叶永烈虽然在文革中挨批,但业务能力是公认的,拍电影比较快,他们不得不请出他这个“臭老九”。叶永烈拍了很多京剧唱腔,拍了杂技。当时,叶永烈并不知道这是给毛主席拍的。1981年,叶永烈任导演的电影《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  相似文献   

14.
梦幻影院     
最近,我的中学同学老皮在西单开了一家“梦幻影院”,他送给我三张电影票,让我一定找时间带我的妻子和女儿去看,因为这是一家非常与众不同的影院。“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我猜不是立体电影影院就是动感电影影院或者是环形影院,还能有什么新招?”星期天,在去看电影的路上,我对我的妻子和女儿说。  相似文献   

15.
刘玉 《文教资料》2006,(36):62-64
侯孝贤从80年代初开始独立拍片,是台湾新电影的领衔人物,他的早期电影关注的是他和他的同伴们成长的个人体验,而最终奠定其世界电影大师地位的《悲情城市》则把历史的痕迹深深印在了个人命运之中,同时也完成了侯孝贤电影视野的转换;在拍完《好男好女》之后,侯孝贤“告别历史”,转而拍摄现代题材的电影。无论是早期的“在直觉与自我意识之间摇摆”,还是后来对艺术形式的追求——“花很长时间来寻找一种电影形式”,侯孝贤的电影始终都充满着生命的激情。“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意志也不尽相同”,“但是激情仍旧是相同的”。这是侯孝贤对人类感…  相似文献   

16.
周国平 《留学生》2013,(4):27-27
李安再次获得小金人后,关于他太太林惠嘉的报道多起来。其实多年前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就已经清晰地描述了这位非常“酷”的李太太。作为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相似文献   

17.
法国电影导演特吕弗,在电影艺术上的地位,不仅体现在他对于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开启与推动作用,而且他的电影作品对世界电影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馅饼     
一位父亲遇到了一个难题,他的未成年的孩子们要求看一部“少儿不宜”的电影,因为电影的主演是他们最喜爱的演员,而且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说电影拍得很好。电影之所以“少儿不宜”,是因为片中有极少量性和暴力的场面。但父亲一直都不同意,他甚至从不跟他们摆理由讲道理,  相似文献   

19.
一位父亲遇到了一个难题,他的未成年的孩子们要求看一部“少儿不宜”的电影,因为电影的主演是他们最喜爱的演员,而且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说电影拍得好,电影之所以“少儿不宜”,是因为片中有极少量性和暴力的场面。但父亲一直都不同意,他甚至并不跟他们摆理由讲道理,而是摇摇头说一个字“不”!那天晚上,父亲问孩子们是否愿意尝一尝他做的馅饼。他说,这些馅饼采用的是他们最喜欢的馅料,另外还添加了一些新的东西。孩子们问添加的是什么东西。父亲语出惊人:“苍蝇”。不过,他很快安慰孩子们说这只是一只很小的苍蝇,其他馅料则是绝对新鲜和优质的…  相似文献   

20.
他是央视热播剧《夺粮剿匪记》里那个人见人爱的别样警卫员“小土豆”;他是电影《决战刹马镇》里和林志玲、孙红雷对戏,令人捧腹大笑的“绿毛裤”;他是电影《建党伟业》中让导演一再加戏的爱国青年“匡互生”;他是电影《画壁》中跟随邓超一起进入画壁仙境的憨厚小书童“后夏”;他是湖南卫视热播剧《宫·锁珠帘》里让人爱限交加的“苏培盛”……他就是包贝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