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守儿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一个家庭所有的希望,相应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而且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作为教育队伍中的一员,面对一个个复杂的、有独立意识的生命体,我们有理由放弃吗?留守孩子沉迷失我的境界中时,他需要老师的耐心帮助,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更要在不断寻求与探索的同时更应该更新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学前儿童的第一所学校,是他们生活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教育环境。家庭科学教育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外出务工、经商的行列,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里。这些"留守儿童"都处在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科学的管理与引导,他们中有许多人在性格和心理方面,形成缺陷,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电影《亲爱的》及很多生活事件中反映出的儿童家庭安全教育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家长应该积极认识、履行及践行自己的监护责任,做好孩子的家庭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5.
教育过程在最通俗的意义上讲,就是把具有生物性的人变成社会性人的过程,也就是使人学会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参与家庭生活,是儿童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基础,因此,家庭教育应该注意培养儿童在家庭中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提出 家庭是特殊儿童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对特殊儿童施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特殊儿童存在或潜藏的障碍,挖掘特殊儿童的潜力,促进其身心发展。所谓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对身心异常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对学龄前语言障碍儿童,适宜采用一体化的教育形态,将他们安置在正常教育机构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本文分析了在这种形态的教育中,家庭参与的重要性和优越性;阐明了父母在儿童语言矫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父母如何配合幼儿园对语言障碍儿童的教育;以及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语言矫治的方式和内容.文章还探讨了家庭与幼儿园联系的必要性,并且就如何加强家园联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前儿童也在媒介的环境中悄然成长,但所有的媒介环境对学前儿童来说都是有益的吗?值得我们深思。在“喜洋洋”动画片所引发的“儿童烧伤事件”背后我们看到,作为弱势群体的学前儿童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易被忽视。家庭是学前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首要场所,也是学前儿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主体之一。笔者通过对学前儿童家长的访谈,发现学前儿童家长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模糊,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存有困惑。因此,本文针对学前儿童家庭媒介素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根据家长在培养家庭媒介素养中存在的疑惑给予解答。  相似文献   

9.
陈艳 《成才之路》2011,(9):62-62
陈鹤琴在"活教育"的教育原则中强调: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想。因此,我们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牢固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思想,始终将幼儿作为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教育应面向每个家庭、每个孩子,这是教育的责任。小学随班就读弱智生由于其生理上有残疾(智商低于70),导致其同普通儿童相比有更多的心理障碍。而人的心理素质是各项素质的基础和载体,智残儿童也就更需要帮助,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因此,我们尝试着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落实  相似文献   

11.
李艾青  王立花 《考试周刊》2015,(23):155-156
近年来,儿童国学教育和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家长们的关注,但是人们忽略了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本文从教育的本质问题出发,结合现今的社会状况,分析了什么样的教育是儿童最根本、最好的教育,从经典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及从儿童发展看经典教育的必要性两个方面论述了儿童经典教育的科学性和价值,并结合家庭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儿童经典教育在家庭中实施的有效措施,给父母提供了一些可行建议,以帮助他们做好儿童经典教育。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孩子的性别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如何开展对于孩子的性别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已经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几个方面分析应该如何开展儿童的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13.
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家庭、学校、社会都负有责任。国家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超常儿童的鉴别和教育;家庭学校的地位应得到法律支持承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使其教学更完善。  相似文献   

14.
朱老师: 您好。关于您谈到的爱一山教育,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要不要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爱与爱心是怎样在儿童身上发展起来的?儿童在何时开始表现出爱?他们会表现出什么类型的爱?  相似文献   

15.
留守学生的出现是一种社会现象,要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光靠家庭和学校教育还不够,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心和支持。剩余劳动力的大批量、大范围转移,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家庭教育矛盾,是一个需要统筹解决的社会问题。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16.
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家庭、学校、社会都负有责任.国家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超常儿童的鉴别和教育;家庭学校的地位应得到法律支持承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使其教学更完善.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教育用语中。小学中的受教育者几乎都被指称为“学生”。我们的教育研究中.更充斥着眼花缭乱的“学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很少有人用“儿童”来指称小学受教育者。这是非常司空见惯的,以至于没有一个人去反思这种指称究竟合适不合适。从而致使这一将我们的教育对象——活生生的未成年的人——物化为无生命的纯对象的异化现象置若罔闻。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今天.面对我们的小学受教育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他们究竟应该被想当然地称为“学生”。还是应该以“儿童”来置换之这一严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公民。特殊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也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特殊的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他们应该在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班级嫌弃儿童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注和转变班级嫌弃儿童既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教育平等原则的重要举措:嫌弃儿童孤单失群,他们抗争-失败-再抗争,以致恶性循环,陷入心理危机中。其形成原因有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家庭社区等多方面。为此,教育应采取有效措施,重塑嫌弃儿童的健康心理,优化人际关系,用爱、信任、耐心陪伴他们走出因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儿童是家族和父母的私民,当代社会,儿童应该是社会的公民.儿童最终的前途应该由国家落实,用整个社会才能完成一个人.当代社会是分化的社会,教育的某些原始涵义如养老已被社会的其它领域担当,老年是教育意义的另外一级.儿童和老年是人生的两端,教育的直接对象是完整的人,当代教育的意义是不完整的.教育的分化是人的分化,社会分化的一个结果是儿童(人)被社会撕裂成几个片段.看起来有国家那么多的部门对儿童负责,最终只有家庭父母和学校老师才能落实儿童,父母和老师对儿童也只能落实一半,儿童成为悬在半空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