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葛慧丽 《现代情报》2011,31(6):46-49
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同时,各地区、各部门都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科技资源共享,科技资源的共享已经有了较快的进展,科技文献平台作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文章在调查分析了各区域科技文献平台发展现状,在分析发展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科技文献平台更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科技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国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经验启示与借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情况,分析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借鉴国外经验,搞好广东省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是构筑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云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十一五”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科技计划体系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区域经济体系与科技体系的差异越来越明显的问题日益突出,本论文研究了区域科技计划基本概念,分析了我国区域科技计划体系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建设和发展我国区域科技计划体系的若干对策措施,为发展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科技计划体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科技情报机构参与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如科技情报机构资源建设呈现共享趋势,情报服务呈现合作化方向发展,各省级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正在不断构建,并在实践中取得很好成效,但在平台的建设中也存在某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科技情报机构是智力型服务机构的自身特点,提出了科技情报机构在今后服务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中可采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系统构建和若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顶层设计+骨干节点+区域集成"的信息化网络组织作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系统构架和管理模式,研究其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分析其理论与实践可行性,诊断平台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强化平台建设的目标、技术路线和原则以及基于服务和应用的若干对策和建议,对建好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建设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在新形势下,适应当代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的重大决策。为此,国家科技部最近提出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意见”。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界的“三峡工程”,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科技竞争力的一项战略工程。最近,省政府在十届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并将其列为省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世纪…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管理》2013,(2):60-63
围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市场化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和理论研究,分析了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市场化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几个阶段,提出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市场化的原则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是整合集聚相关创新资源,支撑行业和区域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重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科技情报机构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是值得科技情报机构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本文概述了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的概念及其内涵,浙江省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同时也总结了浙江在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中所采取的一些有效途径,以供相互借鉴,促进创新平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平台建设是政府发挥公共科技职能,推动区域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广东省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建设模式和管理方法,总结其以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有效促进产学研合作和以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重要手段的突出经验,提出应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同产学研合作相对接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区域知识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铮  赵晶媛 《科学学研究》2006,24(6):911-915
在运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职能对区域知识管理进行管理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区域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认为区域知识管理模式包括三个要素环节:知识创造、知识扩散和基础环境。区域知识管理通过区域创新系统这种有效组织形式来实现,建立区域创新环境,促进知识在区域内的创新和扩散,实现区域的竞争和合作,并由此得到区域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从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经济产出、物流产业规模等方面的指标体系入手,构建包含区域经济产出、社会物资需求、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的区域经济指标体系。基于2003~2008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并结合其他统计分析结果数据提出了促进区域物流能力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建立创新基础设施的理论框架,选取2007-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呈强关联,但各地区间的关联度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有研发机构的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对创新产出影响较大;东部地区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呈强关联,而西部地区创新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创新产出有制约作用.研究成果对未来如何发展各地区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谌梓希 《科技广场》2014,(1):238-242
区域电网投资是我国电力研究和实践中关注的重点,仅淮南地区电网2014年投资就包括110千伏及以上电网基建项目5项,总投资额1.65亿元,涵盖35千伏与10千伏两个配网基建项目和2014年农网改造升级项目等。本文拟采用区域电网投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国家电价政策、财税政策及其他相关规定,运用技术经济理论,对区域电网投资的效益和运维费用计算方法进行优化,提出了合理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创新资源有效配置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谭清美 《科学学研究》2004,22(5):543-545
调查分析表明,创新资源低效配置的原因是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没有纳入政府科技发展规划、研发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等。技术经济分析认为,他人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不会使购置仪器设备的研发项目的效用降低,政府部门资助项目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属公共资产。本文提出仪器设备的经济辐射半径、技术辐射半径和空间布局价值工程分析公式,为创新资源空间布局提供依据。为有效配置创新资源,必须建立区域创新资源共享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6.
城市基础设施是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的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利益,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国内外学者研究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模式的近期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理论界现存的争议性及开发模式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战略发展目标,需要深入研究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机制。本文基于2013-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并从要素配置角度入手,深入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从细分的维度看,数字技术的基础设施、推动数字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数字发展环境对区域一体化有正向推动作用,能够有效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2)数字经济的资本、技术和人力三种生产要素对区域一体化发展有显著正相关作用,加大对数字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够显著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因此,应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数字产业、构建良好数字发展环境,加大对数字相关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投入,提升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有重要影响。通过基于产业集群的投入政策加强对产业集群的支持有助于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保增长促发展。本文探讨了基于产业集群的投入政策在国内外的现状,认为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的重点应转向基于产业集群的投入政策,重点是建立基于产业集群的多层次的财政和金融投入体系;完善集群产业基础设施,特别是集群类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和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立足当前区域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出以基础设施性定位建设区域中医治未病信息平台的政策建议。融合上海和广东省的建设经验,提出由服务提供线、管理线、科研创新线、产业对接线等4条业务纵线,和区域指导中心、区域服务平台、区域基层服务点、家庭4个横向层面组成的"四纵四横"业务架构,为区域中医治未病服务信息平台的顶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是在区域生态循环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支撑下的循环型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有机组合与共生。其实现模式可分解为循环型生产系统、流通服务系统、消费系统、社会系统、区域生态循环系统以及区域基础设施系统等子系统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