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春的悔悟     
高二那年,我喜欢上了班上一个叫张婷的女孩。那时候,早恋在我们那所普通高中已蔚然成风。我成绩不好,自知考大学无望,如果能把握住一份“爱情”,也算是有所收获了。母亲并不知道这些,每天依然不知疲倦地在工厂上班,父亲过世得早,是她含辛茹苦地把我拉扯大。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但仍然时常问问我的学习情况。我每次都说,我会努力的,母亲便欣慰地笑了。母亲哪里想到,我对学习已提不起兴趣,只想混到毕业再去找点事做,以减轻她的负担。那个星期天,一部叫《薰衣草》的电影要在镇里的电影院上映,海报早几天就贴得大街小巷都是。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  相似文献   

2.
母爱     
《新读写》2009,(12):28-29
从楼下到我们家门口只要爬半分钟不到的楼梯。上楼,到家了,取钥匙,开门。家里面漆黑一片,我知道,妈妈回来还早,爸爸还在工作。可我却感到了莫名的失落,我希望他们都在家,尤其是母亲,我想母亲小心地替我卸下书包,想母亲的微笑,想母亲身上的温馨,想母亲的亲切和安抚。因为一个星期的学习,一回到家,一切的疲劳都似乎爆发出来,自己快挺不住了。  相似文献   

3.
清明节到了,母亲,我去看你。掐指算来,母亲离开我们已4年零8天了。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常想起她,想得最多的,是母亲用"秘方"医治我胃病的那段日子。我9岁那年,大概是多吃了生冷的食物,胃疼痛难忍,四五天粒米未进。父母亲背着我去了许多家医院求治,病情未见好转,反而日渐恶化,腹部肿胀得像个小皮鼓,无奈的母亲噙着泪水,没日没夜地在我肚子上搓揉。  相似文献   

4.
母亲去世得早,是父亲把我们姊妹三个一手拉扯大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姐姐10岁,我7岁,妹妹只有4岁。母亲去世后,我们姊妹三人中只有我能够继续读书。姐姐和妹妹不能读书,倒不是因为父亲重男  相似文献   

5.
祝福母亲     
18年前,我只身来到距家乡 75公里远的洛玻硅砂公司子弟学校,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第二年夏天母亲专程从家乡来看我,在学校后操场拍下了这张纪念照。那年,母亲已过花甲。   前些年,财物奇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我们兄妹多,父亲又去世得早,母亲硬是用她瘦小的身躯吃力地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为了多挣工分多分粮食,母亲给生产队摘棉花,一天摘的重量竟超过了她的体重;农忙时节,她不顾腰酸腿疼,硬是干着本属于男劳力的重活。我清晰地记得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手摇纺车的姿势,无数个夜晚,是母亲纺线的嗡嗡声伴我入睡。盛夏的中午…  相似文献   

6.
一双白球鞋     
小时候,家里很穷。我尽管四肢健康,却从没有欢快地蹦过、跳过,也从不愿意和小伙伴们一起游戏。因为,我为没有一双雪白的球鞋而感到自卑。那时,田间农活很繁重。辛苦一天的母亲刚回到家,不懂事的我便不停地在她面前恳求给我买双白球鞋。母亲大概经不起我的眼泪的央求,勉强答应了。不过,我得先拿到“三好学生”奖状。我是多么渴望得到一双白球鞋同!一张奖状……两张奖状……三张奖状……母亲终于从极微薄的积累中数出一部分,为了能让我穿得久一些,给我买了双稍大一些的白球鞋。从此,放学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脱下布鞋,穿上那双白球…  相似文献   

7.
悲壮的母爱     
关于母亲的一个情节,一直想写,只是,提笔便是沉重。 我们家有4个孩子,父亲常年在外,工资也少得可怜,家里家外的一切,全靠了母亲一人操劳,毕竟是六口之家,生活的窘迫也就可想而知。乡下没有幼儿园,逢了母亲要下田做事,我和弟弟妹妹们就被锁在院子里。  相似文献   

8.
感动     
今年的秋来得真快,几丝秋雨便送来 不,应该是父亲的大手掌。一丝凉意。我本没有在意,母亲却早把套 我很不情愿地把目光收回,就像鉴赏衫平整地放在我枕边。“真烦人!”我将它 家们不愿把目光从画卷上移开一样,世上撂在一边,头也不回地冲出了家门,留下 还能有比这更和谐更温馨的图画吗?孩子母亲无奈与关怀的目光。 脸上的平和,父亲眼中的慈爱,是散落的 秋风拂面而来,朱自清先生曾把春风 阳光中最明亮的两束,那灿烂夺目的光芒形容为“母亲的手”,大概是心境不同吧, 使整条小街从秋的萧瑟中蓦地回到了春的凉凉的秋…  相似文献   

9.
女儿念中学预备班那年,我们三口子挤住在我母亲家,女儿读书得转乘两路公交车。一天,放学后她一踏进门就忍不住哭出了声,抽抽泣泣地告诉我们她遇到了坏人。大人们急切地询问后知道没有不良后果,悬着的心放下了,同时也为孩子的机敏而快慰。  相似文献   

10.
记忆中,似乎没有父亲,从我记事开始,他就离开了家。从小我就因没有父亲而被嘲笑,母亲也常常对着年幼的我诉苦。一提起父亲,母亲就满脸泪水,唠叨个不停:这哪像个家啊!这哪像个家啊!十多年了!仿佛要把她的苦水全都倾吐出来。当时我还太年幼,总  相似文献   

11.
每到夏天的清晨,我家院子里就开满了南瓜花,一大片一大片,金灿灿的。母亲一见到金黄的南瓜花,就会哆嗦着嘴唇说:“那时候,我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我长到9岁,就跟母亲下地干农活。每逢暑期开学,看到儿时的伙伴背起书包走进学校,我就眼馋得在家里整天哭闹。母亲拗不过,就带着我到邻村丁校长家里打探消息。丁校长以前是位私塾先生,心地特善良。母亲把我领到丁校长家,丁校长一见了我们娘儿俩便责怪起母亲来:“你……今年再不上学,就要超龄了!”母亲没有吱声,但眼圈却红了。其实哪能怪母亲呀,我父亲去世早,母亲终年为一天…  相似文献   

12.
卢科 《成长》2005,(10):16-17
我是7岁那年才见到父亲的。恢复高考后父亲上了大学,那时候他还不知道母亲已经怀上了我,等母亲知道后写信告诉他,他一个字没有回,也再也没有回过乡下的家。见了面才知道,父亲在省城早已经又结了婚,并且有了一个小妹妹。他将我们安排在招待所里,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给我。可是母亲的神惰很寂寥,我几次看到她背着我哭。在父亲的努力下,我们搬迂到省城,母亲被安排到了一个街道企业,而父亲,只能偷偷地偶尔来看看我们。  相似文献   

13.
何春华 《中华家教》2011,(10):38-39
21年前,母亲把我送上了火车,从那以后,我一刻也没有停止地探索这个世界。从北京到上海,从广州到香港,从纽约到华盛顿,从伦敦到悉尼,从南美到南非,我游荡过50多个国家,在十几个城市生活和工作过。每到一个地方,从里到外,就得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而唯一不变的是心中对母亲的思念。母亲75岁这年,我毅然决定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回国、回家去陪伴母亲一个月。  相似文献   

14.
爱恨总关情     
晓琼 《家教指南》2004,(2):55-58
枯木逢春1997年春,母亲因车祸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母亲的家就像没有园丁的花园,杂乱无章。父亲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他忍着极大的悲痛苦撑着这个家。从未做过家务的我,更难以适应这种生活。我跑到母亲的坟上哭了一次又一次。1999年元宵节,一位继母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她结婚那天  相似文献   

15.
要写我的母亲是写不完的。我们家五个兄弟姐妹,只有大哥侍奉母亲,其他的都高飞远扬了,但一想到母亲,好像她就站在我们身边。这一世我觉得没有白来,因为会见了母亲。我如今想起母亲的种种因缘,也想到小时候她说的一个故事:有两个朋友,一个叫阿呆,一个叫阿士,他们一起去旅行。  相似文献   

16.
母爱     
卢骏 《新读写》2009,(9):37-37
从楼下到我家门口只要爬半分钟不到的楼梯。上楼,到家了,取钥匙,开门。家里面漆黑一片,我知道,母亲回来还早,父亲还在工作。我感到了莫名的失落,我希望他们都在家。我好想母亲,想母亲小心地替我卸下书包,想母亲亲切的微笑,想母亲轻柔的安抚。我知道,这样的要求也许太贪心了。因为一个星期的学习,一回到家,一切的疲劳都似乎爆发出来,自己快挺不住了。  相似文献   

17.
滚运气     
从记事时起,每逢我过生日,母亲都特意煮两个鸡蛋。煮好后放凉水里镇一下,然后分放在我的前胸后背,用掌心托着轻轻地滚动。母亲说,这叫滚运气。起初,鸡蛋挨在身上的时候,略有烫感,使我感到痒痒的。我便顽皮地嬉笑着躲开,但总是被母亲像捉小鸡一样抓回来乖乖就范。然后,便是我高高兴兴地将两个鸡蛋狼吞虎咽地吃掉。这时的母亲总是静坐在一旁,慈爱地欣赏我的吃相。在那靠抠鸡屁股换油盐酱醋的年代,尽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可母亲每年仍备下全家除她之外9口人过生日用来滚运气的鸡蛋。也许是父亲过于粗心,我们兄妹几个又不大懂事,竟从来没有人张…  相似文献   

18.
早恋     
陈红 《陕西教育》2005,(1):27-29
我内心轰轰烈烈的初恋就这样草草结束了。这时我才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作为成年人,她早看透了毛蛋,她替我着急,却怕直接反对,个性很强的我会产生逆反心理,还得想方设法哄着我上大学,这是母亲的缓兵之计,一招险棋。我多么感谢母亲,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巧妙地帮了我,否则,我会连后悔都没有眼泪。  相似文献   

19.
勉励     
“你会,而且做得很好。”这是一句母亲勉励我的话。母亲曾经告诉我,我学走路的时候,摇摇摆摆地要跌倒,而且不肯再走。她在旁边说了一句:“你会走哇!走得真好!”于是我就一溜歪斜地走着,从屋子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没有跌倒。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我一步步地走上去。母亲在旁边不停地说:“你会,你会读书,读得多好哇!”于是我没有停顿,也不跌倒,走上前去。如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想起母亲的这句“你会,而且做得很好”,我就勇往直前去完成。勉励!美@魏讷  相似文献   

20.
正假日接到电话,是一个近十年不曾联络的号码。原来,一个出国留学的孩子回国了,希望来看我。他的妈妈打来电话特别叮嘱说:要看姨婆。姨婆,就是我的妈妈。他是我父亲同事的孩子,家就在大院中相邻的楼。从我们家下楼,再上楼就到了他的家。知道他要来,我们都很意外。更意外的是,当我把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激动地叮嘱我:要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