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小说,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女性。在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中,萧红在刻划女性人物的深刻性和真实性上,可称得上独树一帜。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深切地关注和思考所处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萧红在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时,也注重挖掘这些苦难女性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她笔下的女性充满着独特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3.
萧红的《生死场》呈现了小村庄幽闭贫困的生活环境和日本侵入村庄后混乱而又紧张的生存图景。萧红以悲悯的情怀,沉重而又激动的心情书写了乡村家庭中女性的悲剧及战争中人性的觉醒。无论是对女性悲剧的书写还是对苦难中人性觉醒的关注,都表达了萧红对人们生老病死及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在这种典型环境和伦理情境中,萧红为我们展示了别样的生死场景和独特的乡土世界。  相似文献   

4.
萧红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小说<呼兰河传>,彰显了女性悲剧深层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戕害.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新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创作了众多警醒世人的经典作品。其作品中彰显着独特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探寻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自然生命的礼赞、对个体生命的悲悯和对死亡的思索是萧红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基本内涵。这种生命意识的产生与她自身所历经的生命体验、时代背景等紧密相关。密切关注底层女性悲剧命运和对生命异化现象的揭露与反思是萧红小说中生命意识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才情的女性作家,萧红的小说在文体上表现出独特的素质,即诗化和散文化的创作风格。从叙事语式看,这一风格一方面使她的小说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抒情的、感性细腻的情调,另一方面也透视出作家基于深刻反思层面上的独特生命体悟和洞察。萧红的后期作品《小城三月》,以儿童视角讲述了一段凄婉的情感悲剧,其独特的时空构形表现出女性作为“他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焦虑,是萧红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触及到中国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各类女性的悲剧都有所揭示。本文谈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认为童年生活对萧红的影响,婚姻生活对萧红的影响,自然环境对萧红的影响是形成其女性形象的主要原因;萧红对女性形象悲剧根源的揭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8.
漂泊岁月寂寞路,萧红坎坷曲折的经历和由此而来的感觉生活的方式,使萧红对于女性悲剧命运的表现独树一帜,写出了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给她们带来的种种不幸.萧红强烈的女性艺术开掘出了被男性文化遮蔽并且被女性自己忽略了的女性自身的体验与文化部分,在重新认识女性生命的过程中,做出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不谈爱情是萧红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萧红在小说中展示的女性爱情悲剧,凝聚了她的审美情感和生命体验,婚恋的不幸,源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尊严和价值的漠视,源自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造成的女性自身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10.
萧红、姜敬爱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她们独特的感觉生活的方式,也形成独特的生命体验。她们在作品中元时元刻不在传达、渗透这种真实的生命体验—生命存在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是以女性视角来写作的,因而两位的作品显现出深刻的情感魅力。  相似文献   

11.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采用童年视角,反讽叙事以及女性自我悲剧的认同等多种叙事策略,其中浸透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对国民性所造成的悲剧的思考,特别是她作为一名女性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祥林嫂与田小娥都有不幸的遭遇,都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受害者。不同的是,祥林嫂是甘愿做奴隶却最终没能坐稳,而田小娥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她本身不甘愿做奴隶,进行过一定的反抗,但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制约,她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同样被毁灭。  相似文献   

13.
特定的童年生活,曲折多变的人生经历养成了萧红任性、倔强、执着又敏感、细腻、柔弱的性格。这一性格影响了她的人生道路、学创作风格。其敏感、细腻使她的作品具有沉郁、悲凉、寂寞的风格;其女子雄风又使她的作品具有雄浑刚健的风格;她的执着倔强使她不随俗、不从众、不拜倒在大家、名家脚下,坚持走自己的创作道路,摸索并创造出独特的小说样式,成为与众不同有着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女作家。倔强和敏感这两个性格的主导因素,指挥着、统制着她的作品,影响了她的人生道路,导致其作品风格的丰富多彩和小说模式的创新,也决定了作家归向悲剧的人生终点。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她以自己的不幸为出发点,关注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特别是女性的悲剧命运。而所有的这些悲剧命运都在她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并从中去寻找人生存在的真正意义。她的作品,充满着一种苍凉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5.
朱淑真的不幸婚姻以及孤苦的人生历程,使生性敏感的诗人日渐忧郁,爱情的难泯给诗人婚姻生活蒙上一层灰色,转而借诗词大量表现个人孤寂、忧伤的情怀。悲剧性的人生却写出精彩诗词,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使诗人留下不朽的美名。  相似文献   

16.
萧红是直感型、体验型作家 ,她很少在作品中作理性剖析和哲理探讨 ,但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存环境和生命质量一直深深地关注 ,且始终流贯于作品中 ,她对生命有很深的体悟。生命体悟 ,正是萧红小说的深层哲理内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周婉如是晚清黔西北有名的女诗人,她才华横溢、心怀壮志,有着当时闺阁中人所不及的胸怀和气质。但诗人生不逢时,那个时代没有给一个女性提供驰骋壮志的机会,她只能郁郁地在闺阁中终老一生。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造成了周婉如的人生悲剧,体现在她的诗歌中,就表现出身束闺阁、功业难成和知音难寻、青春易逝所产生的悲愤和忧愁,虽然她的诗歌中也有一定的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但并没有起到消解的作用,反而使她的悲剧意识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萧红无疑是一位风格独特富有个性魅力的作家。萧红小说所呈示出的一幕幕带有悲剧意味的人类荒诞性的生存景象,却是掩盖于生命表象背后的那种生存之痛。如果说抗日主题仅是其露出水面的冰山之一角的话,那么,生存之痛这种更为深广的部分却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  相似文献   

19.
身处边缘地位,有着独特的“边缘意识”的萧红,在其短暂一生中始终关注与叙述着“边缘”群体,被弱视的女性以及积贫积弱的民族的生存处境,在某种程序上,萧红与其所处的时代,与其作品中的被弱视人物,是可以互为诠释的,在其文本中,即表现出作者对“边缘角色”所抱的同情,悲愤,反抗的姿态,又表现出其对“温暖和爱”的满怀希望的憧憬和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