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是虞森老师参加2012年10月全国历史优质课评比的课题,这里呈现的“实录”是虞森老师依据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汉代儒学”一课内容,在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二文科班实施教学的课堂场景。优质课评比之后,多位当时听课的教研员、一线教师用不同方式向本刊推荐虞森老师的“汉...  相似文献   

2.
浅析汉代儒学的新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莹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5):59-60,63
儒学在汉代通过自我理论的不断完善及存在方式的不断变化赢得了独尊的地位,进而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本文拟从汉代儒者、理论时代性、制度化三方面探究汉代儒学的新变化及其原因,以窥探儒学官学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新语》: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的先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儒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董仲舒的重要作用,而忽视陆贾的应有地位,陆贾实则是汉代尝试构建儒学形而上宇宙论支持体系的第一人,也是汉代尝试以儒学统一思想(独尊儒术)的第一人,同时还是汉代促使儒学与王权政治磨合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人,因此,其书《新语》实则是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陆贾新儒学思想秉承了先秦儒学中的化独尊性与惟我性一面,以儒家“仁”礼”思想为本,对汉代化思想建设提出了与法家相一致的具垄断性特征的意见。与法家不同的是,陆贾秉承的儒家独尊性传统,是以“礼”为中心的、至上的道德本体论为形式,它具有更为思辨的内容。通过分析先秦孔、孟、苟在化思想上所蕴涵的惟我性传统与内涵。认为以陆贾为中介,奠定了汉中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儒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董仲舒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陆贾的应有地位,陆贾实则是汉代尝试建构儒学形而上宇宙论支持系统的第一人,也是汉代尝试以儒学统一思想(独尊儒术)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汉代促使儒学与王权政治磨合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人,因此,其书《新语》实则是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6.
笔者于去年开设了一堂英语公开课,上课内容为高三英语Unit 10 A sacrifice for love当时有十几位英语教师参加了听课,课后,我们一起畅所欲言,对本堂课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听课的几位老师对这堂课的课堂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终端效果持肯定意见,但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当时的课堂设计为: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封建社会,儒学历来是各朝统治阶级维护和加强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但是无论哪一个朝代,儒学的作用和影响都远没有像汉朝那样广泛和深刻.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汉朝实行“独尊儒术”,以“经”治国的方针.在“独尊”以前,儒学同其他学派的地位一样,都属于游学.“独尊”以后,儒学具有官学地位,被尊称为“经学”,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经典被称之为“经书”,具有法典的作用.儒学的“独尊”从武帝始,至元帝全面完成.随着“独尊”地位的逐步确立,儒学日益政治化.儒学的“独尊”和政治化,虽然使自身上升到经学的崇高地位而盛行一时,但在另一方面却导致自身(经学)的蜕变,作为学术派别和学术理论所原有的宗旨、理论、学风、道德等特征逐渐消退;政治化还使经师儒生日益卷入政治争斗的漩涡而带来灭顶之灾.于是到东汉中后期,经学逐渐步入衰落的归程.  相似文献   

8.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认真研究课堂。而听课,则是研究课堂的重要渠道,也是语文教师以及研究人员极为平凡的日常工作之一。 但是.不会听课不善听课者却不乏其人:不少听课人总是以挑剔苛刻的眼光审视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细节,以发现授课教师的错误为听课最大的收获;也有人以猎奇的心理要求每一堂课都有“戏”可看、每一教学环节都匠心独具…… 自然.客观公允地研究课堂中诸多现象者亦大有人在——本期编发的两位教研员的一组“听课笔记”.就可以作为课堂研究的较好案例。 这两则“听课笔记”,前者侧重比较三个教学案例的共性个性、优点不足,后者侧重解剖一个课例的各个环节。听课人对于课堂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有不少得当的评析。当然,我们未必完全认同两位听课人在“听课笔记”中的一切观点。 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组“听课笔记”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课堂研究的两条重要思路——一是横向比较.一是纵向分析。 “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提升课堂”是“课例研讨”栏目一直以来所秉承的宗旨。如何研究课堂也不仅是教研人员的专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一线教师认真准备一堂堂课,认真上好一堂堂课,认真反思研究一堂堂课。 从一节课研究语文,从一份作业研究语文,从一次测试研究语文.从一个活动研究语文……“课例研讨”提倡的就是以上种种立足实际、服务实际的“田野”式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刘仝西 《中国教师》2009,(Z1):502-502
<正>在多次听课之后,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执教老师能调动听课人兴趣的话,这堂课听下来,不但听的认真,而且印象深刻:而若执教老师不会调动学生的兴趣,那么,这堂课不但听的令人索味,且没有什么收获。既然有准备地让别人听课,能说这位老师没有认真备课吗?不!从课堂上看,执教老师做了充  相似文献   

10.
郭佼 《辅导员》2009,(10):6-6
总有同学反映“上课最没劲”。我们也常碰到过这样的情形,同学们听课听得昏昏欲睡,只有老师一个人在三尺讲台上讲得卖力。为什么会这样呢?虽然不能单方面地去责怪教师,但这的确与教师讲课的“乏味”密切相连。很大程度上,学生听课的“没劲”是由课堂的“乏味”引起的。那么,怎样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在课堂上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呢?让我们去看一下别开生面的快乐课堂——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从汉初到武帝前经历过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先秦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时期。虽然焚书坑儒给儒学造成了极大打击,但秦统治者并未完全放弃儒家思想,而且汉初的黄老思想中也渗透有很多儒家的观点。此外,儒学在民间的传承也从未中断。在这一时期,一些儒家学者积极地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使儒学适应了汉代现实政治的需要,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这一切与儒家思想在汉初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比”是汉代的判例表现形式,作为判例的“比”在法律渊源和司法实践中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汉律的宽省、独尊儒术的政治需求、效法先王的文化传统,使得汉代的“比”大量适用。这对法律渊源、法律内容和司法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有位老师上课题为“宋明理学”的公开课,在授完新课后,随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课堂上,学生围绕问题议论,该老师最后总结并展示:“先秦时,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儒学开始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就在大多学生摘抄、记录老师这一展示内容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对老师的概述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4.
西汉前期诸子之学复兴,儒家学派能够脱颖而出,一跃登上独尊的地位。儒学能够迅速攀升,主要在于儒学思想体系不断融人的新活力,统治思想的新转化,儒学社会阶级基础的扩大。最终实现了推陈出新和超越突破,逐渐成为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相似文献   

15.
笔者于去年开设了一堂英语公开课,上课内容为高三英语 Unit 10 A sacrifice for love当时有十几位英语教师参加了听课,课后,我们一起畅所欲言,对本堂课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听课的几位老师对这堂课的课堂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终端效果持肯定意见,但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公开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执教老师为这堂课做了精心的准备——素材丰富,课件精致,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教学过程的设计颇有新意,讲述、活动细致恰当。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谈认识时个个慷慨激昂。应该说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但无论是听课过程中,还是课后回想课堂情景,  相似文献   

17.
林莉 《现代语文》2004,(10):22-22
不久前,我聆听了某知名教师上的一节语文课。课堂上,老师既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也没有拿出自己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是询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后有哪些问题;让同学们一一提出来,由其他同学回答这些问题;当同学回答不出来时,老师适时进行启发、引导,仍由同学们自己来回答。整堂课就在学生自问自答的过程中进行着。听课老师的反映是:教学形式很新颖,但又觉得缺了点什么,用学生的话说:“老师,您好象没有讲什么。”  相似文献   

18.
作为“百家争鸣”的一部分,原始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经孔门弟子后学继承发展,体现了倡仁礼、重修身、重教化的德性政治光芒。而到汉朝,儒学与君权逐步结合,特别是汉武帝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由民间学术一跃成为官方学术,内容发生了质的转变,纲纪观念浓重,呈现出强烈的威权政治色彩。西汉儒生在儒学的这一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董仲舒作为其中的一员,为使儒学更好地适应汉代政治,对儒学做出了新的改造,使儒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近日,从一份教育刊物上读到一则故事:某校邀请一位名师来给老师们上示范课。这位名师对授课内容稍做准备,便从容走上讲台。一堂课下来,听课教师无不拍手叫好。赞叹之余,有人问这位名师:“您的这堂课准备了多久。”名师慨然道:“可以说我只准备了几分钟,也可以说我一生都在准备上好这堂课。”  相似文献   

20.
今年我县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我有幸参加中心校组织的关于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活动。每到一校我们都要深入班级听课,其中有一节语课给我感受最深。在这堂课上,执教老师频频用“你真棒”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开始十多分钟,“你真棒”这句话确实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但没过多久,学生的激情却渐渐消失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课后调查了该班的部分学生,他(她)们说:老师平时上课表扬他们总是说一句“你真棒”,听多了就没意思了。这番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有的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爱听“好话”的心理特点,一味地表扬学生,殊不知这种空泛的表扬使用频率过高,学生反而感到没意思,因而出现一堂课前“热”后“冷”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