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不是说文化也有雅俗之分么?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形而上是雅文化、形而下是俗文化?风花雪月是雅文化、柴米油盐是俗文化?是不是可以说:雅文化是书本文化,读书人的文化;俗文化则指非书本文化,不读书人的文化?我以为,雅俗之外,还有精粗之分。依照加工程度的粗细深浅,历史积累的多寡厚薄,而判为精文化与粗文化。  相似文献   

2.
北京作为全国的首善之区,要建设首善文化,首先要实现对文化过去的自觉,对文化现在的自觉,对文化未来的自觉;其次要三层文化一起抓:深层文化需要学者深入研究,表层文化交市场运作,中层文化则需要政府领导指引;再次要管好学校文化尤其是高校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市场文化;最后要改善雅文化和俗文化的脱节、领导和群众的脱节、专家和受众的脱节。  相似文献   

3.
把雅与俗这一文学鉴赏理念引入汉语国际教育,是想用文学研究的成果分析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改进,使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从教学内容来看,可分为两部分:语言上的雅与俗、文化上的雅与俗。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中需要加入一些“俗”的内容,但要进行选择,并与“雅”的内容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4.
雅与俗     
命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艺术上,有俗与雅之分;而在生活上,也有俗与雅之别。其实,俗与雅原本相伴而生,有表现为俗的雅,也有表现为雅的俗。人们崇尚雅的美好与尊贵,鄙夷俗的浅薄与卑贱,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雅与俗的本质与真谛?对于雅与俗,你有什么看法?请以雅与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的扬州叙事呈现出亦俗亦雅的城市审美风貌,雅为先声,俗为主调.以俗为美主要表现为讴歌世俗生活,张扬物质欲望,肯定个人诉求,彰显大众娱乐精神;以雅为美则主要体现为依托扬州城建构精神之旅的文化平台,在对历史的回溯中完成对现实的指认与批判,以沉重的社会人世的沧桑之感和无限悲哀的历史兴亡之叹取代个体放浪形骸的快意以及对人生享乐的追逐.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审美传统以及创作主体的心理需求,共同铸就扬州叙事亦俗亦雅的城市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6.
史学名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流誉千古,时人评其书曰“并迁双固”。依《三国志》而通俗化的各种话本,戏剧乃至成为演义式的小说,其最著者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称《第一才子书》,士林及民众莫不喜读其书,可谓雅俗共赏,家弦户诵。从文化视野考察,文、史各行其道,两苑各撞其芳。随时代之演进,民众需要文化,文化之持续发展亦有赖自身的通俗化,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满足大众对文化的渴求。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是雅文化与俗文化互补成功的典范,彼此交相辉映,体现了雅、俗文化自身的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觉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风格、民族烙印和时代特色的命题,为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工具和分析视角。高校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使命意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注重自我觉醒,以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发展与繁荣、不断自我反省,以创新精神推动文化生产与传播、强化自我创建,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发挥其对文化建设的辐射功能、提升功能和示范功能。  相似文献   

8.
在北宋词坛上,能够做到“引俗入雅”、“雅俗共济”的文人作者,首推柳永、周邦彦和李清照。但三人之中,柳永则俗胜于雅,周邦彦则雅胜于俗,真正能做到化俗为雅、以俗为雅的则还应数李清照。“口语化”是李词语言的一个特点。她能“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她的词中采用当时口语中的“时语”、“方言”,增强了词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时语如“熟水”、“龙团”、“铺翠”等,都是宋代市井流行的口语。方言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簇带争济楚”等。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以华夏为核心的五方民族格局、“大一统”理论等思想渊源的共同影响下而不断形成发展的,近代自觉民族实体的出现,则推动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兴起。纵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历史进程,其中体现着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反映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心理与价值取向。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当前培育和加强民族认同感、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10.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1.
POP(流行)文化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经过了艰难的孕育、胚胎的催生、雨露中发芽、阳光下成长、风雨里飘摇……终于在20世纪末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奇与腐朽并存、过于强化感官刺激与心理麻醉性的POP(流行)文化,我们有必要为POP文化在中国的成功推进欢呼的同时,也应为中国严肃文化的早日崛兴而祈祷!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势不可挡地冲击着我国社会。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货币经济社会形成了文化的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大众文化还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它解构了传统文化中许多原始的价值。作为一种话语权力和一种生存方式,大众文化体现了自身的现实性,体现了大众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工业产品和商品已经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文化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而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商业化的逻辑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思维。主要通过分析中国影视发展的进程来阐释不同历史时期的商业文化对影视审美文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发展的低级阶段,由于生活的变化无常,人们的内心产生不安定感,因此,辟邪、纳福、求吉心理随之产生,于是表达吉庆祥瑞观念的吉祥文化便出现了。吉祥文化自然成为文学素材。《诗经》中很多诗篇表现了吉祥文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春祈秋报、婚丧嫁娶、祝寿延年等祈祥纳福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王静  杨雪  刘文静  王凌 《海外英语》2012,(3):280-281
日本动画片以内容丰富、受众广泛和高质量的优秀作品闻名于世,现今已经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日本民族文化和性格历来具有很强的争议,这种争议的原因是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作者认为,日本动画作为一种比书籍更大众化,更多元,更为流行的文化媒介,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加明显,更容易使观众读懂其意,从而更好地了解日本这个特殊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博物馆是近年来引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其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型模式,它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保护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又要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为例,探讨博物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既希望能为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思考,亦期盼能寻找出一条有利于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信息文化是信息社会的主流文化,它是文化与科技整合走向的新兴文化形态。信息文化对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有重要意义,因为从信息文化的特征分析,它有利于全民族文化创作更加繁荣;有利于全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我国以信息文化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同时,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必须预防信息文化霸权主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伤害和挑战,必须预防信息文化中其它民族语言对中华民族语言的同化。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大众文化的特点,分析了大众文化对高校学生产生的影响及其对高校图书馆职能产生的影响,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克服大众文化消极影响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就发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方向的逆转 ,至今仍远远没有结束 ,在新世纪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也包括文化的复兴。这种复兴不是简单的恢复过去 ,而是着眼于创造 ,增强综合国力是这种创造的根本动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世界文化交流中最大的两股潮流 ,拒绝文化的互动传播与碰撞不是明智之举 ,全盘西化更不能保持世界文化的动态平衡。主流文化的引导、大众的文化需求、大众传媒的运作、西方大众文化、经济利益是影响我国目前大众文化建设最大的几种合力。这些合力的消长 ,都要受到我国综合国力增减的影响 ,从而左右着我国大众文化的形貌。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艰难历程,决定了中国传统化精华与糟粕并存。优秀的传统化对现代校园化产生积极的作用,那些消极和落后的因素则对现代校园化产生消极的影响。在现代校园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消除传统化中的消极因素,不断更新观念,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在继承中发扬光大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