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运城最早称"河东",河东最早称"中国",河东文化是古老的中国文化源头,建设河东文化特色文献数据库,要深入挖掘最具有科学价值、教育功能,且最具有保护紧迫性的地域文化与特色资源;要科学建设,规范标准,做到"六统一";要广开渠道,开辟多种途径利用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为当前的各项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2.
徐璞 《大观周刊》2011,(33):92-92,158
女性形象的问题在中西绘画中都是一个永恒存在的话题,早期绘画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多是对生殖崇拜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反映。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形态,风俗习惯等背景的不同,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显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西关小姐"被称为广府文化的明珠,岭南文化的经典,其形象变迁成为岭南女性形象转变的先声.20世纪初,"西关小姐"的服饰逐步体现出开放性、多样性和功能性的特色,体现了岭南女性时尚典范、社会精英的新形象.这种变化,不但是满汉融合,中西交流的结果,更是近代岭南,乃至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与市民社会崛起的彰显.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开始关注绘画风格和技法的表现。以中国民居古建为创作题材切入点,在"点性"绘画道路上探索历时二十个春秋。这期间创造性地尝试以吸水不同的方头笔、圆头笔,对景落墨,融汇中西,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5.
自宋代始,中国古代绘画中月的形象并不少见。然从传世的画作来看,画中还时常出现"倒影月",这个现象常被人们忽略。值得研究的是,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古画仅表现倒影中的月这一物象,极少表现全景倒影。本文将传世绘画作品作为研究文本,将画中"倒影月"显现的文化源头分为三类,即"倒影月"的文哲"互文"(包括抒情文学、老庄哲学以及叙事文学中的拼贴作用)、佛教传统(尤其是禅宗文化对"倒影月"的特殊诠释)、观月节庆民俗(上元、中元和中秋节等);最后着重阐述了宋代后的经典女性图像母题"掬水月在手"乃是由文学与民俗人类学(即唐代士人诗歌与古代女性的月崇拜)的融合演变而成。同时,笔者以一例最早的西方"倒影月"画为案例,作了中西画中"倒影月"呈现方式的比较,点明了"倒影月"在画中显现的共同内涵即为映月抒情。  相似文献   

6.
梁又铭是国民革命军中的军旅画家,擅长人物画、漫画,又以画羊闻名,抗日战争期间作有抗战题材绘画二百余幅及速写一百余幅,其中以空军抗战题材绘画最为著名。由于梁又铭没有明确提出或倡导某某主义等画学理论,同时,有关梁氏何以学有所成、何以学以致用,也就是早年在上海的学习、工作等,现有研究均一笔带过;所以,本文以梁又铭早年在上海从事商业性绘画的经历为切入口,分析其艺术与"海派绘画"、"海派文化"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梁又铭的创作技法、思维表现出明显的中西调和风格,以及汲取民间美术、商业美术之长的特点;而在艺术思想方面,他所追求的"化民成俗",近似于艺术为社会、为人民的现实主义绘画,但受"海派文化"影响,梁又铭的现实主义绘画是"自觉"地从商业文化中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7.
<正>如何对待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如何承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这是近代百年始终纠结于国人心头却又至今尚未真正解决的根本文化问题。尽管我们已经明确"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等基本方法论原则,然而,古之文化究竟如何"今用"?如何判别"糟粕"与"精华"?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转化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精神资源?至今仍是开放着的课题。一古今中西之间:"西方现代性逻辑"中传统文化命脉的赓续危机  相似文献   

8.
姚倩 《今传媒》2017,25(10)
《流民图》是蒋兆和学贯中西最具代表的长卷画作,作品真实地展现了战争年代哀鸿遍野、流离失所的流民景象.蒋兆和注重写实,运用中国传统笔墨语言与西方素描造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创造全新的笔墨技法,力求挣脱传统"古法"的束缚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这幅巨作在中国绘画史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变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深远影响,画家利用这种中西融合的方式来展现历史和表达民情,揭示民族灾难和社会混乱在劳苦民众身上所留下的痛苦印记.本文从《流民图》这幅作品的构图、人物造型以及笔墨这三个方面分析中西融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杨柳 《大观周刊》2012,(33):26-26
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绘画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中国画要繁荣发展,走出国门,就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保持绘画的民族性。本文试图从中国画的意境、笔墨等方面探讨中国画的特色,并对保持中国画的民族性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基本方法,也是代代相传的唯一途径.临摹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也是对文化经典的态度.临摹是对中国画的一种整体认识,包括"澄明"的绘画语言部分,还包括"遮蔽"的中国传统文化部分.对中国画而言,传统文化和绘画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容分割的.中国画的临摹结构是"一体二层"式的,由"二层结构"决定了学习的"两种路径"和"两种方法".每一位传习者只有把"两种路径"都做到了,做好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次临摹才算结束.  相似文献   

11.
陈云 《东南传播》2012,(10):131-132
画道,即绘画的精神与思想。山水画是中国人的精神慰藉,更为精神解放的载体。不要一任追求物质享受,不要让繁华遮掩了人的心眼,要纯笃虚静才可见真悟,正是老子追寻的"致虚极,守静笃"的返朴归真的人生哲学。中国山水画是山水画家思想和精神的缩影;是人品人格的体现;是主观意识的发挥。中国画是我们民族特有的绘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道无为"、"物我两忘"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中国画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2.
金弘 《大观周刊》2013,(12):38-39
中西传统绘画的空间意识差异明显:中国绘画是宏观透视,运用三远法,以大观小,用抽象的墨线来描绘和表现客观物象;西方绘画是微观透视,模仿自然,运用科学透视法和解剖知识来描绘和再现客观物象。中西传统绘画的特征不同,是由于绘画空间意识的差异所至。而空间意识的差异,则因哲学的观念有别而成。  相似文献   

13.
王利娅 《大观周刊》2012,(47):59-59
中国古代人物绘画中所表现的服装始终与时代紧密相关,体现着不同时期的不同审美理想。本文重点从分析人物画中服装的艺术特色,更加有利于推陈出新继承传统的精神实质,使现代时装绘画更好的吸收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4.
毕晓直 《编辑之友》2016,(3):109-112
中国近代报刊译者大量翻译西方小说,引进先进的创作理念,介绍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与进步,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沟通.文章着重阐述近代报刊译者在中西思想交流、中西政治文化互通、中西文学交流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于档案与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杰 《云南档案》1999,(3):31-33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档案工作已从法律的角度被明确为党和国家的文化事业机构.为此作为一个档案工作者要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样的高度看待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认真思考档案的文化性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档案工作的发展,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秀珂 《今传媒》2020,29(3):149-151
墨作为中国文化的"四宝"之一,既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主要绘画工具,也是形成中国水墨画最具特色的特征之一。在此基础上,以线为主的白描到以墨块造型的水墨画,由线描--破笔--破墨--泼墨--水墨形成一个完整的链节。这些链节与制墨工艺技术的出现和成熟有着必然的客观联系,最终促成了近代意义上中国水墨画的成熟,成为东方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7.
金韶  刘蕊宁 《传媒》2021,(5):52-55
科幻创作的兴盛、新技术的应用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国科幻电影走向国际带来新机遇.中国科幻电影的"出海",理念上要探索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寻求文化间性,突显文化特性;策略上要开创中国特色的科幻叙事模式和审美范式,促进类型创新和IP品牌打造;方法上要契合新媒体场景加强营销传播,拓展海外发行渠道,举办赛事设立奖项,提升中国科幻电影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曾雪梅 《图书与情报》1999,(1):69-69,71
王翚(公元1632--1717年),号石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在画史上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四王",成为清初画坛正统派的代表,影响达数百年而不衰.他们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文人山水画创作的传统与风格,受董其昌"南北宗论"绘画理论的影响,以崇古法古为主旨,讲究笔情墨趣,技巧功力非常深厚.加之他们都有过人的传统文化功底,其作品成为中国古典绘画的经典,故有人称这些作品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钢琴练习曲".也正因为这种崇古法古的画风,自戊戍变法,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受到学术界和绘画界激进人士过分的贬抑,成了传统绘画界"保守"、"复古"的代名词,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  相似文献   

19.
绘画发展的历史实质上也应该是绘画工具材料的发展历史.新的绘画艺术及视觉效果的全面推进必是在技法革新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技法革新又必然是由于出现了以往更先进的新型材料才能进行.研究中西绘画材料差异与演变不仅有助于完善美术史的研究,而且有利于掌握绘画材料技法的演变规律从而更容易探索出新材料技法开创绘画新风格,对绘画创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一、人物简介刘海粟(1896—1994),原名刘槃,滁州凤阳人,寄籍常州,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的开创者,敬慕苏轼,撷其《前赤壁赋》中"渺沧海之一粟"更名为刘海粟。早年留学日本,中年遍游欧陆,为传播中国绘画,促进中西美术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萌芽和发展也作出重大贡献。尽管刘海粟学贯中西,但他在坚持中国绘画前提基础上,促进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