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拉丁化运动已经搞了一百多年。这场运动是成功,还是失败?尽管汉字拉丁化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我们应当机立断,承认失败,吸取教训,重新探索汉字改革的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2.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是我国近代汉字拼音化改革的重要阶段,是普及文化及扫盲的有效工具。徐特立创办文盲师范,培养新文字师资力量,倡导新文字冬学,积极参与新文字协会的工作,利用拉丁化新文字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为拉丁化新文字的普及做出了积极有效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清末切音运动,使得中国人认识到了汉字的繁难,唤起了中国人自主创制汉语拼音方案的意识;无政府主义者对汉语汉字的贬斥和对世界语的鼓吹,强化了人们对汉字进行改革的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健将钱玄同对汉字及拉丁化方案的态度转变,对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的诞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蔡元培、赵元任等文化名人和语言学家对拉丁化方案的支持,为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1986年1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以后,汉字拉丁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新时期的开始,剖析一下近三十年来汉字拉丁化研究的途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近三十年来,大多数汉字改革工作者和研究家,都把汉语拼音作为汉字拉丁化方案的基础或雏形。直到最近。在讨论汉语拼音正词法时,周有光先生还说:“‘拼音,(指汉语拼音——引者注)要想成为跟汉字并用的‘文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技术  相似文献   

5.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注音拉丁化方案,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注音标,对汉字的认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学会汉字,所以也必须学好汉语拼音。本文谈谈汉语拼音的趣味教学。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前期的国语运动中,鲁迅以一种对未来负责的积极态度,也加入到了汉字命运的讨论中。他认为字作为交际工具原是大众所创造,但后来却逐渐为士大夫所收揽独占,成为与大众无缘的东西。汉字已经成为民族发展甚至生存的桎梏,改革汉字,刻不容缓。汉字改革应该走拉丁化的道路。他的观点代表了当时汉字改革观点的潮流。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主张汉字必须改革,汉字拉丁化。他生前关于文字改革的一系列论述和革命实践,是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思想和文化遗产。鲁迅先生论及文字改革的文章,比较集中地发表在一九三四年和一九三五年,这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当时蒋介石在对革命根据地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同时,发起所谓“新生活运动”,提倡“忠、孝、节、义”的封建道德,鼓吹尊孔读经,加强  相似文献   

8.
古人给汉字注音,经历了譬况、直音、读若、反切等几个发展阶段,但标音均有局限.本世纪初公布实行的注音字母,虽标音准确,但仍失之音素分析.滥觞于三百多年前的汉语拼音拉丁化运动,几经周折,在“国语罗马字”和“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的基础上,经过解放后党和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终以1958年2月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为标志宣告功成业遂.该方案不仅在国内广泛普及,并且已大步跨出了国门,从国家标准变成了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语言文字报》每期都刊登那么多篇汉语拼音和商品包装用汉语拼音代替汉字的现象提出批评意见,指出汉语拼音不是拼音文字,不能单独使用;搞“一语双文”是搞“汉字拉丁化”,不利于汉字规范化,给汉字应用带来新的混乱,是不符合国家制定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语文现代化问题,本文将众说纷纭的各家观点归结为三派:一)拉丁化派,二)中文优越、反对拉丁化派,三)认为汉字繁难,汉语拼音行不通,主张直接用英语或世界语改革中国文字。笔者在评述三派观点中,提出自己的看法:1,走拼音文字道路的大方向是错的,但汉语拼音还有一定用处。2,中文优越性是主流,不应妄自菲薄;简明化是语言文字发展的普遍趋势,对所存在的一定数量的繁难字,应在保持汉字稳定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逐步加以简化。  相似文献   

11.
《生活教育》2011,(2):4-9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对汉字之优劣一直争论不休。很多人认为汉字难认难学,不利于普及。拉丁化、拼音化、简化曾成主流观点,由此严重影响了中国人对自身语言的价值判断,也给中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中央电视台播出首届汉字默写大赛,提出了汉字"危机"的命题,这是半个世纪以来的夺目之举!于是,香港凤凰网凤凰卫视《全民相对论》栏目组织了"汉字是否存在危机"的讨论。笔者有幸应邀作首席嘉宾。主持人闾丘露薇女士请我做正方"存在危机"的陈述。我说:汉字书写之"提笔忘字"与"错别字多"暴露出的问题,仅仅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反映出的却是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的、严重的文化危机——1.在汉字放弃"拉丁化"之路以后,至今理论  相似文献   

13.
王小红 《文教资料》2009,(9):135-137
汉字教学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处于被质疑、被忽视的尴尬地位,这集中反映在教材、师生对待汉字的态度、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汉字能力等几个方面.针对如此现状,本文试图从汉字拉丁化历史的影响、汉字教学缺乏文化关注、汉字教学科学性的缺失、应试教育的不良引导、教师汉字知识的匮乏、社会用字环境的干扰等几个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汉字教学薄弱的成因,从而达到摆正汉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同志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无产阶级文化建设上,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的工作”,而且对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改革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方块汉字的改革者瞿秋白同志认为方块汉字是“艰深”的、“复杂”的、“紊乱”的,与活的语言相脱节的,它一定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瞿秋白同志,在汉字改革方面,进行过不懈的努力。他所研制的汉语拉丁化新文字,对我国汉字向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前进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名字,应该载入我国汉字改革的史册。  相似文献   

16.
<正>担心字母词汇威胁了汉语纯洁性的背后,更迫切的,是怎样在既定规范与现实使用的张力中,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使汉语保持独立而健康的发展。曾被认为是第一部确定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现代汉语词典》(下称"现汉"),在历时5年的最新修订之后,却被举报为"违法"。举报者言辞激烈,称其"从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这一根本搞乱汉语汉字""这是汉字拉丁化百年以来对汉字的最严重的破坏,这是一场历史空前的汉字大动  相似文献   

17.
汉字曾视为90%以上是一维拼写的复杂三维文字,但文中将其规范为一维新拉丁化,其方案如下:(1)一字一码,一一对应无重码,解决了同音字区分问题,方块汉字与新拼音汉字可以互换;(2)任何汉字均可由1~3个字母构成,书写方便、拼写唯一、阅读无困难。具体规则是:首次母取声韵反切拼音、次后母辨字大小写有意;(3)新汉字方便外国人、小孩和学龄儿童学习汉语,也有便于成年人掌握;(4)新拼写汉字由1~3字母组成,字宽相近,保留方块汉字大致等宽的字形美和观赏美;(5)因此利于汉字世界化和全球化,从而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一、新文字运动的兴起 新文字是汉语书法之拉丁化。它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先导,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创造。汉语拼音字母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而成。1930年由旅居前苏朕的中国共产党人瞿秋白、林伯渠、吴玉章等研制。先在苏联伯力一带华工中扫盲推广,效果很好。1934年秋,由“上海世界语者协会”介绍到国内,受到鲁迅的推崇,写了宣传北方话拉丁化的《门外文谈》,引起了中国文化教育界的重视。当时在上海的胡绳等成立了“中国中文拉丁化研究会”不久,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新文字研究会”。经该会联系蔡元  相似文献   

19.
50年代初期,有人提议汉字全部拼考,以解除小学生识数千汉字的痛苦。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老先生大不以为然,戏写一文僦氏食狮史》。全文共92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这篇文言作品在阅读时并没有问题,但当用拼音朗读本作品时,问题使出现了,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缘故。赵元任希望通过这篇文字,引证中文拉丁化所带来的荒谬。  相似文献   

20.
周有光先生1998年出版的《比较文字学初探》与略早出版的《世界文字发展史》是姊妹篇。这两本著作的写作目的都是证明“汉字拉丁化”学派的理论套用“生物进化论”而形成的“文字进化论”,包括仅仅根据西方拼音文字的事实而得出来的“文字从属于言语”的理论,和世界文字“由表形到表意到表音”的发展规律。其学术体系是先验的,其基本理论不符合汉字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