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桂平 《历史学习》2005,(10):12-17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Ⅲ)中的第三个专题,该专题的内容标准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知识点是近年来高考文综和历史单科试卷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需要对现有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从鸦片战争后至新中…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本课为历史(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岳麓版教材将其归入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列在该单元之首。有关“西学东渐”这一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文思潮和思想解放潮流一直是高考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近年各地高考命题中都备受青睐。复习中,应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西方思想解放潮流紧密结合,高精度的梳理、把握专题主干知识,多角度的探究中西思想的内在联系,深层次挖掘不同思想主张的内涵,找准命题的切入口,扎实有效的做好迎考复习。下面结合2009年的高考复习热点及近两年的高考命题趋势,对本专题复习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学习中,既要重点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也要了解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历程中的主要贡献及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点,还要学会对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不仅涉及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还涉及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近代部分,在“关注民族命运”这条主线下整合内容、梳理思路,关键在于突出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对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懈探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  相似文献   

6.
“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1〕与鹅行鸭步的传统社会迥异,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明显地以思潮的形态表现出来:一方面呼啸汹涌,奔腾向前,一方面又层层推进,其波峰浪谷无不以体用之辨为涨落,从而留下一道清晰可见的近代三大教育思潮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受中西文化关系和中国走向现代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制约,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终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戊戌、辛亥时期的维新、共和,再到五四思想解放大潮,说到底都是在试图解决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百余年的思想解放历程中,出现了甲午战争后与五四时期的两次民族觉醒,也相应地涌现了两次思想解放高潮。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主干知识,必修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和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之“戊戌变法”均有涉及,前者侧重维新思想内容,后者侧重戊戌变法经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曾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康、梁变法理论比较系统,为什么变法却如此短命?  相似文献   

9.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下称本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第1课,主要介绍19世纪中后期中国思想领域的变迁,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并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所谓思想解放,“是指从封建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中解脱出来,用资本主义的新思想、新观念批判、取代旧思想、  相似文献   

10.
通常,在中国近代思想史领域中,“自由主义”被作为“三大思潮”之一来研究,对此笔者有一疑问:“自由主义”究竟是“思潮”,还是“思想”?本文主要通过对学术界“思潮”出现与流行之因:“自由主义”含义的模糊性;“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状况;“自由主义”本身具有的缺陷四方面的介绍,论证了使用“思潮说”的矛盾与不足,并在文末提出自己的见解——“非思潮”研究无疑更符合历史事实,更加实用。  相似文献   

11.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思想解放的历程 ,可以发现 ,新时期的三次思想解放具有四个显著特点 :一、思想解放的实质是破除“崇拜” ;二、思想解放的主线是防“左”、反“左” ;三、思想解放的过程波浪起伏 ;四、思想解放使理论跃升改革深化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2.
祛蔽·返魅·深化——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如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重建一样,经过了一条印痕鲜明的“祛蔽——返魅--深化”的历程:首先拂去历史的积尘,在思想解放的大语境中拨乱反正,还原史事本相,在此基础上拓展思路,深化认识,并以此作为重造当代社会人文精神大厦的资源与基础。沈从文研究30年见证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辉煌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如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重建一样,经过了一条印痕鲜明的“祛蔽——返魅--深化”的历程:首先拂去历史的积尘,在思想解放的大语境中拨乱反正,还原史事本相,在此基础上拓展思路,深化认识,并以此作为重造当代社会人文精神大厦的资源与基础。沈从文研究30年见证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辉煌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人教版必修3的第16课,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思想”共同构筑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知识脉络,而思想解放运动发展至新文化运动阶段,其注重反思的特点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以史实论证了辩论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体的论战有三次: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革命派与改良派。每一次论战都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历程中,辩论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是一个急剧变动的年代。经济思潮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洋务运动以前从重农抑商思潮向重商思潮演化,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从重商思潮到振兴实业思潮演化。这两个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对于先进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同和皈依。  相似文献   

17.
经多年教学实践,精品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之“中国文化现代转型”部分的教学逐渐凝练出自己的思路:在宏观视野上把“晚明思潮”纳入近世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有机整体.其中“晚明思潮”更多带有“本土内发型”特征,鸦片战争以来的历程具有鲜明的“外发后生型”特征,两者具有内在的历史与文化关联;晚清以来近两百年的现代化运动各个阶段虽时代主题不同,都呈现着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复杂互动的过程,而精神的变革推动着历史的跃进;在文化变革意义上对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进行重新评价.以文化变迁的内在规律,还原一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完整历史,是新的教学设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8.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还包括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制约因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阶段构成,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表现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既受到“中国向何处去”这个近代社会中心问题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包括前驱阶段,进化论阶段,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阶段。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表现为:一是传统的范畴获得了新的内容,二是西方传来的新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三是近代哲学的独特创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表现为:一是忽视了哲学的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质以及写具体科学的联系,二是在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上的缺失,三是在方法论上的缺失,四是在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一、知识结构与学习价值(一)知识范围与结构近代中外的民主政治,涉及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两个专题的内容。前一个专题着眼于政治体制的建设,后一个专题着眼于政治革命的发生,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程和成果。  相似文献   

20.
关于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有三处,分别出现在“导语”和第一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导语”中的表述为:“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