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世纪英国的货币铸造制度形成于盎格鲁-撒克逊晚期,诺曼征服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此过程中,为了加强对铸币权的控制和获得更多的铸币税,英王认为有必要对货币铸造事务进行管制。在货币铸造日益集中的前提下,英王不仅高度控制铸币所官员的任免权,而且加强了对货币铸模制造和分发的管理,并对货币铸造的过程进行严格监督。这些举措不仅反映了中世纪英国货币铸造制度本身的发展,而且亦能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2.
美元的故事     
dollar一词有漫长曲折的历史,它可以追溯到一位圣者的名字。这位圣者就是圣母玛利亚的生父圣·约瑟夫(St.Joseph)。为了纪念这位圣者,16世纪时,把波希米亚地区一采矿业发达的城镇命名为Saint Joachim sthal。这一城镇有一个银矿是用来铸造银币,这些银币用的就是圣·约瑟夫的头像,开始时称作Joachim-sthalers(约瑟夫镇)。不久,这一冗长的名字很快简略为thalers。在北方日耳曼人方言中读作dahlers,传入英国后转讹为daller。到17世纪末演变成dollar,泛指任何一种外币,特别指西班牙铸造的古银币。美国独立不久,杰弗逊反对继续使用英镑,1785年…  相似文献   

3.
圣母玛利亚是基督教神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中世纪的欧洲广受崇拜.但新约正典并没有玛利亚完整生平事迹的记载,玛利亚生平的展示有赖于诸多伪经和圣徒传记.经过多个世纪的营造,玛利亚的完整形象随着中世纪盛期的到来而最终展现于世.伪经中的玛利亚形象多源于东方教会,并具有异教色彩,故西方拉丁教会对伪经中的玛利亚形象进行了改造以合其要求,最终形成了玛利亚神学.而以<金色传奇>为代表的中世纪圣徒传记,则在细化玛利亚形象和推进民间的玛利亚崇拜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迈出人行道,朝后退几步,抬起头,然后,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做喇叭状,对着这一街区的最高建筑物喊:"特丽莎!"我的影子受了月亮的惊吓,蜷缩在我的两脚之间。有人走过。我又叫了一声:"特丽莎!"那人走近我,问:"你不叫得响一点,她是听不到的。让我们一起来吧。这样,数一二三,数到三时我们一起叫。"于是他数:"一,二,三!"然后我们一齐吼:"特特丽丽莎莎!"  相似文献   

5.
姚迪 《文教资料》2011,(12):30-32
本文试图通过特丽莎的梦境解读特丽莎身上的灵肉冲突问题,进而解读她在由母亲、性爱、社会所组成的世界中对自我的探索最终所形成的悲剧循环悖谬处境,从中解读作者寄托在特丽莎身上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6.
福建商业经济发展,市场商品贸易的繁盛,就出现特殊商品货币流通与铸造。自汉至唐,随着中原汉族迁闽,带来了钱币,唐时福建也好了铜钱。五代王氏治闽,铸有铁钱、铅钱、铜钱,但很粗糙。宋时福建也行铸币,建州丰国监历136年铸币,称上品。无时福建普遍用钞。明代福建铸宝钱,明末清初外国“番钱”流入福建。清初在福建开矿设局铸币,至光绪年间,福建出现“商办”的机器铸币厂,后归“假官办”及“官督商办”。民国时福建都督府又行铸币,市场上出现各种光番银币。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盘剥民财,致使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7.
自从金属铸币产生并履行主要的货币职能以来,货币铸造权的归属就成为货币史上的重要议题。中国货币史上总共发生过四次著名的关于货币铸造权的争论,刘宋王朝时期沈庆之与颜竣的争论是其中的第三次。其时,为使财政殷实,沈庆之主张政府放开铸币权,使百姓均可按照政府规定的规格自由铸币,以此带来百姓与政府的共同富裕,颜竣则围绕“益赋”的目标提出了相反的政见。此次争论的重要意义在于不仅着眼于保证货币稳定,而且涉及到通过铸币权的规定最终实现社会财富增加,真正由纯货币视角转变为实物视角。同时,争论双方言论中蕴含了丰富的现代经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玛利亚是圣经中的重要神学人物,随着基督教的东传,玛利亚也由之被引介入华 .玛利亚的神学形象虽曾分别在唐、蒙元时期引入中国,但出于各种历史机缘,其形象并未 获得充分地宣扬.明清之际,天主教传教士借助海途来华传教,玛利亚再次被输入中国,并 在明末出现了第一部汉文玛利亚传记,即高一志的<圣母行实>.在此书中,高一志根据中 国文化的需要,对玛利亚作了诸多"调适","淑女"玛利亚便是高一志所塑造的玛利亚新形象.  相似文献   

9.
日本东京都最繁华的商业街,当属长达1.5公里的银座大街.“银座”一词源自江户幕府时期,原指具有铸造、发行银币特权的部门.1612年,设在骏府的银座迁至江户城,定址于今银座一丁目至四丁目,银座大街自此得名;或许由这一因缘,今日银座果然成为商家集银聚金之宝地.不过,日本的铸币远非始于江户  相似文献   

10.
何山石 《初中生》2008,(13):56-57
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丽莎的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发:爱心,不但能使自己幸福,而且能让别人和自己一起幸福.特丽莎修女告诉我们,爱心最能够被分享.  相似文献   

11.
数字与声音     
"这是一件超级大事,法律上第一次对隐私和尊严与版权等其他方面一视同仁。"——6月26日,成立宗旨是将"整个世界的信息"编入索引的谷歌(Google),开始在欧洲删除部分搜索结果,以符合"被遗忘权"新规。欧洲的最高法院于2014年5月裁定,在特定情况下,个人有权要求删除指向个人信息的链接。Reputation com创始人迈克尔·费蒂克(Michael Fertik)对此做如是表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英国步入了相对衰落的历史发展时期,逐渐由世界一等强国沦入二流国家的行列。有鉴于此,英国审时度势,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在对欧洲其它国家奉行的外交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幅度的调整。英国逐步放弃了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光荣孤立"政策,转而实行从传统的"扶德抑法"到"协调法德"再到寻求英德和解下的"绥靖政策"。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英国对外政策的调整非但没有开创外交新局面,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负责任的重要国家形象,反而导致向法西斯势力妥协退让,一步步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  相似文献   

13.
怪雨拾零     
下雨并不奇怪,如果下银币,下珍珠,就让人惊奇了。银币雨1940年6月15日,苏联的高尔基地区突然雷鸣电闪,狂风大作。在暴雨中人们发现有数千枚银币从天而降。拾到者一看,是中世纪时期的银币,上面用俄文表明是沙皇伊凡第五代的银币,这成为一场举世罕见的银币雨。鱼雨在世界众多怪雨中,要数“鱼雨”数量最多。鱼雨在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屡见不鲜,尤其是澳大利亚,鱼雨经常出现。1974年2月,澳大利亚的一个村子里,降了150多条银汉鱼。1949年8月,在新西兰沿岸地区下了一场鱼雨,成千上万条鱼撒满一地,有鳕鱼、黑鱼、乌鱼等等。珍珠雨在印度中部的马拉…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欧洲社会,凸显社会时代特征的绅士教育从意大利发端,最早出现"绅士"的概念,并进行了绅士教育的早期实践。后来,绅士教育在法国和英国得到了发展,但在英国的发展超过了在法国的发展。在17世纪,绅士教育不仅成为了英国社会的一种时尚,而且确立了具有鲜明的英国特色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绅士教育对后世西方教育产生了持久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在对铸币税、国际铸币税的认识与测算中存在着几个误区.应明确的是:首先,铸币税来源于政府对实际资源而非金融资源的占用,因而在测算上需要坚持本金论,摒弃利息论;其次,借助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简表可以发现,铸币税仅为基础货币,而与狭义或广义货币余额无涉;再次,国际铸币税不仅包括流通在境外的基础货币,而且包括中央银行吸收的外国官方储备存款及非居民持有的国债.  相似文献   

16.
沙弧球是刚刚兴起的一项时尚运动,许多人都为它痴谜,怎么?你还没听说过沙弧球?那还不先一睹为快?!沙弧球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当时人们玩一种在桌上滑动银币的游戏,用的是一种相当大的英国硬币,后来逐步出现了专用的沙弧球,取代了银币。这项运动也就这样正式兴起了。  相似文献   

17.
金钟 《今日中学生》2007,(19):47-49
晚祷的钟声响了,斜阳照在教堂的尖顶和雕刻着天使的喷水池上,把特丽莎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整个绿树成阴的院子,沉浸在圣洁和宁静的气氛中.特丽莎被派到印度加尔各答的这个修道院有好些日子了,可是直到前几天,她才第一次见识到了真正的加尔各答:到处是破烂肮脏的贫民窟,瘟疫和麻风病像幽灵一样出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教师》2013,(5):117-117
茶起源于中国,于16世纪传入欧洲,可以说在国内外处处可以感受到茶文化的足迹。在中国既有高雅境界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也有在俗世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英国不但接纳了茶而且逐渐形成了有别于中国的茶文化。英国和中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茶的传入和茶文化的形成,不但改变了英国本土的生活方式,对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对于存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中的茶文化,对其精神内涵进行对比是很有意义的。以下是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9.
<正> 在西汉历史上,货币问题占有重要地位。货币改制频繁,中央王朝与臣民之间争夺铸币权的斗争异常激烈,社会各阶层都卷入盗铸狂潮之中,汉武帝时期,因盗铸而犯罪的人数高达二百万左右,为中外历史所罕见。西汉铸币的重量、名称、形制多次变化,汉武帝以五铢铜钱为本位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统一了货币制度,具有  相似文献   

20.
雷金霖 《广西教育》2014,(21):74-75
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明白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罪恶的奴隶贸易、残酷的殖民掠夺密切相关,"三角贸易"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是最有力的证明。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者进行"三角贸易"和对印度进行残酷殖民掠夺的原因,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