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其任务在于使学员通过学习获得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与一定的工作能力,为进一步应用公差标准及掌握一般的测量技术打下基础。课程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即公差配合标准及其应用;有关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测量误差分析及测量结果的处理。根据本课程的教学要求,现就课程期末复习总结作如下说明。1.应理解并掌握各公差标准的主要环节,并能初步运用。标准中规定术语较多,我们不要求背诵,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它们。2.测量技术方面除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外,还应掌握测量误差分析及测量结果的处理方法。3.实验课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求能掌  相似文献   

2.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改革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大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本课程重要的知识点,同时还必须掌握相关的测量技能。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将公差与配合的知识点分配到相关的实践课程中,将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为有趣的学习并让学生动手制作和检测,使学生做到工学一体、能力递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公差配合与测量》课程是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有关公差配合与测量的基础知识,在实际生产中会用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能正确选用测量器具,并会一般的零件测量工作。笔者通过对教材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结意识,满足了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石油机械生产的发展,对各类产品的互换性与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差配合知识与测量技术能力已经成为对石油机械制造部门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要业务要求之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以下简称公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涉及面很广的专业基础课,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校的机械制造、焊接、内燃机等专业都要学习这门课程.该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是:使学生既学好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掌握较强的实践技能,以便为后继课的学习和未来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几年来,我们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及公差课的特点,进行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是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技术性,实用性强,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认识各项机械基础标准,会查各项公差表格,更重要的是具备了机械产品精度设计及检测的初步技能。因此,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中,要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实用化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采用过程化的考核模式。  相似文献   

6.
公差制度、加工过程和检测手段是实现零件互换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互换性的必要条件。三者紧密联系,却又自成体系。在现行的课程结构中,加工过程有《机械加工工艺学》课程,“公差配合”和“测量技术”两者作一门课,长期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结构是欠妥的。 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内涵不同 “公差配合”和“测量技术”属不同的范畴,研究不同的问题,“公差配合”属标准化范畴,是零件具有互换性的保证,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保证。“没有标准就没有现代化”。“测量技术”属计量学范畴,是实现互换性的必要条件,是实施标准和质量监督的眼睛。“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 “公差配合”从“精度”或“误差”的观点去分析研究零件及机构的几何参数,其基本是误差理论,基本的教学研究方法是数理统计,研究的中心是机器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的矛盾,解决的办法就是规定分差。“测量技术”采用国家统一的法定计量单位,制订有关计量标准,研究如何选  相似文献   

7.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从设计制造到生产一线的操作工都必须具有《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机械类学生必须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此课程以其自身特点,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收效甚微,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学生对该门知识掌握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今后工作中公差配合的正确选用。本课程具有三多特点即标准条文多,名词术语定义多,要记忆内容多、整体内容  相似文献   

9.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械技术人员必备的互换性与检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相关内容并能够学以致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文章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0.
公差课的特点是实用性强,但不易掌握.从结构讲,本课程是由“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两部分组成,前者属标准化范畴,后者属计量学范畴.是独立的两个系统,但又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在《制图》及《公差》等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减速器模型进行拆装、测量、调整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实际测绘的基本方法,及对标准件、常用件等的查表,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为引导学生认真学好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 一、调整测绘内容与时间 过去测绘安排在《制图》课程之后,《公差》课程之前,  相似文献   

12.
过去在我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多数学生“头痛”的课程,每学期的期末成绩都位列各科末位。而作为职业学校机械、机电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因此,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是每个任课老师探讨和思考的一个任务。下面谈谈我校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学习、尝试和探讨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实践教学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当前机械类中专生的就业岗位需要,提高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实践动手能力,是衡量课程教学效果的依据。课程改革要解决好课程理论知识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实际需要。一、目前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课程教学大纲,重视公差的基本理论、重视公差配合的标注,而忽视了技术测量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中,学生只知道标标注,而不知道采用什么量具、什么方法去检测是否达到了所标标注的要求。像两孔之间的空间垂直度、两袖之间的平行度及垂直度等。这种只知道标注而不知道测量反过来又会影…  相似文献   

14.
公差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的简称。课程名称就是实现机械零件互换性的两个必要条件,所以也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我国大学、中专机械类专业设立本课程已有40多年历史,所用版本众多,但其结构与内容基本相同,主要由公差与测量两部分组成。一、存在问题1课程结构混淆问题该课程是由两个不同范畴、不同性质的部分组成,公差属于标准化范畴,测量属于计量学范畴。在我国《机械加工工艺手册》中,把公差列入基础类,把测量技术列为与工艺、机床、刀具决具、模具等并列的专业技术类。前者是基础课,后者是专业课,课程性质不同,都…  相似文献   

15.
《公差》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由“公差配合”及“测量技术”两部分组成。虽然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公差配合”的众多基本概念、定义、术语;实验室的测量让学生了解了部分通用量具的使用方法。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较少接触机械设备,缺少感性认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困惑。为此,我认为必须加强实习教学,理论与实践互动。进一步加深对“公差配合”、“测量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提升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高职《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情景)的优化设计、实践教学、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职业院校机械大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后续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为了提升《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效果,让学生有效掌握课程知识点、技能点,各种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与实施方案不胜枚举。文章以课程传统授课内容为前提,借助减速器零件为载体,重组教学内容,关联知识与能力,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双重学习,体现理论够用、技能为重的职业教育宗旨,为课程教改提供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8.
机械制造基础是研究机械制造全过程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综合阐述了工程材料、毛坯与另件的成形、公差与配合、切削加工、质量检测的工艺技术,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及加工工艺知识。  相似文献   

19.
精通教材,精心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而备好课的前提,首先要详细了解本学科的特点及教学大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和查阅有关参考书籍,全面熟悉教材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实践性较强、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在内容上既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职业院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说明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努力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