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习了比例后,如果你对怎样判断正、反比例把握不准,遇到判断正、反比例的问题时,往往会把题目解错。那么,究竟该怎样判断呢?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找"两种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2.由"两种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写出关系式(一般  相似文献   

2.
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一般可以按"找——写——判断"三步进行判断。一、找出"两种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二、根据"两种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写出数量关系式。三、按照正、反比例的定义,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3.
正、反比例的判定是比和比例的教学难点,可采用一看、二比、三判的教学方式来突破。 一看,是看定量以外的两个量是不是相关量。如指导学生判定“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的苹果数量和总价”成不成比例关系或者成什么比例关系时,先让学生找出“苹果的单价一定”这个定量,然后让他们看看其余的两个量,即“购买的苹果数量和总价”是不是相关量,即看看其余的两个量与已找出的定量能不能构成“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某一种关系。因为“苹果的总价÷数量=单价”能满足上述三个量组成一种关系式的要求,所以  相似文献   

4.
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主要步骤是:1.根据题中一组相对应的数量,抽象出两种相关联的量;2.根据已知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写出求新的量(定量)的数量关系式;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关系式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4.  相似文献   

5.
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是对比例的意义的进一步运用,是解答比例应用题的基础和关键。如何准确判定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首先看这两种变量是不是相关联,其次是看它们是否存在比值一定,或是积一定。尤其是后者,它是判断正、反比例的核心所在。在学习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比例的意义是指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等式,例如:a:b=c:d。正比例的意义强调“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它们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关系式为,y/x=k(一定)。反比例的意义强调“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它们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关系式为:x×y=k(一定)。 正、反比例的意义与比例的意义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呢? 在正比例中,一种变量中的数值确定之后,另一种变量中,就有相应的确定数值与之对应,由y/x=k(一定)可列表为:  相似文献   

7.
"变"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它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比如,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时,一般要按照"三步曲"进行:一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二看这两种量的大小是否变化,三看这两种变量的积或者商是否一定,积一定则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商一定则这两种量成正比例。有些同学能联想到:正比例关系对应着商不变的规律,反  相似文献   

8.
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一般分三步进行。1.找出“两个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2.根据“两个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写出数量关系式(一般把需要判断的两种量单独写在等号的左边,余下的写在它的右边)。3.按照正、反比例的意义作出判断。例如,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①变量是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定量是小麦每公顷的产量。②关系式:小麦的总产量÷小麦的公顷数=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③由关系式可知,小麦的总产量与公顷数的商一定,所以小麦的公顷数…  相似文献   

9.
判断正、反比例一般可以分如下三个步骤:一找。找出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如果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相似文献   

10.
教学开始,教师即用幻灯依次呈现下面三道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 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式是怎样的? (2)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②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③亩产量一定,总产量和亩数;④被减数不变,减数和差。  相似文献   

11.
季敏 《良师》2002,(10)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如果它们的商一定,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如果它们的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第二,设未知数为X。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比例式。第四,解比例,检验并写出答案。  相似文献   

12.
当两个变量的积是非零常数时,我们就称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如果把其中一个变量作为自变量的话,另一个变量就称是这个变量的反比例函数.即:如果变量x、y满足xy=k(k≠0),那么就说x与y成反比例;如果把x作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一般定义和反比例关系式,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重点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建立明确的“反比例”概念。难点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简要交待本节课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简单来说,解答两步计算问题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一看、二想、三算、四验答。一看,认真看题中的已知条件,即审题的过程。二想就是分析题意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一抓、二列、三找、四补四个环节。一抓,即要抓住题目的本意;二列,根据题目的本意列出关系式,确定类型;三找,根据关系式所需的条件找出已知数;四补,把缺少的条件补充为中间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反比例的数量关系,始终贯穿着两种相关联的变量与它们对应定量的相依关系。即是,两种相关联的变量的变化特征形成了它们对应着的定量,而这个定量又反过来制约着两种变量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式表示: X变化,Y也随之有条件而一致地变化(定量) X与Y叫做成正例的量 X变化,Y也随之有条件而相反地变化(定量) X与Y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因而,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变”中找“定”,以“定”带“变”的思路。具体地说,解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1.认识相关联的量之间普遍存在着常量与变量的(函数)关系,其中有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函数)关系,也有不成比例的(函数)关系。 2.正确判别成正、反比例和不成比例的量。教学过程: 一、从已有的知识中认识常量与变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一节,是在学生已学过一些常见的"三量"关系及有关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后面学习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学生遇到的大都是某一组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需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且要用字母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问题就显得抽象、概括,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分步考察,揭示意义成正、反比例的量的主要特征有:(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  相似文献   

18.
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判别正、反比例关系时说:“正比例关系式 y/x=k(一定)中的 k 不能为总量,而反比例关系式 xy=k(一定)中的 k 一定是总量。因此,k 为总量,则两量成反比例,否则两量便成正比例。”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说法好象没有错误,例如(总价/数量)=单价,(总数/份数)=每份数,单价×数量=总价,每份数×份数=总数等。但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情况并非如此。譬如  相似文献   

19.
[复习要求]巩固判断正反比例的知识,使学生能正确、迅速、灵活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复习过程]一、出示课题。提出本节要求(略)。二、复习解题关键和判别方法:1.解题关键。问: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答后板书:解题关键——正确判断)追问:根据什么去判断?(正反比例的意义)再追问:正反比例意义各是什么?指两名学生回答。2.判断方法。师:成正、反比例的两种量,它们扩大、缩小时,各有什么规律?如何根据这种规律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呢?答后出示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内容:六年制数学课本第十二册67页例4二、教学目标1.掌握最基本的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及步骤。2.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基本训练,铺垫引新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2)小麦的亩产量一定,小麦的亩数和总产量。(3)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2.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关系式是什么? (y/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