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老子思想中,自然是道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原则,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人与万物都应当服从自然法则。但是万物是对自然之道的自觉服从,而人则是对自然的背离。老子试图以应然符合自然的方式,实现向道的复归,这实质是以人的自然性统摄社会性,颠倒了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的关系。被后学者曲解为"道术"或"君王南面之术"。表现在发展论上,老子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与变化,却没有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上升性和周期性,把事物发展的成熟阶段的自然性混同于原始的自然性,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循环论。因此对于老子的自然之道,需要我们辩证地批判和吸收,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存在论是一些思想家们在反对教权制度否定人现实存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经历了对人理性的提高和对人自然性的“正名”、升扬阶段后,在文艺复兴中后期形成了从人理性与自然性的交织、互制角度规定人之存在的自然理性论,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全面论证自己存在及其行动的“应当”与“合理”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理性和感性两种。理性包括理智、抽象、意志、知性等;感性包括情感、直觉、形象、想象、灵性等。只有感性和理性和谐发展,才称得上是一个健全的人。从中学学科的设置看,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多倾向于感性,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则更多地体现出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一切形而上学中,自然都是人的抽象对立物,而在马克思这里,自然具有了感性的人的本质,从而真正使得自然不是外在于人,而具有了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对唯物史观推崇不已,认定唯有它达到了在存在中把捉历史事物的本质性的存在论境域,唯有共产主义尚能追赶正在加速展开的世界历史天命。但由于他对"劳动"作了近代语境的解读,因而不无矛盾地批评唯物史观终究是预设"人是理性动物"的人道主义之一种,并认为人的本质不在理性或生物性而在"生存"。其实,"劳动"与"生存"均扬弃了旧形而上学那种作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人的本质,因为对世界历史意义的道说现在是在其本真的存在方式上而不是在所谓"绝缘的主体"上进行的。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当作此理解。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对于理性自我超越性的揭示和把握,是他超越感性、知性哲学,解决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对立统一,朝向理性矛盾自我和解之关键。在此,黑格尔克服了以康德、费希特为代表的在理性自我超越性问题上“应该”(Solen)之软弱性,通过意识形态演化、逻辑演绎、历史现实运动等途径,揭示、显明了理性自我超越性就是朝向逻辑普遍性的超升,也即朝向自身内在的本质,朝向自身的无限的自由冲动。黑格尔对理性自我超越性的解读不仅改造了传统理性观念,澄明了人类精神本质特性,确立起崭新的理性观念,同时,也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西方理性主义精神提供了一个绝好文本  相似文献   

7.
事物的存在形式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现象通过感觉就能感到,本质作为认识对象是极其广大的,而感性的范围则是比较小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的,是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到的.理性本体作为认识的一极是关于事物起源发展的东西,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割裂感性与理性的联系会陷入唯心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8.
史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密切,本文就前者作为后者的借鉴、引用及其影响,作一尝试性的论述。一、史学研究的具体和抽象与中学生的认识过程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再从抽象规定上升为理性具体(理性具体即认识对象作为有机整体在思  相似文献   

9.
从辩证法和经验实际可知,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而共时发生的,没有什么最后终极性的“唯一者”。这说明,要认识和揭示文学的本质,必须站在现实生活、作家、文本、欣赏者之四者抽象统一的理性立场上,将四者看作不同性质的实体性存在。  相似文献   

10.
人的思维形态及其发展,直接影响着人对教育世界图景的构建。思维的基本形态主要包括:感性思维形态、理性思维形态以及非理性思维形态,分别代表着对世界"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追问。由此三种思维形态构成的理论思维具备"对经验对象的概念抽象、对概念关系的逻辑分析、对科学和价值的统一把握"这三种特点。理论思维最初在自然科学世界里得到广泛运用,但在把握不同于自然世界的教育世界时,难免遇到一些"新的变故"。所以,在把握教育世界时应遵循以下的逻辑原则:1.理论思维需遵循"存在到本质"的逻辑原则;2.理论思维需要遵循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原则;3.理论思维不可忽视"本质与价值"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