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说起故事,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我们也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神笔马良"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那么故事为什么让人爱看爱听?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有情节,有曲折,能够吸引人,二是有人物,有性格,有喜怒哀乐,能够打动人.  相似文献   

2.
沈晶 《记者摇篮》2006,(3):53-54
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我们都是听故事长大的。是新闻也好、资讯也好;是教育也好、娱乐也好,透过一个动听的故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天底之下,有谁爱听闷道理与人教训呢?著名纪录片监制与导演Kirk Wolfingerl曾经如是说:我是从事说故事这行业的,不论你是新闻工作者也好、拍电影或纪录片也好,都是从一个故事开始。我若是真的要传递什么信息,我透过电邮好了,我若是真的要宣扬什么大道理,我让传道的人去处理好了。但不管你有信息要传递也好、要宣扬什么大道理也好、是教育或公共效益的事也好,有什么比透过一个好故事来得更有效?电视,是“说故…  相似文献   

3.
邢晓春 《中国广播》2006,(10):67-68
“从小我们就爱听故事,人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今天听故事的你,就是明天讲故事的人。”这是《故事新天地》节目宣传版的开头。看似平常的四句话,却道出了这个节目产生的原由、丰富的节目资源以及目标受众和讲述形式。2006年5月18日,《故事新天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全新亮相。顾名思义,这是一档“讲故事”的节目。其实,文艺之声的频率本身就定位为以语言类文艺节目为主,又称为“故事频率”。因此,这档节目的推出无疑是对频率主题概念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评论家肯尼斯·伯克说:"故事是人生的设备"。听故事和讲故事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真实的故事就更具有吸引力,故事成就了精彩的电视节目。很多时候,"新闻"的确也具有"故事"的种种特质。我们的新闻记者在新闻采写中如果尽量按照"新闻故事化"的思路和方式报道新闻,增强新闻的客观性与可视性,用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将使我们的新闻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使我们的新闻报道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更多受众的目光。笔者通过近二十年的编导、采访、主持实践,积累了有关电视新闻的几点感想,在此与大家交流分享:  相似文献   

5.
赖铭强 《大观周刊》2012,(51):251-25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与家人的温馨点滴,与朋友的浓浓情意.与自己的缕缕心思。我们在经历自己故事的同时.也希望了解那些属于别人的故事。身为教师的我们.都期待着享受桃李的芬芳.期待着期许目光下稚嫩脸庞能够健康成长。我们在追寻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有没有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在现今越来越功利化的教育现实里.教师心里安放得下多少的学生故事?  相似文献   

6.
爱听故事,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我们新闻工作者在选择新闻和报道新闻的时候也应该从人的这种天性出发,把采制新闻的过程当成为大众寻找故事、讲解故事的过程来看待.  相似文献   

7.
新闻之有故事性,这是人所共知的。很多人喜欢听新闻,不仅新闻能满足他的猎奇心和知情欲,而且因为新发生的这件“事儿”很引人人胜,讲的人眉飞色舞,听的人或骇或喜。好多新闻事件都有故事的这种情节元素。所以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可能会具备故事一样引人人胜的传播效果。但对新闻的故事性,以前很少有人明白地揭示出来,更不要说大力加以鼓吹和提倡了。  相似文献   

8.
老字号风情歇后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些人引用有关老字号的歇后语,特别是老人爱说也爱听.这些老字号歇后语,富有地方色彩,不仅充满"京味儿",而且大都有一段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9.
王文 《记者摇篮》2005,(7):55-56
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故事就在民间流传,生生不息。有人诗意地形容:“我们的岁月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虽然人们一直在讲故事,听故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讲故事的方式在变,听故事的心理在变。这个“讲”和“听”已不仅仅是你说我听了,而是听觉与视觉等感官的全方位体验。  相似文献   

10.
三位老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出门看见三位老者坐在他家门前谈笑风生,他听了一会儿他们的高谈阔论,觉得三个人说的都很有道理,从他们的言谈之中可以看出三个人都很有智慧。于是,他走上前去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  相似文献   

11.
博客     
《视听界》2008,(5)
故事无处不在 听故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和愿望,从过去的“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到今天的“达芬奇密码”、“哈利波特”,无不是故事牵动着我们的好奇心,这恐怕也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  相似文献   

12.
有很多故事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更有很多故事是发生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代代相传至今,人们听起来或读起来永远会有无尽的回味。故事艺术是这个世界的文化主导力量,而电视艺术则是这一辉煌艺术的主导媒体之一,在拥有全世界最多电视观众的中国,看电视是人民群众今天最普及的家庭娱乐方式。小小的电视荧屏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是中国人了解世界和与世界沟通的最好工具,电视曾带给我们数不清的欢乐,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广大的受众对电视节目的指责一天天多了起来,这表明人们对电视艺术的需求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不满足于每天在现…  相似文献   

13.
王芳 《青年记者》2012,(35):8-9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厉王以能"弭谤"而得意,召公好言相劝。但是,"王弗听,於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从周厉王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教训。舆情是民意的反映。舆论来源于百姓之口,是公众意见的汇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跨越时空界限,在人与人的  相似文献   

14.
“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是增进与世界的友好交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理念:要力求“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本文旨在探索利用海外多元主体,通过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来华留学生以及其他外国群体的紧密联系,通过精准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各项传播要素,实现“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5.
《圣经》里有个故事经常被人引用:有妇人犯通奸罪,依照摩西的法律当乱石砸死。法利赛人把这桩公案交给耶酥裁决。耶酥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砸她。人们听了这话,从老到少一个一个都离去了。结果,没有一个人敢把手中的石头砸向这位妇人。  相似文献   

16.
谁是我们的主人?谁是我们的仆人?作为社会个体、作为职务中人,该如何进行身份认同?这都是问题. 这里有一个很让人感慨的故事--其实不算故事只能算"细节",它发生在美国,对求解上述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时下,去电影院里看场电影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但在广播里听电影录音剪辑却成了奢侈的享受,对于很多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或多或少都有一段久违的译制片情节。这源于我们都从收音机里感受过乔榛、丁建华、童自荣等富有魅力、洋味十足的声音,《佐罗》、《追捕》、《爱情的故事》等影片我们都是先听后看的。在艺术家们创造的优雅氛围里徜徉,那一句句动听的话语还在脑海中萦绕,可如今,收音机里已经难觅"电影录音剪辑"的踪影,为什么各家电台都纷纷放弃了影视类的节目呢,当然,这里的原因很多,比如涉及电影的版权问题、获取电影录音的渠道问题、收听习惯等等。现在电台的文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故事从一本书开始——《睡人》。“听萨克斯医生讲故事”,是这本书的宣传语。这是一本真实的故事书,萨克斯医生用文学化的语言集中讲述了20个“睡人”的治疗故事,他们因帕金森病或脑炎后遗症等不同病因,都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对于自己部分身体机能的控制。作者以文学的语言、大量的修辞表达“睡人”罹患疾病的痛苦和治疗过程中遭遇的挑战和问题,同时又以穿插其中的科学的医疗记录内容,增加了记录的真实性,从而增强了其震撼力。  相似文献   

19.
入厕读书     
周作人  若水 《出版参考》2004,(10):29-30
每个人一生中和书的邂逅都发生在不同的场景中,有美好的回忆,有尴尬的误会,有着种种我们不所详知的故事。在文学大家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爱恨交织、兴趣盎然的和书有关的故事。回应我们自己的故事,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20.
故事化叙事者的叙事学分析任何叙事文本都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即故事和故事叙述者。“所谓叙事,我们指的是所有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文学作品,即存在一个故事和一个故事叙述者。”这是叙事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最基本特征。戏剧文本有故事,但它缺的是故事叙述者;抒情诗有讲述人,但他讲述的不是故事而是主人公的情感。因此,在纪录片的故事化中,除了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还必须有一个讲故事的叙述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有两种摹仿的方式:纯叙事(di啨g啨sis):诗人以自己的名义讲话而不想使我们相信讲话的不是他。完美摹仿(mi m啨sis):他(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