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道是:“四十七八,干了白搭。”他今年已经四十有九,虽说还是个普通记者,但仍在埋头苦干。报社规定,每人每月编发、采写稿件15篇,可他近3年来平均每月见报稿件都在40篇左右。在这背后留下了多少双脚印,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他,就是被人们赞誉为“二十四小时记者”的《开封日报》记者汤传钧。 1981年初冬,《开封日报》为了加强卫生战线的报道,把从事多年医师工作的汤传钧调到报社,让他负责这方面的采访。他干新闻工作虽然是初来乍到,但是他怀着认真宣传好党  相似文献   

2.
在江苏常州市航运公司办公室里,保存着一份《工人日报》社编印的“情况参考”,那上面登载着一篇反映水上职工住房困难的稿件。为什么这篇稿件会被当作历史资料珍藏着呢?事情还得追溯到11年前—— 1983年4月,《工人日报》记者来常州采访,重点了解职工群众中的难点问题。当时我在市总工会宣教部工作。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许多职工反映住房困难,  相似文献   

3.
专题系列采访报道是结合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针对热点问题拟出专题,然后选派记者进行采访活动,记者根据不同的人和事,从不同侧面进行多层次的报道。专题系列与其它系列报道相比,具有难度大,可读性强,见效快的特点。 近年来,笔者组织和参与了《中国水运报》“汉江行”、“大江改革潮”、“走淮河,话管理”和珠江水系在呼唤(以下简称“在呼唤”)等系列采访报道,“在呼唤”这组系列报道有通讯、专访等文章共20篇,4万多字,每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示主题,概括为五种表现手法: 主题细化法。专题系列报道如果要计划组织多篇稿件的宣传报道,就必须对报道专题进行细化,这是因为专题系列报道的宣传不仅要求有力度,而且每篇报道还要不跑题,篇篇文章也要显得有章法,所以一定要对专题系列报道进行细化。  相似文献   

4.
2003年1月23日、24日,关于东方电子财务造假大案的长篇通讯——《谁导演了东方电子神话》、《透视违规中介》等4篇系列报道,在《大众日报》强势推出,一时间,来自党政机关、涉案企业、新闻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电话纷纷打进编辑部,感谢《大众日报》对案情真相的及时披露,称赞文章写得很好,“将权威性和可读性结合得恰到好处”,称赞记者“十年磨一剑,一剑刺破天!”1月29日,大众报业集团下发“总编辑嘉奖令”,对独家采访该案的记者万晋给予了充分肯定:“……记者经过不懈努力,争取到独家采访这一案件的机会,并提前介入,与专案组密切配合,掌握了大量翔实的材料,从报道真相、维护稳定出发,精心组织材料,写出了质量过硬的稿件,使之经过层层审稿得以公开发表。”访该记者案件配合,维护过硬开发该报道自采访到刊出长达数月,这一采写过程都有哪些“台前幕后”?就此,记者采访了万晋。想起来有点后怕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对东方电子的问题展开调查;2002年4月,公安部将东方电子涉嫌犯罪一案的侦办权交付山东省公安机关。在第一时间获知消息的万晋显得有些激动,他敏感地意识到,“尖峰时刻”已然来临。东方电子财务造假一案案值巨大,影响广泛,社会各界急欲了解事...  相似文献   

5.
两年前,他对新闻还是一张白纸。 两年后,他的抽屉里已经塞满了大大小小,厚厚的一堆获奖证书。 作为在业内引起极大关注的“十大商圈”主力报道记者之一、作为名牌栏目“给酒店打分”系列报道的主持人和主要采写人、作为以《安定门桥改造,12月你在干什么》系列报道为代表的调查报道记者,两年来,他的新闻报道不仅获得了专家的认可,更是在商报读者中声名远播。采访中,常有被采访对象拿着他递过来  相似文献   

6.
印度洋大地震和特大海啸震惊了整个世界。本文作者随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队员奔赴灾区一线,展开高强度的采访报道,13天里历尽艰辛,为《人民日报》、人民网、《环球时报》发回了40余篇文字稿件和200多幅图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本刊特约作者撰文,述说他在灾区一线采访的过程和体会。本文作者已两次赶赴前线采访灾区和国际救援行动,他迎难而上,精心报道,展现了中国记者良好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7.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从5月1日至7日,《解放军报》在一版连续刊发该报7名记者从大漠戈壁、高原海岛发回的7篇现场见闻:《“五一”假日专稿:军营文化新景观》,每篇稿件配以记者感言。为强化报纸的视觉效果,还注重对版面进行精心包装,设计了栏头,使这组系列报道显得大方醒目。 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1月2日视  相似文献   

8.
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解放军报》反映“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演”的系列报道《参演部队万里跨国输送——记者日记》(作者:王士彬)荣获三等奖。这组报道由14篇日记体报道组成,从2007年7月21日开始,一日一篇,读者将它誉为“报道的连续剧”。  相似文献   

9.
第四种“连续作业”式采访方法所谓“连续作业”式采访方法,是指手上正写一篇稿件的同时,着手采访另一篇报道。在手上写一篇稿件和正进行采访第二篇报道的同时,又为第三篇报道准备好新闻线索和题材。这样一环套一环的采访和写作,形成了“连续作业”,记者(通讯员)如能这样工作,自然是工作效率高。运用“连续作业”式采访方法,必须克服“单打一”。现在,不少记者和通讯员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般是“单打一”。写完一篇稿件,才考虑另一篇报道的主题,然后寻找新闻线索和报道题材再进行新的采访。这种“单打一”的采访方法,不仅工作效率低,有时因为报道思想不明确,或者是手  相似文献   

10.
有位通讯员,6年被县级以上各家新闻单位用稿600多篇,其中省级以上采用300来篇,1986年1月至1988年7月,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8篇。他就是江苏南通县平潮镇江海电容器厂的宣传干事孙建国。 100篇稿件石沉大海以后 1980年,孙建国服役来到部队,次年当了连队文书。通讯报道是文书的“份内事”,他就一个劲地写,见什么写什么,“拣到篮里便是菜”。40多篇稿件发出去了,一篇都没变成铅字。他无奈,硬着头皮再写,终于侥幸有块“豆腐干”在南京军区主办的《人民前线》报上露面了。他高兴也伤心:50篇中1篇,代价太大了。团部看他还有点儿“新闻细胞”,  相似文献   

11.
继去年成功组织实施“沿海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之后,《连云港日报》从今年3月30日起,又启动实施了旨在贴近“三农”、改进报道、锻炼队伍、扩大影响的“青年记者住农家”系列报道采访活动,至今已进行6个月,共刊发日记体系列报道120多篇。这一系列报道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以推进和服务全市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三贴近”破题,让农民“主角”说话,探索创新新农村报道的形式与内容,有效地提升了新农村报道水平,并达到了加强采编队伍建设,提高记者业务能力的目的,受到省市新闻阅评组专家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12.
中宣部关于《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六届政协二次会议新闻报道工作总结》中,在谈到各新闻单位的宣传特色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例如北京日报,这次得到了一个采访名额后,这一个记者就采访了12篇报道,使北京日报关于会议的宣传大为增色。”总结里说的“这一个记者”,就是最近被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北京日报政法部记者郑理。他在拚搏会议报道要搞出特色是比较困难的。象全  相似文献   

13.
《瞭望》周刊记者王辉撰写的《“独家新闻”追踪记》——“当代保尔”侯永庚的采访体会文章。这位科学家的名字鲜为人知,因为他过去谢绝一切新闻媒介的采访。但是王辉懂得瑰丽的景色往往在人迹罕至的高山之巅,珍贵的东西只有历经艰辛才能得到。尤其在新闻竞争激烈的今天,要想搞出独家有分量的报道就需要有锲而不舍、顽强追求的劲头。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终于敲开了采访侯永庚的大门。作为第一个有幸登门的记者,在采访中,他深为侯永庚身上闪烁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严于治学,不尚虚荣,只求奉献,不计索取的精神所感动,并满怀激情地完成了这篇报道。这篇报道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日所广播,引起社会广泛的反响。  相似文献   

14.
陈恒俊 《视听界》2012,(5):116-117
作为《直播江苏》栏目的责任编辑,每天审核稿件,总能遇到一些不懂取舍的记者稿件。年轻记者采访时容易犯"大而全、小而全"的毛病。南京市关工委组织郊区近千名小学生参观南京科技馆,我们一组记者前去采访,发回一篇以科技夏令营为主题的稿件《南京千名小学生参观南  相似文献   

15.
有些记者一接触到采访任务,便径直找采访对象了解,立成稿件,至于周围群众反映和环境条件如何很少问津。这种采访方法是需要打一个大问号的。有一位记者去采访某地一个典型人物,关起门来和采访对象谈了大半天,挖了不少“事迹”,撰写了一篇报道。说来也巧,在稿件发表之日,正是这个“典型”被宣判之时,一边无线电波广播着他的“先进事迹”,一边公审着他的犯罪事实,真是让人啼笑皆非。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采访的成功与否,决定着稿件质量的高低。许多有名气、有造诣的记者,都懂得采访对于写作  相似文献   

16.
湖北日报开展的“记者走基层”活动,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各方好评,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对湖北日报这样深入基层采访,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的经验,要综合起来予以公开报道。2月以来,中宣部《新闻阅评》发表了《坚持“三贴近”亲近老百姓湖北日报“记者走基层”专栏受欢迎》的文章;新华社播发了肯定这项活动的通讯《贴近人民才能不忘人民》;人民日报发表了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的文章《贴近些,再贴近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记者走基层贴近百姓心》作了报道。此文对“记者走基层”等“三贴近”系列报道,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作了深入探讨,现予刊发。  相似文献   

17.
贵在深入     
反映东北三省卫生改革情况的一组三篇报道:(《“死水”化“激流”的启迪》、《白衣上的“污迹”透视》、《“规矩”与“方圆”的思考》(见1月5日、7日、9日“新华社新闻稿》),在内容上先是谈改革给我国医院注入活力,再是谈目前医院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最后讲到完善医院改革必须采取的措施。纵观这三篇采访札记,不难看出记者采访作风十分深入,工作态度严肃认真,调查材料严密周全。目前在我们社会里有这么一种情况,记者要给他歌功颂德,他会热情接待;如果你要反映了解他的问题,他便冷眼相待,处处刁难。据这组报道的  相似文献   

18.
《陕西日报》记者晁阳与我合写的《女麦客王建起跨省机收集团》一稿,获得了1995年度全国晚报现场新闻大赛特等奖。这是我采写“女麦客王”的第8篇稿件,也是采写“女麦客王”系列稿件中的第6篇获奖作品。回顾这篇稿件的采访体会,我以为,扇形思维出精品。  相似文献   

19.
1985年9月6日,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一则别出心裁的电话录音报道:《南京市部分单位服务态度差》。这篇报道通过记者与南京市交通部门几家问询处通电话的录音,加上独具匠心的编排,批评了这几个单位的服务质量,内容真实可信,形式生动活泼,被人们誉为“用音响进行批评的一个成功范例”。这篇报道被评为1985年全国好新闻。无独有偶。1986年,安徽安庆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为了让听众尽快获知安庆黄梅戏剧团赴港演出的情况,在该市通过电话直接采访了远在香港的演出团团长,请她介绍了演出盛况和香港戏剧界、新闻界的反  相似文献   

20.
2006年9月中下旬,在解放军报周涛副总编的带领下,记者部在辽宁辽阳和河南洛阳组织了一次新闻会战(简称“会战”),10名记者用10天时间采写了10篇较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其中8篇工作通讯在一版刊出,两个整版的重头稿件在专题新闻版刊出,形成一组广受好评的《火热军营——记者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成为本报去年中心工作宣传的一大亮点。现摘发其中5名记者的采写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