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职校推行"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需要明确"以人为本"的德育内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尊严与人格、人的需求满足,强化服务意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全人教育观认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掌握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并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唤醒人格的自由、人性的渴望。学案导学教学法是目前中学教学中比较惯常、通用的教学模式,教师可通过导学学案的设计,提供人性化的...  相似文献   

3.
王静 《宣武教育》2005,(7):8-10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重要特征。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将道德知识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证明:道德知识只是道德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教育关涉"人"的培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强调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时,应渗透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塑造独立人格、提升道德品性以及培育公共精神。本文以国外大学教育为例,从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等方面反思和借鉴其合理内容,为我国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启发;通过经验借鉴和理念阐述,挖掘其对课程思政教育有启示的内涵和方式,从而促进培养全面发展之人才。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标的开放
  传统教学强调以知识为本,教学目标锁定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教学过程过于关注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手段进行学习,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结果,使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和谐发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也作为教学目标,同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教育仍然认为“道德教育是人格的核心并且比智力发展更为重要而有意义”,必须强调“培养道德公民态度与个人品质教育的任务”。 完整的品德教育教学过程的内容包括在保证人的价值理解和情感知识中,而且还促进这个过程(教师、学生、学生集体和家长)的主体掌握实际的道德技能。一般把品德教育划分三个工作方向: 1.培养教育过程全体参与者的正确道德立场; 2.品德教育贯穿在人类和人们关系的系统知识中; 3.品德教育的评价和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7.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其中“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属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指的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面对新的课程目标,很多教师感到了困惑。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有效整合,教师必须明确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王亚琪  汪龙耀 《考试周刊》2011,(72):146-147
迁移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潜移是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隐性心理因素,对学生的道德、品行、人格、情感、个性有影响。迁移、潜移自始至终地贯穿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研究和运用迁移规律,注重潜移的隐性因素,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而个体德性的形成,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投入程度。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性。只有把握中学生情感发展的脉搏,才能找准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现代教学评价在评价指标和标准上更加强调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首先要体现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其次要体现正确的教学理念,必须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师生之间应在广泛的、全面的、深入的情感、精神、道德、人格等方面进行交流.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育指向学生完整而独特的精神世界,通过师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灵魂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孔子注重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带给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在于教育者应以自身道德言行示范来影响学生的道德人格发展。采取通过主体性自我领悟与成长来启发受教育者对道德品质丰富内涵的理解并促进其道德认识的积极转变;借助生命进程中师生互动与言传身教过程性示范以发挥教育的主体间性能动作用,培养积极道德情感;强调"内圣外王"式知行合一、内外同修的规范引导和实践推进的道德培育,充分实现人生价值;注重道德理想追求的思想弘扬与精神传承发展等多元协同教育方式促进道德人格全面发展,由此将有助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人本化德育以现实的人(学生)为出发点、以人文关怀为主旋律、以提升人的德性为落脚点。人本化德育的目标,即促进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完善。人本化德育的内容,即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在生活中的统一和谐发展。人本化德育的方法,即自主建构法,主要有实践活动法、平等对话法、角色扮演法。人本化德育的评价,强调发展性原则,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现代教学评价在评价指标和标准上更加强调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首先要体现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其次要体现正确的教学理念,必须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基本理念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不仅是智能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情感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数学教育的目标不只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也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知识、能力、道德、情感、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并进一步强调,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但现在的学生依赖性过强,在生活中,面对挫折惶惑无助,束手无策;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厌学、辍学等不良风气严重。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化的本质是促使人们心灵内在、整体地成长,各种道德病症的根源是人们心灵的各种成分发展的不平衡。道德教化的目标在于形成人们的人格统一性,获得教养和培养心灵品质,既能在理智上认识道德价值,又能形成对道德价值的情感赞同,并能形成必行道德之志。而要获得这样的道德品质,就需要以优秀的理智文化、情感文化、道德文化、制度文化作品深入地陶冶、涵养和塑造人们的心灵,这将能贞立我们的道德人格,获得人性的尊严和丰满。  相似文献   

18.
刘京海 《上海教育》2010,(21):42-43
课改既是政府行为,又是学校行为。政府要组织专家研究核心知识,让知识量最小化,为增加学生能力、人格发展提供宏观背景。学校则要研究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最小化,增加能力、人格发展的时空,真正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语文"双基"重视语文基础知识传授与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但也会导致知识灌输、纯技术训练,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倾向。语文三维目标的提出,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期望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忽视三维目标是个整体,将其割裂为并列的三类目标或三项目标,以及过于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观和教学观的转变:课程即问题、教学即研究,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适应了教育改革的时代和国际潮流。  相似文献   

20.
体验式教学法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验教学内容,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为基础,感悟、消化、吸收课程内容,将知识的传授变成一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让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导师的崇高人格感染、熏陶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和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