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中山在不同情况下对民生主义作了不同的讲述。“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倒贫者也”。“民生主义就是所得国家利益,由人民共享”。“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主要原则不外二者,一日平均地权,二日节制资本”。“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大同主义。”“我们革命之后要实行民生主义,就是用国家力量,买很多机器,去开采各种重要矿产。”“民生主义就是平民反对资本家”。……  相似文献   

2.
蔡锷经济思想源出于蔡锷就财政、实业、举债等问题所发表的政策性见解。孙中山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内容,是一套深刻的社会革命理论。蔡锷经济思想具有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特征的观点不成立。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这里只想探讨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生主义问题,探讨民生主义的内容、实质和孙中山把民生主义误认为社会主义等问题。 一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纲领的组成部分之一。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多次阐述过它的具体内容,其中主要的有:在1906年秋冬间发布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孙中山指出:“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平均地权”,其要旨在于平均地税的承担义务,使“土地皆有税”。“平均地权”的具体办法是让地主自报地价,国家照价抽税,涨价归公。其实施前提,则是实行“土地国有”政策。孙中山在其论著和各种讲话中,曾不遗余力地宣传“土地国有”政策,认为“此种方法最适宜于我国社会经济之改革”。这使学术界许多同志认为,孙中山宣传“土地国有”,是要建立一个单一的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模式。其实,将孙中山有关土地所有制的设想完全框定在公有制范围内,是一种将内涵丰厚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简单化的做法,它有可能并且实际上已经导致了对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体系的片面理解。那么,孙中山的实际主张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先生对社会经济思想和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一生苦心研究,其成果都集中在民生主义之中,成为推翻帝制、建设民国的经济纲领。民生主义的内涵是什么呢?孙先生说:民生问题,就是生存问题,并不是解决安适问题,也不是解决奢侈问题,只要解决需要问题。因为资本主义以赚钱为目的,所以分配公平方法,在私人资本制度之下是不能够实行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所以民生主义排斥少数资本家,使人民共享生产上之自由。故民生主义者即国家社会主义也,民生就成为  相似文献   

6.
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感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容易理解和讲清,而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则有些棘手。这恐怕有两点原因,一是教材叙述比较简略,二是“平均地权”本身也不易理解。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平均地权”的表述基本上取自同盟会《军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时,同学们很难理解孙中山“民生主义”中的“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主张,教材中对这两个内容的叙述非常简单,加上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两个问题又基本上不做讲解,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学生在学习时的困难。今天,全国人民都在同心同德地为振兴中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仍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 ( 186 6— 192 5 )所倡导的民生主义是其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一是“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二是“节制资本”,“发达国家资本”。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富民强国的经济纲领 ,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一生不仅致力于反封建、反军阀的政治斗争,而且十分重视经济问题。他早年提出的“振农桑”和“地能尽其利”的重农思想,一方面为其以后解决以土地问题为中心内容的民生主义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其晚年将“平均地权”升华为“耕者有其田”的思想,以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要研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研究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就必须研究平均地权思想。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产生最晚。1893年,孙中山与陆皓东、郑士良等集议创设兴中会时,即立张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说明至少在那时,三民主义中最先产生的民族主义思想已经产生。第二年秋,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孙中山又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订为入会的秘密誓词,亦即是兴中会的政治纲领。“创立合众政府”的提出,说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权主义思想,也已产  相似文献   

11.
崔缨 《岱宗学刊》2000,(2):59-60
孙中山(1866-1925)所倡导的民生主义是其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一是“平均地权”,实现“耕有其田”;二是“节制资本”,“发达国家资本”。边疆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富民强国的经济纲领,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生主义.是继民族革命、政洽革命后提出的“社会革命”的纲领。这个纲领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所提出的种种经济改革方案中最先进的一个。他在讲到民生主义的含义时,总要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联系起来。他有几种不同的表述:一是将两者溶合为一,如说:“……所以我用民生主义来代替社会主义,始意就是正本清源,要把这个问题的真性质表明清楚。”又说:“社会问题便是民生问题,所以民生主义便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本题。”二是,他把社会主义说成是民生主义的组成部分:“本党既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是在1896至1897年间。甲午起事败后,他去美英各国游历,“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时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在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理论——民生主义中,土地问题占有重要地位。民主主义革命家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考察和总结西方国家实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融合中国古代“大同”和“民本”思想,孙中山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包括“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内容的民生主义学说。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实质是在近代中国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和国家向社会的回归,这给了当代国人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其中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的具体方针和理想主义的方式表达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要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民生主义未能实现。中国共产党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联系起来,把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历史的一个实践高度。  相似文献   

16.
最近来自台湾的报告宣称,孙中山最有争议的学说之一——民生主义,不仅因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因根据这一学说而制定的新的城市地税方案的推出,再度激起人们对这一学说的兴趣。运用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作为城市征税的具体方法,提出了涉及民生主义的主要方面原来的范围和目的的问题。从其自身来看,平均地权旨在改革耕地的使用权,并常和土地的再分配相联结。有的译文译为:“土地的公平再分配”,最近更趋于译为“土地按比例分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构建了内容丰富的民生主义思想体系,他的民生主义的精华部分,为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所发展.孙中山民生主义内容丰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兴办实业、发展教育、开放门户以及民生社会主义等民生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民族资产阶级为社会基础,以实业救国为核心内容,在融合了中国"固有思想"和"欧洲之学说"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包括"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基本内容的民生主义学说。这一学说有着强烈的对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诉求,同时却又带有严重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实质是在近代中国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其中蕴涵着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给了当代国人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战后,随着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宣称本国已经成为所谓“福利国家”。这就使有些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已经变成一种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制度。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本文将对此作一些剖析。一、战后“社会福  相似文献   

20.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最难理解的部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准确把握"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的内涵,必须使学生真正理解如下六个方面: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照价收买、土地国有以及新三民主义对"平均地权"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