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社1987年版)共有课文385篇,带有“像”字的句子很多。分析起来,“像”字大致有以下一些用法。一、作动词“像”字作动词的用法很复杂,在教材中主要有下面两种。 1.用来表示非同类事物有某些相似点,通常看作比喻词构成修辞上的明喻。这种用法的句子有155例。作比喻词时,“像”可直接作带宾谓语,还可以和“一样”“一般”“似的”等搭配使用,组成一种固定结构,一般作  相似文献   

2.
谈“一”字     
“一”字虽然字形简单,但它却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字.“一”字的基本用法:一是它独立为字的用法;二是它作为构字部件的用法.“一”字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字,有实词的用法,也有虚词的用法.当实词用,有数词、形容词、动词等用法,当虚词用有副词和连词两种用法,情况比较复杂.“一”字作为构字部件使用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作形声字的形旁,二是作指事字中指示性符号使用.  相似文献   

3.
“象、像、相”应该各司其职辽宁省沈阳市王宝贵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说明:“象”不再作“像”的简化字。这意味着,“象”与“像”是意义用法不同的两个字。可时至今日,我们从大量的学生习作中发现,在“象”“像”和“相”的用...  相似文献   

4.
汉语“着”字在陇南方言中有着较多的变体及用法,其中绝大多数用法和现代汉语“着”字的用法相同,另有一些用法和现代汉语有区别,试就陇南方言中“着”字的各种变体、用法及其来源作一简单叙述,并着重探讨其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5.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6.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仪》,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7.
张华莉 《培训与研究》2009,26(7):22-24,42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以助词身分出现,文章从这点入手来探讨“的”字的用法。“的”字最常见的用法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形成定中关系。“的”字还可以附着在别的词语上,后面不出现中心语(名词性词语),构成“的”字结构,它的功能大抵相当于名词。“的”字用作语气词也很常见,常常出现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或决定的语气,在对它的这个用法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和另外一个语气词“了”进行区分。另外,“的”字还有一些特殊用法,本文也将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把”字的语法化是从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运用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把”字的习得过程进行观察和研充,结果发现:儿童“把”字句的习得是一个由“把”字的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虽然儿童从“把”字句的实词开始习得,但是虚词用法的发展远远快于实词用法的发展。母语习得与语法化之间顺序上呈正相关,在应用频率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语言实际出发,说明“兀”字及其组合在现代交城话中的用法和在《水浒传》中的用法,并加以比较,同时探求“兀”字及其组合的渊源,证实从先秦的“夫”字同音替代成后来的“堵”、“古”以至“兀”字  相似文献   

10.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以助词身分出现,文章从这点入手来探讨“的”字的用法。“的”字最常见的用法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形成定中关系。“的”字还可以附着在别的词语上,后面不出现中心语(名词性词语),构成“的”字结构,它的功能大抵相当于名词。“的”字用作语气词也很常见,常常出现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或决定的语气,在对它的这个用法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和另外一个语气词“了”进行区分。另外,“的”字还有一些特殊用法,本文也将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象:我姓“象”。像:我姓“像”。象:我念“xiang”。像:我念“xiang”。象:你怎么跟我学?我没有单人旁啊!像:我有单人旁怎么啦?象:你有单人旁,意思就和我不一样了。像:怎么不一样?象:我的用法有许多。像:我的用法也有许多。象:我具体有以下几种用法。像:我的具体用法也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2.
若干年来《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象”和“像”的释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义项的分合也有一些变化。本文对二字义项的分合从它们形体的演变和用法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系词“是”字逐渐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者拟对《洛阳伽蓝记》一书中的“是”字进行初步分析,认为“是”字在这一时期仍具有系词、指示代词两种用法,并产生了多种活用法。而用作形容词的“是“字则较少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战国策》中的“今”字用法。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书中“今”字的基本用法仍然是时间名词,主要用做时间状语。传统上对“今”字假设连词用法的划分。是一种误释。本文在充分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纠正了这种误释。  相似文献   

15.
即既(jí)字的左边是一个盛食物的容器,右边是一个跪坐着的人(古人席地而坐),面向食物,本义是“就食”。引申为“接近”“靠近”。现在还有成语“若即若离”,意思是“像要接近某人,又像要保持一定的距离”。(jì)字的字形和字义可以跟“即”字联系起来记认。那个跪坐在食器前面的人把脸向后转过去,表示“吃饱了”。引申为“完”“尽”或“已经”等意思。古书中有“食既”(吃完了)、“言未既”(话还没说完)等用法。“即”和“既”@李乐毅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上,笔者发现一些非常规的“们”的用法。如“我的九零后们”(北京晨报多媒体)、“新政策出台,C们开始彷徨”(互联网周刊)、“VC们”等等。相对来说,网络新闻语言不像网络上个人发表的言辞那么随意,它能第一时间较为准确地反映一些新的语言现象,且这些词语发展变化的现象已经被大部分人接受。该文拟从网络新闻上的“们”字用法为...  相似文献   

17.
“仑”和“仓”通过查字典我们发现,凡是有“仑”的字,差不多都读“lun”,凡是有“仓”的字,大都读“cɑnɡ”或“chuɑng”。这个规律能帮我们辨别“仑”和“仓”。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研究一下,又会发现,“仑”和“仓”与别的部件组合时,它们是作声旁参与的,其他的部件都是形旁。根据这个规律,我们也可以知道带“仑”和“仓”的字的大概意思了。“像”和“象”“像”和“象”的用法有相同处,也有区别。“像”适用的三种情况是:1.作名词,比如人物制成的形象,如“画像”、“佛像”、“塑“绣像”等。2.表示相似,如“小弟弟的脸像红苹果一样。”…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得”字,仅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得”字就先后出现了十四处,共有五种用法.笔者发现,“得”字在作品中出现的语境不同,其用法也不同,意思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谋”字在古文献中的用法分析及对“谋”字的古文字字形考证,认为“谋”字的本义应当是“贞问”。  相似文献   

20.
知识卡片     
《小学生》2006,(4):I0011-I0011
“啊”字是我们最长见也是最熟悉的字, 可是要说起它的用法和读音,很多同学却不一定清楚。“啊”字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做叹词,另一种是做助词。“啊”字做叹词时,有四种读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