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人学思想与传统人本主义有根本的分歧,他认为人不能像定义物体那样来定义,人的存在是一种"在世"的状态,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在世之在"和"与他人共在"是人的存在和显现的过程,而不是传统人本主义人学理念中的被规定了的先在本质,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无疑是对人本主义恩学理念的消解.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是著名的现代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集中展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他从存在出发,建立了与传统哲学不同的"存在本体论"。他认为对存在的追问,不是"是什么",而是"何以是":前者要解决的是存在的性质、本质、属性等,后者要解决的是存在的展示、显现、澄明、在场。在诸多存在者中,此在最能展示、显现存在,因为此在不仅与存在最"亲近",而且具有生存论的特点与优点。海德格尔反对传统哲学只研究"有"而没有"无"的地位,从多种角度证明了"无"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海德格尔不同意传统的语言观,通过阐述思、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以及诗、说与存在的关系,深刻地阐释了"语言是存在的家"。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向着存在本身开放的"绽出之生存",以此为依据,他认为以往的人道主义都是一种形而上学,因而都遗忘了存在.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也属于一种形而上学,但由于提出了"异化"理论,它比其他哲学都优越.异化理论正可以成为我们对海德格尔的评论进行回应的出发点,由此也可以理解海德格尔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一些相关差异.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起源与实质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通过对《存在与时间》、《现象学之基本问题》和《哲学献文(从本有而来)》等著作的分析可知,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实质不是从"存在与时间"转向"时间与存在",而是向"本有"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庄子和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诠释相似相通。就人在社会中的日常生活方式而言,庄子认为是"方内之人",海德格尔认为是"常人";就人的本真存在方式而言,庄子认为是"方外之人",海德格尔认为是"本真的自己存在";而至于"个体—社会—自然—天道"和"天地人神"四位一体的存在模式则是庄子和海德格尔后期对人理想存在模式的描述。他们关于人存在方式的思想是中西融合贯通的一个契合点,也为当今人们反对异化,探寻本真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所谓的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并不意味其着基本问题与观点的改变,而只是其思想表达策略的自我调整。在关键的1929年出现关于无的探讨是解开转向之谜的钥匙。撇除基督教因素的限制,神秘主义者埃克哈特关于神性之荒漠的思想预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无之问题的经典范本。与埃克哈特作为动力之源的无相对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德格尔如何在畏的生存论分析上重蹈《存在与时间》的覆辙,又如何转换方向,"从本有而来",终而达及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批判传统形而上学,认为传统哲学没有能理解存在,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因而提出了他的现代存在论;海德格尔还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观,以及分析哲学的语言观,认为它们都把语言当作了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他则把语言与存在联系起来,提出"语言是存在之家",并把这种与存在相关的语言称作为"本质的语言";而诗与思的语言就是这样的显示存在的"本质的语言",因为诗歌给存在以命名,因而它是"存在之家",伽达默尔则进一步把它称作为"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8.
在海德格尔后期关于形而上学的思考中 ,对物的直观而直达物化之境构成其理论主题。在物化之境的光辉中 ,物被解蔽了 ,与其存在合而为一 ,这是一种天、地、神、人的共在状态。但这也是一种神化状态。在物走向功能摆设的时代 ,海德格尔的这一思考 ,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怀旧情怀。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19,(2):22-29
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从行动的本质出发,对思想进行了追问。思想是存在的思想,思想是存在让予之思,思想和存在是统一的。但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随着存在的被遗忘,思想已经技术化,思想已经丧失了自身,思想已经不再是思想。基于这种状况,海德格尔走向了寻找思想的道路,他企图回到思想的源头,让思想摆脱技术座架的束缚,让思想承担起思想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从人们对海德格尔著作引文中的两个问题开始展开讨论,进而转入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与工具理性、"生存"相对于"存在"的优势两个环节进行分析,表明海德格尔之所以要讨论到马克思,是因为海德格尔认为对世界的技术性理解构成对于当代世界理解的核心。然而海德格尔没有涉及马克思关于人和人类社会的理解中非常核心的内容:阶级及生存论的原始性,没有认识到马克思的思想是哲学和革命的社会学说的密不可分的结合,没有对于马克思关于现实性的理解给予足够的关注,从而导致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误解,并且海德格尔最终也没有能超越马克思。摒弃从纯粹的哲学思辨出发,只有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才构成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合理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