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质和现象”这对范畴应改造和扩充为“现象-实体-本质”这组范畴。“现象”应摆在这组范畴的前列,“本质”应摆在后面,传统的“本质和现象”的提法应改为“现象与本质”。实体是现象与本质的中介,是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是现象向本质的过渡。规律与本质是并不完全等同的同等程度的范畴,应用“现象-实体-本质”取代“现象-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2.
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理解的偏差和实践的走样,近些年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一股“泛语文”现象(细分下去还有“乏语文”、“非语文”和“反语文”,我将这四者合称为“F4现象”)。这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警惕,不少人对这种语文新课改中的新现象进行批判,这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泛语文”,  相似文献   

3.
汪海云 《高中生》2013,(11):52-52
许多考生在考前会紧张,也有不少考生“面对高考却紧张不起来”,这反而也会让人“紧张”。因为“不紧张”所以“紧张”,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会产生“面对高考却紧张不起来”的现象?考生又该如何应对呢?考生应该弄明白这些问题,以有效预防这一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否定是各语言中共有的现象,不同的语言有其自身不同的否定表达法。这种语言现象常使学习外语的学生在理解和表达方面感到困惑甚至因为“望文生义”而容易误解。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一语言现象。本文从“意形同否”,“形否意肯”和“意否形肯”这三个方面综合阐述英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否定的不同表达法。  相似文献   

5.
马艳喜 《考试周刊》2011,(48):132-133
本文从厌倦英语学习这一现象着手,认为缺乏“信息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我们可以采用英语交际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来改变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6.
试论高校研究生“一稿多投”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高校研究生群体的“一稿多投”问题,首先分析了“一稿多投”现象的表现,然后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治理“一稿多投”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钱静 《现代教育科学》2009,(1):114-114,126
在进入高三复习后期,很多考生反映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没有信心、头脑昏沉、心情烦躁。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而这一段关键时期则被称为“高原期”。那么,“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尽可能缩短高原期,减少它的负面影响呢?  相似文献   

8.
“概率”这一章编入中学教材之后,给中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从研究必然现象过渡到研究随机现象。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习惯于研究方程、多项式、不等式和初等函数,这些都是自然界必然现象内在规律性的反映。而“概率统计学”中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偶然现象,是一些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偶然现象。这是学生过去从未接触过的自然界的另一类现象。例如“在6月—8月间皖南地区降雨量”,“一只母鸡,一年中产蛋量。”学生对这  相似文献   

9.
高二物理在研究“自感现象”这一节课时,有两个必做的演示实验,第一个是“通电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第二个是“断电自感”现象演示实验。我们用可拆变压器来做这两个演示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虚高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这突出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上。文章把这种现象称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虚高现象”。围绕这个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虚高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此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理性看待大学生“考证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园里近年兴起的“考证热”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理性看待这一现象,正确认识“考证热”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全国文综历史试题中,仍然存在“超纲”现象。怎么看待试题的“超纲”现象?为什么几乎每年高考后都会有老师尖锐地指出这一问题,而来年依然会出现命题“超纲”?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结合新课程改革进行深入、冷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就中外诗歌史上存在的“暗合”现象予以论析,考察了古人对这一现象所持的不同态度,分析了“暗合”现象的优劣短长,揭示了造成“暗合”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失业群体”现象之归因分析与应用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新失业群体”现象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失业群体”普遍成长环境优越,但就业能力较差,许多靠“啃老”生存。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机制以及供求错位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现象,“新失业群体”中的成员,整个社会以及政府部门都应该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蒋华 《文教资料》2010,(6):28-29
文章对“这/那”同指现象进行了解释。“这/那”同指现象主要出现在现实主义叙事性作品中.它与主人公、创作者和读者的视角息息相关。“这/那”可以同指某个人。也可以同指某事物。  相似文献   

16.
朱潇潇 《考试周刊》2014,(47):18-19
语言是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国际环境下,汉语中出现了引人关注的“零翻译”现象。“零翻译”是语言发展的自然选择。本文从这一现象着手,分析“零翻译”的类别,并从文化的发展、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及媒体引导等方面,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流行是指“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之一的现象都可以视作“流行现象”。简单地说,“流行文化”就是具有流行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尽管各个年龄阶段的社会群体都会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并有所反应,  相似文献   

18.
流行是指“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之一的现象都可以视作“流行现象”。简单地说.“流行文化”就是具有流行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尽管各个年龄阶段的社会群体都会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并行所反应.  相似文献   

19.
“民工荒”是近期出现在我国的一种社会现象,透析这一社会现象,不难看出其中有许多“技工荒”的成分。这就为高职院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高职院校积极寻求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抓住这样一个机遇。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里,有两种完全相反的音变现象,一种是合音现象,一种是分音现象。 这两种音变现象,古已有之,有的已经被人们发现。例如“不可”的合音为“叵”“之于”或“之乎”的合音为“诸”;“笔”的分音为“不律”,“孔”的分音为“窟窿”等。 这两种音变现象,发展到现代汉语,更是屡见不鲜。例如“不用”的合音为“甭”(béng),“只要”的合音为“嘦”(jiào);“蓬”的分音为“扑棱”,“拱”的分音为“骨甬”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